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吃瓜群众:真好!汉武帝:被逼无奈啊

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兴起了一股养士之风。

这里的“士”就是指拥有学识、以及一些特殊技能的人才,这些人用自己的专长服务于各个诸侯,而诸侯凭借他们增长自己的实力。

在这股风气之下,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都异常活跃,成为朝廷管辖之外的重要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分为很多不同的派系,进而衍生出诸子百家。

本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却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教育似乎已经和为官之路捆绑上了,只要你想做官,或者说想受教育,你就只能学习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吃瓜群众:真好!汉武帝:被逼无奈啊

放眼望去,当时的思想家可谓是群星璀璨,道家的老子、慎到,兵家的孙武、孙膑,名家的公孙龙,法家的韩非、商鞅等等。那为何汉武帝独独选了儒家作为“官方”学术呢?难道是因为儒学有什么过人之处?

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曾子等,但在这些个体的背后,其实是人数庞大的教育集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说,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的弟子多达300余人,如果孔子有10个这样的学生,那这个教育集团就有3000人,这3000人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那么儒家的学术就会传播到各个角落。

《滕文公》里面说:“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出门的时候,有几十辆车和上百个人跟随着他,你想那是多么浩荡一个局面啊。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由此看出,儒家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庞大的学术集团。儒家的学生们可谓是随处可见,他们在不同的地方,教授、传播、践行儒家经典,使得这个集团不断兴旺盛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吃瓜群众:真好!汉武帝:被逼无奈啊

这些儒生,往往又分为两个派系,分别是“用世之儒”和“传经之儒”。从字面意思来看,“用世之儒”即是把儒学用于世事,像子路、子贡、李悝、吴起这些人,要么是经营商业,要么是发挥聪明才智为诸侯出谋划策,身体力行践行儒学。但是后来焚书坑儒的时候,这些“用世之儒”遭受了巨大的迫害、摧残。

而“传经之儒”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类人,相当于现在的老师。那老师教什么呢?必学课一定少不了《诗经》和《尚书》。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诗经》记载的是民间的一些风俗轶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来自我们最熟悉的《关雎》,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的寻常老百姓家里是没有钟和鼓的,所以《诗经》讲的其实是贵族生活的面貌,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而《尚书》意为上古的书,它记载的是上古一些帝王与臣民之间的事情与对话,所以“官方”就以这些儒学经典作为树立价值观的蓝本,老师们也以此为传道受业的范本。

可见“传经之儒”这个派系的人,算是选择了一个体面而受人尊重的工作,结局比“用世之儒”一派要好得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吃瓜群众:真好!汉武帝:被逼无奈啊

那在民间,更多的是不走为官之路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又通过什么识字认字,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呢?我们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虽然没有教人识字认字的课本,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却诞生了《诗经》,有学者就推测,《诗经》就是儒家的老师们从事教育工作所用的识字课本。若是人人都有识字学习的追求,那么必然人人都读《诗经》,

这样一来,儒家的思想就潜移默化的根植在人们脑中了。

知识就是力量啊,这时候儒学一家独大,这股庞大的力量势必是威胁到了其他学派的生存。而秦朝的思想统一策略是运用的法家思想。法家就认为,只有把儒学干掉,才能改变这个局面,于是历史名场面焚书坑儒就出现了。可焚书坑儒之后,《诗经》、《尚书》被禁被毁,老百姓们就没了识字课本,秦始皇一看,大家的精神家园被毁,人们纷纷无所事事,就容易出现祸患,更可能导致民心不稳,不利于统治啊。于是就命令得力助手李斯、赵高等人开始编著字典——《仓颉》、《博学》、《爰历》,有学者认为,正是这些字典,帮助秦完成了文字的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吃瓜群众:真好!汉武帝:被逼无奈啊

在儒学倒下之后,秦急于建立自己的教育体系,但命运残酷的车轮也在这时碾压而来,这伟大的教育事业还没展开,秦就灭亡了。时间到了汉初,刘邦有个弟弟叫刘交,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诗经》,而且汉初很多学者,都是儒家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精英,所以,儒学自然而然就死灰复燃了。

民族的自信就是文化的自信,自信之人自然是胸中存丘壑,心里有底气。《史记·儒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在攻打项羽的时候,只剩下项羽最初的封地——鲁城,还没有打下。某日刘邦带领军队包围鲁城的时候,他听见的不是号角声,而是诵读经书、演习礼乐的一些声音,可见城里的儒生们在兵临城下之时还有这等泰然处之的态度,得拥有多么强大自信和内心啊。刘邦是既感慨又佩服,便没有进行强攻,他心想受儒学教育之人真是不简单啊,不论身处什么境地,他们都不会打破原有的生活节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吃瓜群众:真好!汉武帝:被逼无奈啊

朝廷选文臣,当然是选最有文化的人,那这些人从何而来呢?自然是来自社会上文化人中的精英。可是选来选去,这些精英都是受的儒家教育,所以说,并不是皇帝对儒家的专宠,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或者说教育命脉,都掌握在儒家手中,那它自然可以选择与帝王家合作。这跟我们现实社会的情况也很像,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没资格选择,当你资源丰富的时候,你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力。

“独尊儒术”并不是一蹴而就,他是儒家教育者们历经三四百年实践的成果。这种成果最聪明之处,就是把自己与国家的为官系统捆绑在一起,只要你想当官,那么必须来我们这里上课。从汉代开始,朝廷的官僚基本都是从儒学毕业的子弟,再到唐宋的科举制度,儒学也一直贯穿始终,这一贯穿,在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才算是正式结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吃瓜群众:真好!汉武帝:被逼无奈啊

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所学的不外乎是四书五经,这些儒学经典,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见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而且在我们这样一个讲究传统传承的民族思想之下,儒学可谓是流传百世,沿用至今。这套思想体系甚至对东亚,乃至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汉武帝表面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背后并不一定是帝王心甘情愿的,

这提醒我们看待事物不能片面和浅薄,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帝王虽然是掌管天下之人,但家国命运与政治决策也免不了随着历史洪流颠簸浮沉,特别是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事情,帝王也无法决定,只能跟着时势艰难前行。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