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專欄 | 中性命名裡的黑色幽默

按照計劃,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將從下賽季開始統一使用中性名字。除了上海申花、北京國安、山東魯能、河南建業、天津泰達等少數幾家俱樂部因符合特例政策而得以保留原名,大部分俱樂部都面臨重大變化。

無疑,對於足球聯賽職業化進程而言,中性命名具有進步意義。早在職業化初年,足協就有過推進相關工作的計劃,但因現實困難而不了了之。在甲A時代,也有球隊做過類似的探索,如早年締造上海德比的申花與中遠兩隊都是先行者——先是申花,在1999年隊史第一次改制時就將俱樂部與原有出資品牌方剝離,令“申花”二字成為一個獨立的足球品牌;後是中遠隊,2003年更名為毫無商業元素的國際隊。而日後殺入江湖、由朱駿控制的聯城同樣是一箇中性名,有趣的是,聯城的英文名“Shanghai United”即“上海聯隊”,被不少球迷認為是上港隊取中性名字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沈雷專欄 | 中性命名裡的黑色幽默

不過其實申花、國際兩隊都與阻礙他隊更名的現實困難發生過糾纏——申花隊在品牌獨立後的幾次資本變更時幾乎都發生了更名爭議,如果不是本地輿論空前團結的強烈反對,SVA和綠地的名字都會長期出現在隊名中;而國際隊的更名,更是與中遠方面主動剝離足球俱樂部有關,既然資本已經將自己拋棄,又何必為其打廣告呢?至於聯城,也有相似的原因。2004年球隊以“九城”之名成為中乙冠軍得以升入中甲,但其實俱樂部由朱駿以個人身份而非九城企業名義投資,恰好奪冠後一個月,九城又在納斯達克上市,為了避嫌,球隊索性更名為中性的聯城,既有了點曼聯範,又和九城掛上些邊。

在上世紀90年代談及足球俱樂部的中性取名時,主流觀點是這個想法很先進,也更符合職業足球的發展規律,但還不適合中國足球當時的現狀。初創的中國職業足球需要資本扶持,將在一段時間內處於“廣告模式”階段。假以時日,待中國足球探索出一條造血之路後,就可以選擇更合理的運營模式。

沈雷專欄 | 中性命名裡的黑色幽默

遺憾的是,如今的事實證明,這個美好的願望只是前行者們畫出的一個餅。在摸索了差不多30年後,中國足球仍未探索出任何可行的自我造血機制,“廣告模式”以及“政策模式”依然是職業足壇的主流。比起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千餘萬的花銷,如今每年動輒達十位數的開支漲了幾個數量級,這意味著絕大多數俱樂部只會更為依賴投資方的注資,換言之,中性取名的時機甚至不如20餘年前。這或許是一個當年沒人想到的局面,充滿了黑色幽默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