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赤峰市地處內蒙古東部,是內蒙古重要的產糧大市,也是農耕文明積澱最深厚的地區。


赤峰市具有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早在八千多年以前的興隆窪文化時期,就已經有較為成熟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興隆窪遺址的窖穴中曾發現了碳化的慄和黍,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旱作農業的物證。因此,興隆窪文化所在地赤峰市被譽為中國旱作農業的發祥地。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興隆窪遺址


在靠天吃飯的原始社會農業生產,對自然界的依賴更強,溫度、日照、乾溼度、季風、四季更替等自然因素,都會對農業產生重要的影響。古人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依據農作物種植與季節變化的關係,科學地總結出一套農業生產規律,並以諺語的形式表達出來,成為指導農業生產的金科定律,也是古人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從事農業生產的智慧結晶。


由於赤峰地處於乾旱與半乾旱地帶,較充足的雨水成為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春季的降雨和墒情是保證秧苗出苗率的重要條件,民間素有“春雨貴如油”的農諺,所以古人便將龍神作為春季的方位神來崇拜,青龍代表著東方主管春雨的神。興隆窪文化發現的用石頭擺塑的龍和玉龍,就是早期人類通過宗教形式實現對季節神靈的原始崇拜,即二十四節氣的春分之神。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中華文明的曙光已經綻放,農耕文明由此誕生。當時的先民們對於種植與季節關係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昇華,並且形成了原始的天道觀。在赤峰地區西部的陰河、白岔河和老哈河下游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天體巖畫,在大塊的石壁上刻畫出許多日月星辰的圖案,而且許多星辰繪成了人面圖形,用一種擬人化的創作手法表現了古人對宇宙的認識。古人認為正是日月星辰的方位變化,導致了白晝現象,形成了四季更迭輪迴的變遷,從而有了對季節的明確認識。先民們對宇宙星辰崇拜的最高神靈是太陽神,認為四季的冷暖變化都取決於太陽的賜予,萬物的生長是依靠太陽的光輝所致。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紅山文化中,先民們認為,四季代表四方,以玉龍代表東方,即青龍,表示春分的節氣;以老虎紋牌飾表示西方,即白虎,表示秋分的節氣;以候鳥的天鵝紋玉飾牌代表南方,即朱雀,表示夏至的節氣;以玉龜代表北方,即玄武,表示冬至的節氣。以四神定四方、定節氣,再以各節氣中的氣溫度變化與農業種植相對應,分別劃出植物生長的不同階段,形成了最早的二十四節氣的雛形。


春秋早期,地球進入小冰河期,赤峰地區的氣候趨於寒冷乾旱,加之蒙古高原馬背民族東胡的崛起,農耕民族遷到燕山以南,赤峰第一次進入遊牧時代,長達六千多年的農耕文化退出赤峰歷史舞臺。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戰國中期,燕國越過燕山大舉北上,擊敗東胡將國土疆城拓展到赤峰中部。農耕文明又一次重返赤峰。燕國的移民將中原地區農業的二十四節氣引入到了赤峰地區。中原地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用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用二十八宿和北斗星標識星體和宇宙。成書於戰國的《呂氏春秋》對二十四節氣做了詳盡的論述,正式成為中原地區指導農業生產的綱領性文獻。


東漢時期,隨著中原王朝勢力退出赤峰,遊牧民族第二次入主赤峰,但是由於赤峰地區地處農牧交錯帶的特質,分佈在這裡的諸如烏桓等民族在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的同時,也種植糜子等農作物。糜子製作的炒米成了遊牧民族的主要口糧。儘管糜子採用漫撒子這種簡單種植方式,但是以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的做法卻得以傳承。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赤峰地區的遊牧民族儘管以畜牧業為主,但是四季變化和牧草的生長卻有著必然的聯繫。按四季而遊牧成了馬背民族生產、生活的鐵律。他們本著春夏避暑、秋冬違寒、逐水草而牧的規律,發明了以節氣變化為依據的畜牧業生產勞動方式。契丹王朝建立以後,將四季遊牧上升到國家政治體制層面,將王朝的首都設計成按四季移動的行宮,而名義上的五京卻成了一個擺設。因此歷史文獻將契丹王朝稱為“行國”。契丹皇帝的宮帳遷徙是遵循春夏秋冬四個節氣與緯度、溫度變化來完成的。春秋兩季按北緯43°東西向移動,春季設在嫩江上游,稱為春水;秋季設在大興安嶺南麓,稱為秋山。夏季北移到北緯45°、海拔1200米以上的蒙古高原,稱為納涼。冬季則遷到北緯42°、海拔200多米的翁牛特東部沙地,稱為違寒。契丹族雖然沒有農耕民族二十四節氣的詳細劃分,但是在春夏秋冬四大節氣中也有諸如立秋打草、小雪臥羊等節氣生產活動。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生活在赤峰的遊牧民族很早就形成了獨特的天道觀,並昇華為以崇拜太陽為核心的原始宗教崇拜思想,認為四季的寒暑變化、日月星辰的天體運行是以圍繞太陽來完成的,太陽是世間萬物最高的神。所以契丹崇拜東方,即太陽昇起的方向,面東而拜日。王朝每逢大事必燔柴以告天。蒙古族則以長生天為最高神祗。各部落都以敖包作為祭祀長生天的場所。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清朝以降,由於中原地區人口急劇膨脹,加之水、旱、蝗等大災,清廷開始實行“借地養民”政策,鼓勵分佈在山東、河北、河南的饑民到蒙邊地區租種蒙古王公土地以度饑荒。這些移民遷到赤峰各地從事農耕,同時也將中原地區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文化傳到赤峰。他們根據赤峰氣候特點發展農業,創作出一些適合赤峰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農諺,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二十四節氣農諺文化。這些農諺文化是赤峰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赤峰地區二十四節氣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它不僅僅用於農牧業生產,而且還涉及到民俗諸多領域,它不僅是中華八千年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也是農耕文化精華所在,可謂中華農業文明的集大成者。二十四節氣農諺在赤峰地區流佈的內容大體上可分為五類。


