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垃圾分類攻堅戰,正在持續推進…

以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設施建設為著力點,以46個重點城市為突破口。

文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宋怡青 劉秋娜

一場垃圾分類攻堅戰,正在持續推進…

圖/圖蟲創意

蘇州工業園區,國際水岸社區。今年70歲的薛新安,每天吃完晚飯,就開始熟練清理生活垃圾——

玉米棒、茭白葉等丟進廚房裡的廚餘垃圾桶;包裝袋、一次性飯盒放進客廳的其他垃圾桶;礦泉水瓶、廢紙板等,則放在陽臺,積攢回收。

趁著晚飯後散步的時間,薛新安會把這些垃圾帶到社區的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站。“開始覺得麻煩,但是現在已經習慣了。”薛新安說。

今年6月1日,《蘇州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以來,蘇州各社區逐步進入垃圾分類時代。

以薛新安所在的國際水岸社區為例,推出垃圾分類“21天習慣養成計劃”,小區樓道撤掉原來的垃圾桶,執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式。

在這個社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兩個桶,社區每天早7點,晚6點半,定點回收垃圾。

蘇州的變化是全國的縮影。從去年開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開始在一些城市嚴格執行,垃圾分類這個中國城市居民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迅速引起廣泛的關注。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計劃,全國46個重點城市需要在2020年以前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並在2025年將垃圾分類覆蓋到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未來將以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設施建設為著力點,以46個重點城市為突破口,要求46個重點城市到2023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推動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試驗區深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鼓勵具備條件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與生活垃圾清運量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逐步提高建制鎮生活垃圾收運能力,並向農村地區延伸。

政策推力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效實施、落地見效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的重點工作。”蘇州工業園區湖東社區黨工委書記、社工委主任朱利萍在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社區,是垃圾分類的主戰場。

以湖東下轄的國際水岸社區為例,這個社區有1900戶居民,社區採取居民、物業、社區和湖東區域黨建共建單位分工合作的方式,分批次、抓重點的推動垃圾分類開展。

朱利萍介紹,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已經初見成效。截至目前,國際水岸社區垃圾日產量從撤桶並點前的80桶6200公斤,降至廚餘垃圾平均日產量25桶2100公斤,其他垃圾37桶1950公斤,下降了45%。

這些成果,源自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門多年來不遺餘力的政策推動。

早在2017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共同發佈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為中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制定了路線圖。

同年4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四部委聯合發佈《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為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有效銜接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計劃,如加強城市低值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創新服務機制和模式等。

2018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進北京、天津、上海等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同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提出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做好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建設。

2019年2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出臺,這是首次由地方人大通過立法規範生活垃圾處理。

一場垃圾分類攻堅戰,正在持續推進…

上海街頭的垃圾分類車和分類垃圾桶。圖/圖蟲創意

同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印發《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

2019年7月1日,上海率先正式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此後北京、蘇州等城市紛紛加入。

今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修訂後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固廢法將垃圾分類專列一章,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確定下來。

7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發佈了《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明確了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大力提升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合理規劃建設生活垃圾填埋場以及因地制宜推進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建設4項主要任務。

城市探路

2019年7月1日,上海率先拉開了我國垃圾分類的序幕。樓道、社區、樓宇……上海這座城市每個神經末梢都調動了起來,加入這場垃圾分類大作戰。

垃圾成了全城議論的話題,經過各路段子手的包裝,儼然成了一個網紅。“相親不看年薪不看房,看你會不會做垃圾分類”這樣的段子更是層出不窮。

如今上海市垃圾分類初見成效。今年7月,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一年的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鄧建平表示,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15%提高到90%以上,大多數居民已養成自覺分類習慣。

與此同時,垃圾分類實效顯著提升。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清運總量96.86萬餘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四分類垃圾實現“三增一減”目標: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噸/日、增長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噸/日、增長11.2倍,溼垃圾分出量9632.1噸/日、增長38.5%,幹垃圾處置量15518.2噸/日、下降19.8%。

據瞭解,今年上海將繼續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實現95%以上的居村及單位垃圾分類實效達標、85%以上的街鎮分類實效達到示範水平。

今年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成為每一位居民的法定義務。北京也正式進入全面強制生活垃圾分類時代。

與上海轟轟烈烈的推進相比,北京的強制垃圾分類執行顯得更為柔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從條例來看,目前北京並沒有要求垃圾定時定點投放,也沒有采取強制撤桶和廚餘垃圾破袋投放的規定。雖然定時定點投放將會降低垃圾分類後的收集運輸成本,撤桶、破袋可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垃圾收集量、分類品質,便於管理,但北京垃圾分類還是希望能夠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提升。

一場垃圾分類攻堅戰,正在持續推進…

北京市通州區路邊的垃圾分類回收箱。圖/圖蟲創意

除了上海、北京之外,蘇州、深圳、嘉興、青島、無錫等也陸續實施了當地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由此前的鼓勵倡議轉變為強制垃圾分類。南昌等城市也紛紛出臺垃圾分類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一場垃圾分類攻堅戰,有序推進中。

系統工程

垃圾分類不是成於一朝一夕之間,背後有長期鋪墊、多方努力。

孟瑋表示,當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從多方面加大力度,加快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轉運體系。

在本刊記者採訪中,專家普遍認同,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複雜而艱鉅的系統工程。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建議,將落實垃圾分類的目標任務分解在“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以後的五年規劃中,將建立垃圾分類制度的五年控制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與大氣、水體汙染控制指標一樣,列入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用三個五年規劃實現到2035年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目標。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則認為,在推行垃圾分類的初始,的確需要採取嚴厲的行政手段,以改變以往不分類的習慣。當然,垃圾分類的執行力度需要與下游垃圾利用的能力相適應,應該將垃圾分類與垃圾回收利用和處理等不同環節綜合進行考慮,將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進行重點分類。加快配套的處理條件,以利於大規模嚴格推廣分類。

記者瞭解到,在加快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轉運體系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接下來將會同有關部門,從“壓責任、促減量、強保障”三方面抓緊抓實相關工作。

一是進一步壓實地方責任。指導各地在全面摸查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短板弱項的基礎上,明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運輸的設施建設目標任務,逐級分解落實,穩步推進設施建設。

二是進一步促進垃圾減量。指導各地實行差別化收費政策,促進生活垃圾從源頭上減量,加大垃圾分類處理宣傳力度,引導居民形成垃圾分類習慣。

三是進一步強化資金保障。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綠色債券等方式,對有關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等用於項目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