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職場“內定”,如何優雅地“陪太子讀書”

遭遇職場“內定”,如何優雅地“陪太子讀書”

前段日子,單位組織了基層網點業務部門負責人的公開競聘。機會寶貴,所以競爭異常激烈,聽到落榜的人竊竊抱怨選拔流程不公平,有“暗箱操作”嫌疑雲雲。。。

回想自己在剛剛工作之初也曾經義無反顧地跳入過一個真真切切的“蘿蔔坑”競聘中,當時就有直屬領導明示暗示,讓我不要太在意結果,以鍛鍊能力為主。只是當時年少單純沒反應過來,一根筋地花了很多心力去了解,收集,演練。直到最後塵埃落定才明白,這不過只是一個“結果前置”的過場戲。

當時那種複雜的感覺現在還記憶猶新,傷心,失望和質疑。。。

後來工作久了,發現所謂的“內定”在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操作,有的的的確確有失公平,但也有不少是為了保證結果可控,節省成本等多重考慮下的權宜之計。

既然“當炮灰”在所難免,如何能夠優雅的“陪太子讀書”才是需要我們仔細思考的事

上大學的時候讀過一本書”沉思者“,作者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他被後人稱為”哲人王“,投身斯多葛學派。

最有名的“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告訴我們:如果你真的能區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並有能力將兩者區別對待,那就可以在人生起伏中保持真正的寵辱不驚。

比如,在前文的競聘中,

我能夠控制的是:之前的工作表現,呈交一份認真撰寫的競聘表,準備筆試及面試流程。。。

不能控制的是:競爭對手錶現地更好或已經被內定,面試領導可能意見不完全統一。。。

如果接受這個說法,相應地,我們的個人目標就應該從“外界目標”轉為“內部目標”,即全力以赴將能夠控制的部分認真準備,不留遺憾。對於不能控制的部分,則不應有任何包袱,無論結果如何都可以坦然接受,多餘的情緒除了傷害自己,絕無價值。

同樣的道理,參加一場唱歌比賽,我們理智的追求應該是將歌曲呈現最上佳的水平,能不能贏得比賽本身反倒是其次。傾慕一位心儀的對象,我們無法控制對方是否喜歡自己,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態度,表現美好得體的舉止。

關注自身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迫害者妄想症”,放棄指責他人,怨天怨地,減少負能量,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建立更長遠的目標,遠不止眼前的一城一池

一直很喜歡呆比特系列漫畫,它的作家亞當斯當年一邊工作一邊畫畫寫作,後者帶給他的回報一度非常少,大概只有工資收入的5%,但當別人問他為什麼還要堅持時,他除了回覆自己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外,還表達說:

“我們做某件事情不是為了完成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是為了發展一個系統”

他所謂的目標,就是做某事單純為了做某事,成功就是達成了目標,失敗就是一切白費,打了水漂。

而他所謂的系統,就是一個持續積累的技能,或者是一個關係。為了搭建這個系統,我們可以將總目標細分為很多項目,或者養成某種習慣,日拱一卒。只要系統整體得到發展,具體事件的成敗就可以忽略不計。

還是剛剛競聘的案例,如果僅僅將成功定義為是否打破“內定”,倒不如將這次嘗試本身當作培養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尋求發展正反饋機制,這個大系統當中的一個小環節。

競聘是內定的,但展現的舞臺是開放的

競聘本身聚集了全公司的關注,贏家雖然只有一個,但是所有競聘者都會在過程中展現自己的風采。就算不是屬於我們的收穫期,也會是很好的播種期。

事實上,我就是在那次競聘流程中取得了後來看來,職場發展中最重要的貴人的賞識和提攜。在後來的工作中給予了我無比的信任和支持。

我們認真做的每一件事本身可能價值都不大,但是可以獲得被看見的機會,收穫意外的認可。所以,不是直接達成目的才叫成功或有效,有方向地調整了他人對你的預期也是很重要的副產品。

所以,如果你也視“內定”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希望你堅持陪跑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