1、氣象類:在現代氣象學還沒引入到赤峰地區之前,農民們從觀察天象和氣溫的變化,並結合農業生產實踐總結出許多農諺。這些農諺是以中原地區的二十四節氣農諺為基礎,根據當地的氣象條件而創造的,是中原二十四節氣農諺的地方版。比如赤峰地區比中原的冬天要漫長得多,所以在“九九歌”中寫到“七九河不開,八九雁不來”。比喻冬天的嚴寒:“三九、四九,凍破石頭”。比喻立春:“打春莫歡喜,還有四十天冷天氣”。比喻清明:“清明難得晴”。比喻立夏:“立夏東風搖”等等。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2、物候類:赤峰地區的農民們將大自然中世間萬物的變化和各個季節節氣的表現形式,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從中發現許多規律性的認識,比如“驚蟄烏鴉叫”、“三月三,燕歸來”、“小滿鳥來全”、“立夏鵝毛住”、“燕走九月九”、“麻雀成群下大雪”、“烏鴉成群寒潮來”等等。


3、指導類: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生產,從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各個季節的農事活動的重要節點都給予明確的提示,並且將延誤農時的後果一併提示,比如“清明種麥糧滿倉,清明已過一把糠”、“穀雨種大田”、“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過了芒種,不能強種”、“夏鋤搶時光,秋收糧滿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不慢種蕎麥”、“今年伏耕地,明年糧滿地”、“百露不打煙,霜死不怨天”、“秋天澆,冬天蓋,不怕老天掃地火曬”、“小寒和米麵”等等,都成了赤峰農事活動的金科玉律。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4、警示類:勤勞致富、不誤農時、獎勤罰懶,在二十四節氣農諺中不乏這類醒世恆言,從道德高度警示務農者做一個辛勤的勞動者,比如“春天若偷懶,秋天乾瞪眼”、“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頭伏壓地滿罐油,中伏壓地半罐油,末伏壓地沒來頭”、“霜降不起菜,必定遭霜害”、“秋天不深翻,幾年變荒灘”等等,將懶漢誤農造成的後果警示出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5、民俗風情:二十四節氣諺語裡面包含有許多民族風情,將民俗文化中的象徵美好的寓意附加在二十四節氣和農事活動中,例如:立春吃蘿蔔,民俗叫咬春,寓意咬住春天不放鬆之意。立春吃卷豆芽菜的春捲,寓意生髮的季節來臨。立夏吃苣蕒菜,能夠敗火清暑。立秋臥羊,寓意補秋膘。冬至吃餃子,寓意節氣交替。大寒吃粘豆包,寓意連年有餘。中秋節吃月餅,命名為豐收餅,寓意秋天豐收。農曆二月初二定為龍抬頭的日子,吃豬頭肉象徵著龍抬頭,也是北方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祭龍王爺保佑風調雨順。農曆正月二十五是添倉節,各家各戶用草木灰畫糧倉開展祭祀儀式,祝願新的一年糧食滿倉、五穀豐登,此時也是早春農事活動的高潮時期。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赤峰地區的二十四節氣文化還延展到居民生活的多個領域。舊時官府處決犯人必須選定在冬至這一天,因為冬至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也就是在一年中陰氣最重的時節送犯人到陰曹地府,人們稱它為“趕冬至”。清明時節是赤峰人上墳祭祀祖先的日子,同時也是問詢祖先農事經驗的日子。中原地區選擇清明節作為郊外踏青的日子,以迎接春天的到來,赤峰地區因為比中原地區晚三個節氣,大地尚未邁青,所以將踏青延遲到端午節奉行。冬至以後,赤峰地區進入最寒冷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張貼一張“九九消寒圖”,每個方格內都繪有一朵梅花瓣,每天用毛筆染梅花瓣,畫完九九八十一筆也就迎來春暖花開了,來年的辛勤耕耘也將開始了。


