​孔乙己真的有錯嗎,人們痛斥幾十年,魯迅:大約孔乙己真的死了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應該都學過魯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說《孔乙己》,這篇小說中主要就是以孔乙己為主人公,描述了封建思想和科舉制度對一個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彰顯出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

《孔乙己》這篇小說是在1919年四月《新青年》上所發表,也是魯迅先生在發表《狂人日記》後的第二篇白話文小說。在這篇小說中描述的孔乙己是一個具有封建思想,窮困潦倒,而又不失生產的傳統文人,被周圍很多人所嘲笑。

​孔乙己真的有錯嗎,人們痛斥幾十年,魯迅:大約孔乙己真的死了

但是我們從今天的角度再來看他,是否還是被世人所嘲笑,孔乙己身上那些特徵和“罪證”是否真的為反面之例。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書中的孔乙己被判的“罪”,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五條。第一個就是思想迂腐,從他仍然穿著長衫,不肯脫下可以看出。但是我們深入來看,長衫實際上是文人的一種表徵,孔乙己不肯脫下實際上也算是對其夢想的一種堅持,縱觀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愛自己的身份,對自己的夢想有所堅持,那麼孔乙己固執的堅持自己看似清高的世界又有錯嗎?

第二個和第三個錯就是世人所評判的自視清高、死要面子,在和他人爭辯時會說一些之乎者也,不承認竊書是偷書。但我們換個角度想,這些之乎者也,所說的讓人不懂的話實際上是他所看所學的本能。他並沒有顯擺的意思,只不過這些已經深埋在他本人的骨血中。

​孔乙己真的有錯嗎,人們痛斥幾十年,魯迅:大約孔乙己真的死了

就像是我們今天在聽許多名人講話時,他們總會引經據典;在聽一些留學國外的人在做演講時,總會中英文穿插,在聽科學界的院士在做學術報告時,也總是覺得自己在聽天書,那麼我們在聽這些的時候,是應該覺得他們在顯弄學識,還是應該反思我們知識不足?當在聽到自己不懂得知識時,不應該嘲笑別人或諷刺別人,應該學會反思自己。

給孔乙己的第四宗罪是愛炫耀。這一宗罪主要是在孔乙己教夥計茴字的四種寫法。字體的寫法實際上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只不過在那個年代那個時期以應用為主,所以孔乙己教夥計的四種寫法時,“我”感到了厭煩和認為無用,而也正是這種無用論使得許多傳統文化在歷史的河流中消失不見了。

​孔乙己真的有錯嗎,人們痛斥幾十年,魯迅:大約孔乙己真的死了

而評判孔乙己的第五個錯就是說他不事生產,原文上是說,沒有進學沒有營生,變得越來越窮。但是魯迅先生也在文中提到了一句話就是君子固窮,也一定程度解釋了孔乙己為什麼這麼窮,像是孔乙己這樣的人來說讀詩書要比鑽營掙錢重要的多。

因此從上述來看,孔乙己他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會賒賬,願意將不多的茴香豆分給孩子,保持善良。但在最後卻在眾人的嘲笑中,從爭辯到無力,顯示出了那個時代吃人的本質,最後魯迅先生也發出了一句感慨,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