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代人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呢?

江西小鹤玲


这个题目有点大,每代人从几千年前开始说?还是包括外国人?还是男人的爱情观?女人的爱情观?我试着说说中国城市女性,这100年爱情观有哪些明显的不同吧。

100年前的1920年,这一年,已婚23岁的徐志摩开始追求16岁的姑娘林徽因,妻子张幼仪20岁已经有一个儿子3岁,陆小曼17岁,正在北京圣心学堂读书,这一年被顾维钧给的一个指标,学校推荐陆小曼进了外交部。

张幼仪的爱情观是遵守婚姻的责任,老公爱不爱自己,自己都要一生遵守娘家父母和哥哥的训诲,在婆家,每天早起五点钟,就给婆婆平安,晚上几乎每天晚睡,守门,等着在镇上风流的公公回家,有时候甚至是2到3点钟。

张幼仪是为徐志摩家付出最多的女子,和徐志摩离婚后,婆婆公公也只认她是儿媳,其他人都是妾。遗产都留给了张幼仪和她的儿子。

张幼仪在20岁之前,零零星星读过几年书,她很渴望读书,不怕吃苦。12岁就订婚,15岁结婚,22岁离婚。她是旧时代女子的典型代表,女子无才便是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有顺从的份。

林徽因的妈妈是父亲的妾,父亲不爱母亲,父亲是国家的重要官员,在官场失利时,有钱有闲有眼光,带着女儿林徽因,到欧洲10几个国家游历一年多,她既渴望纯粹的爱情,又渴望自己不像自己的妈妈做妾,一定要是正室,还要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一年,同在国外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彼此都是怦然心动的,互相有很多书信往来。但林徽因保持理智,要徐志摩离婚,才能继续和她恋爱。这是徐志摩对张幼仪,逼着离婚的原因。

徐志摩后来离婚了,林徽因也很决绝地和徐志摩分手,是她不想在做妾的阴影里。第二是她发现徐志摩对于张幼仪太无情,她看到自己也有可能这样被对待。

1920年,正是林徽因和徐志摩热恋的开始年。她成了徐志摩求之不得,永远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1920的陆小曼,名满京城,古老的北京,因着林徽因的每一次出席,被搅动得春意盎然。特别是她在舞会上,陆小曼是一个很有天分,又很果敢沉稳的人,无惧。她是三个女性中,原生家庭最好的一位。

这一年的她,总是被几十个男生前呼后拥,她都懒得理。她这一年开始,在外交部施展了她无以伦比的外交才能。

陆后来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他们两人情趣相投,是浪漫的生活伴侣。

她们三个人都是有钱人家的城市女子,她们的爱情观可以局部代表100年前。那时女人被纳妾是正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正常的,极少数像林徽因、陆小曼这样新思想、新眼界的女子也开始在上层社会有。

解放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女性的爱情观,和100年的有变化了,选择50年前的191970年,女子已经不允许成为妾,都是一夫一妻制,城市女子开始普遍教育,私立学校还没有建立,性自由还没有开始,钱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崇拜。

1970年,文革之中,已经独立的城市女性都受教育、都有工作、都自由恋爱,恋爱时要政治上干净的,军人和工人阶级有地位,还没有恢复高考,即上大学的大门还没有打开,除了少数下乡,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绝大多数城市女性,只求本城里一份稳定的工作,那时候的好工作是大国企,还没有外企,私企还是见不得人的少数,还没有出国的,还没有电视冰箱,出行自行车、公共汽车。

每家都有几个孩子,日常生活中还需要供给制,需要粮票、布票。还在天天读毛选,开批斗会。

人们的思想比较统一,衣服上也没有多大差别。发型上也没有什么差别,女子还不兴化妆。即1970年的女性,尽量在抹去女性化,中性化多。

改革开放后,也有42年,42年之间有两代人,这两代人里,爱情观的变化,在大数据上,还是很明显的:初次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离婚率越来越高;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平常,孩子从生一个,变成生2个。

伴侣越来越难终生只一人,特别是性行为,很难只在新婚之夜,且只有一人。

城市女性现在选伴侣,金钱变得很重要,懂自己变得重要,女性的经济独立,让女性在婚姻的存续上,不再愿意保留有名无实的外壳,更注重感觉。女性情感受伤的机会,也在明显增加,女性的焦虑感也在明显增加。

离婚率的增加,让城市女性单独一个人抚养孩子,在增加。

女性在自由和责任之间,100年里,同时在增加哦,是吗?你愿意生活在100年前?还是50年前?还是现在?





小镇考试女孩


在五十,六十年属于包办婚姻,媒婆之言,父母做主。所以现如今的爱情观跟以前大大完全不一样,自由恋爱,男女平等。这完说明了每代人的爱情观都是不同的,各代各代时代的背景吧!我可能说的不完全请大家见谅。谢谢!


全利53


对的,长江后浪追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代的思想价值观,爱情观都是不同的,自然法则,人在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