赤峰二十四節氣農諺及民俗集粹

(一)春種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1、立春

立春開始,水暖三分

打春莫歡喜,還有四十天冷天氣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七九河不幹,八九雁不來

七九、八九,河邊看柳

春打六九頭,莊稼佬不犯愁,春打五九尾,莊家佬不後悔

2、雨水

雨水站河邊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

雨水到來地解凍,化一層來耙一層

3、驚蟄

一聲春雷動,遍地起爬蟲

驚蟄烏鴉叫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

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

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4、春分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

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燕歸三月三

春分雨多,有利春播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5、清明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雨

清明忙種麥,雖冷凍不壞

三月清明,頭清明種地;二月清明,過清明種地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6、穀雨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穀雨下谷種,不敢往後等

穀雨種大田

羊盼穀雨

春爭日,夏爭時,鏟趟宜早不宜遲

(二)夏鋤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7、立夏

立夏鵝毛穩

立夏東風搖,李子水裡撈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農時節令到立夏,查補齊全把苗挖

立夏落雨,穀米如雨

立夏種胡麻,九股八個叉

8、小滿

小滿小滿,麥粒漸滿

五月立夏望小滿,待雨下種莫偷懶

小滿防蟲患,農藥備齊全

大麥不過小滿,小麥不過芒種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9、芒種

芒種前,忙種田

芒種不種,再種無用

過了芒種不種稻,過了夏至不栽田

過了芒種,不能強種

芒種開了鏟

緊趕慢趕,芒種開了鏟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10、夏至

夏至長,冬至短

夏至三更便伏天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夏至有雨,倉裡有米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該熱不熱,五穀不結

夏至不拿棉

11、小暑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頭伏雨,伏伏雨

入伏不種黍和豆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裡頭種白菜

小暑前大暑後,莊稼老頭種綠豆

六月蒜,用泥灌

六月六,看谷秀

伏裡雨多,稻裡米多

伏裡無雨,谷裡無米

大旱不過五月十三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12、大暑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大暑三伏天

大暑無汗,收成減半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大暑不暑,五穀不起

麥子不受中伏氣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

今年伏耕地,明年糧鋪地

伏裡劃破皮,強似秋後犁幾犁

頭伏壓地滿罐油,中伏壓地半罐油,末伏壓地沒來由

麥收四月雨,淋頭伏,曬伏尾

(三)秋收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13、立秋

立秋天氣爽

立秋溫不降,莊稼長得強

立秋鋤晚田,地松籽粒滿

八月蔥,九月空

立秋有雨處處收,立秋天雨處處愁

立秋不起蒜,必定散了瓣

14、處暑

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

處暑高粱白露谷

處暑滿地黃,家家修糧倉

處暑高粱遍地紅

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紅了皮

處暑不出頭,割了喂老牛

處暑動刀鐮

15、白露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白露前是雨,白露後是鬼

白露鐮刀響,秋分砍高粱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收菸葉

白露不打煙,霜死不愁天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16、秋分

秋分秋分,晝夜平分

秋天貓貓腰,勝似春天跑一遭

秋分不留田

秋分不生田,開始動刀鐮

17、寒露

燕走九月九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有霜,晚谷受傷

寒露不算冷

九月九大撒手

秋天不深翻,幾年變荒灘

18、霜降

秋雨透地,降霜來遲

雪下高山,霜打窪地

九月霜降無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霜降變了天

霜降不起蔥,越長心越空

甜菜起在霜降前,霜降一過重量減

一場霜降一場寒

霜降不起菜,必定遭霜害

(四)冬藏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19、立冬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

立冬一日,水冷三分

立冬到十月

立冬天變冷

秋天澆,冬天蓋,不怕老天掃地曬

立冬有食補,春來勇如虎

20、小雪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小雪飛滿天,來歲是豐年

小雪封地嚴

21、大雪

大雪不凍倒春寒

麻雀成群下大雪,烏鴉成群寒潮來

大雪河東透

冬雪消除四邊草,來年肥多害蟲少

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22、冬至

冬至日頭升,每天長一針

冬至大似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進九天

冬牛不瘦,春牛不愁

秋天放羊腳步小,過冬能保膘

冬至餃子夏至面

23、小寒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臘七、臘八,凍死倆仨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

小寒臘月節,大寒過新年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小寒碾米麵

臘月二十三,灶王老爺上西天;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稱上幾斤好豬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打上幾斤好燒酒;三十兒,吃個吉慶有餘

24、大寒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不冷倒春寒

三九、四九,凍破石頭

三九、四九,冰上走

九天雪,寒如鐵

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熱秋不收

牛喂三九,馬喂三伏

大寒過新年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農曆)


作者:張松柏

本文為原創轉載須經作者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