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結~

作者:盧永鋒 編輯:花生

我老家座落在涇河北岸美麗的玉都塬上。因為有座久負盛名的玉都娘娘廟,所以,就叫玉都塬。玉都人過 端午和隴東其它地方習俗是一樣的。端午,是一個傳統的帶有神奇傳說且誘惑味特別濃郁的節日。這個節日屈指算起來我總共過了五十多個了。眼下,端午又在布穀鳥的叫聲中來臨了,不知是年令的關係還是怎麼的,讓人感覺過節竟然是那樣的俗氣、那樣的循規蹈矩,年復一年都是一個模式老樣子,沒有一頂點讓人感覺新奇,然而也只能就過端午而端午罷了……

端午情結~

彈指一揮間。三十年前端午和屈原,是我上中學時才知道這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容我說句真話,我童年的端午與屈原真的沒有關係。無論是從大人們的口中,還是在山村裡的流傳的那些故事裡,都沒有提到這個偉大的詩人的名字。端午時節包粽子、吃晶糕、喝酒酜子、掛艾葉,戴香包、戴花花繩這都與我的鄉村端午節無關。我只知道這一天,大人們都會去玉都街道集市上割點新鮮的肉來,犒勞一下疲憊了整整一個春天的身子。端午前,是農村裡最為繁忙的時節,是邊播種邊收穫的時節,是一邊播撒希望一邊收穫幸福的時日。

端午情結~

春節後到端午前,農村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過完大年,往田裡送肥,按照慣例正月十五過後,學生娃娃就開始上學了。農曆二月,地裡到處是翻土整田、施肥的身影。農諺雲:“清明前後,栽瓜點豆”。農曆三月是種莊稼的黃金時間,隨著氣候的逐漸回暖,人們開始點播玉米種子、在莊子圍栽上幾棵諸如蘋果、梨、柿子、杏樹、桃樹等果樹,或在自家門前、莊稼地頭的菜園子裡種上點西紅柿、洋芋、辣椒之類的蔬菜。四月更為忙碌,一邊要打玉米秧,一邊要忙收油菜…… 待到端午,田裡、地裡是一片綠油油的景象,玉米在土裡排著整齊的隊列、小麥在田裡綠得發亮、隨風搖曳,布穀鳥在樹林裡開始了婉轉的啼唱、野草綠遍了山野。

端午情結~

變熱的陽光沐浴著整個大地,田裡、地裡,那些忙碌的身影也開始漸漸閒下來。帶著欣喜的臉色、露出期待的神情,黑瘦的身影在田坎上拉得老長老長。阡陌上,在一陣撲面而來的芳草清香中,勞累了整整一個春天的村民們開始放慢了腳步。一場突如其來的雨,喚起了村民們的記憶,才想起端午節要到了。天晴的時候,人們把一捆捆從背後窪、吊畛裡、楊家嶺、劉家崖上收回來的發了黑的,或者是泛著金黃的油菜籽桔杆攤在場裡,套上牲口用碌碡碾,碾淨後翻曬在崖背上的場裡。等到曬乾後,裝進口袋裡,送到榨油房裡、送到收購點上,換成一桶桶飄著清香的菜油,或換成一張張皺巴巴的紙鈔,然後在集市的屠夫手裡換成一塊塊鮮嫩的豬肉。端午時節,莊稼在這裡跌更,收穫在此處呈現,心情在這時交換。一切來得自然,來得愜意。人們到玉都街道割上些肉,花上一至二元買上瓶“老白乾”、或者“隴豐”、“二鍋頭”、“二回”酒,慶祝一年的收成,收拾一季的疲憊,慶祝一季的期待。端午在孩童們眼裡充滿驚喜,在村民們心裡甜蜜。在那個物質貧乏的時代,人們釋放自己的感情來得真實、來得淳樸。在農村,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值得期待,就是收穫小麥、玉米、高梁,讓人們吃上飽飯的中秋節。我想,實用主義才是端午和中秋節能夠真正在農村得以延續幾千年的真正緣由吧?——我的猜想是這樣。

端午情結~

端午時節,驚喜不斷。魚兒開始隨著山溝漲滿的水出現,田裡的蚯蚓開始出現在田坎邊的泥土裡,疏鬆土壤,軍虎家的杏、懷林家們桃開始在枝頭招搖,莊底下的李子開始壓彎枝條,我們一行七、八個孩童放學後,瞞著大人說是下大溝裡給豬打草,實質上是溝裡死水潭(現在叫堰塞胡)游泳又到時間了……水潭邊有了成群的玩伴嬉戲,蘆葦叢有了東張西望瓜不痴痴的小臉,湖裡有了劈波斬浪的笑聲,我們的牧歌也開始嘹亮了《東方紅》、《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大海航行靠舵手》、《紅星照我去戰鬥》、《我是一個兵》等響徹溝壑山谷,傳來大於十倍的震耳與聾的迴盪聲,我們俗稱這回蕩聲叫“崖娃娃”,就是你腔大他更大,你喊啥它回啥?這些趣事至今還耳能詳熟,回味無窮……怎麼,寫著寫著,我又回到我童年的鄉村端午節了!

端午情結~

今年這個端午,我還是想回鄉村過。但當年的情景已是“黃鶴一去不復返”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了。你瞧,小康屋代替了地坑莊、代替了土窯洞、代替了土坯房,山邊的舊莊基早就無影無蹤了,現在墾複成了退耕還林地了;節能電燈、TED燈代替了煤油燈;水龍頭代替了下深溝擔水和去機井拉水;街道麥香糧油店的麵粉代替了石磨子和電磨子;小汽車代替了步行和自行車;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代替了“二牛抬槓”。劉李河、西王等山裡人已經整村搬遷住進了離玉都街道毗鄰的“玉都移民新村”樓房裡,過上了城裡人的新生活。你要尋找三十年前的鄉愁,只能足涉下坳農耕博物館和康家農耕大觀園了……

端午情結~

如今,香包、酒酜子、棕子、花花繩、艾葉、晶糕在城鄉都普遍存在,有些作為佳節饋贈禮品已擺上超市的貨架,亦成為電商追逐的禮品在網絡中互通。但玉都塬兒時 小山村的端午情結,已嬗變成了永久的記憶和濃濃的鄉愁了……

盧永鋒,男,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研究生文化,現供職涇川縣政協。參加工作30多年來,曾先後在文化教育、宣傳思想、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部門和農村鄉鎮工作。由於從小生長在農村,加之有十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所以對隴東地區農村情有獨鍾,特別是在林果產業方面,探索和總結的先進經驗被國家省市推而廣之。創作的散文《故鄉的金果》、報告文學《原梁之路》被省級多家新聞媒體刊發並獲獎。創作的歌曲《合道讚歌》、《王母故里是我的家鄉》、《美麗的涇川賽江南》、《果鄉涇川歡迎您》、《王母故里好風光》、《揚起理想的風帆》、《美麗神奇的羅漢洞》先後獲省市創作獎,累計獲獎作品70多項。1987年開始文學創作,迄今為止,先後在《人民日報》、《甘肅日報》、《中國地市報人》、《黃崗日報》、《平涼日報》、《黨的建設》、《時代學刊》、《發展》等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雜文、圖片、劇本近千篇,200多萬字。作品多次收錄國內文學 選集。曾獲甘肅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平涼市第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散文徵文獎。出版《涇川人物錄》、《涇川見聞錄》作品集兩部,《金果情緣》劇本已分別被《暖泉》雜誌、《崆峒》雜誌刊登。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微信:357937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