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自噬對脊髓損傷後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

許多的研究表明,細胞自噬在脊髓損傷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調節自噬對脊髓損傷修復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研究者對調節自噬水平對脊髓損傷的治療效果仍有爭議,究竟應當促進還是抑制自噬效果更好呢?

中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張舵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應用直接和間接比較的方法,對自噬調節治療大鼠脊髓損傷的效果進行了meta分析,採用文獻檢索的方式,納入文獻為調節自噬治療脊髓損傷大鼠體內實驗研究(包括脊髓損傷前及損傷後干預)33篇,並對大鼠脊髓損傷後各時間點的BBB評分進行觀察發現,採用促進自噬干預措施後,脊髓損傷大鼠BBB評分在術後1 d,3 d,1,2,3,4周較空白對照組(藥物溶劑對照,如生理鹽水組)均升高;(2)而採用抑制自噬干預措施後,脊髓損傷大鼠BBB評分在術後1 d,2,3,4 周較空白對照組升高。間接比較結果提示,以空白對照組為中介,無論促進自噬和抑制自噬,大鼠脊髓損傷後1 d, 3 d,1,2,3,4周的BBB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無顯著差異。上述結果說明,促進自噬與抑制自噬均能夠調節自噬對大鼠脊髓損傷後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直接促進作用。然而間接比較促進自噬和抑制自噬對治療脊髓損傷效果無明顯差異。提示由於目前研究方式的多樣性、脊髓損傷後自噬特點的不確定及自噬監測方法的限制,導致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較大差異。因此,在以後的研究中,應當建立統一的標準化實驗規範,並對自噬變化進行動態觀察。

文章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20年6月第6期。

文章摘要

目的:許多的研究表明,細胞自噬在脊髓損傷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調節自噬對脊髓損傷修復具有積極意義。如何調節自噬水平及對脊髓損傷治療效果的影響仍有爭議,在促進還是抑制自噬的問題上學術意見不一致。因此,文章應用直接和間接比較的方法,分析了自噬調節治療大鼠脊髓損傷的效果,以期為將來更好的進行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資料來源:以“脊髓損傷”、“自噬”、“大鼠”等關鍵詞檢索萬方數據庫、CNKI數據庫中文數據庫,Web of Science,Medline (OvidSP),PubMed英文數據庫及Google Scholar。語言限定為中文及英文,各數據庫檢索時間均為建庫至2018年2月。

資料選擇:納入文獻為調節自噬治療脊髓損傷大鼠體內實驗研究(包括脊髓損傷前及損傷後干預)。對納入的各項研究在不同時間點進行meta分析直接比較促進自噬或抑制自噬的治療效果,並進行亞組分析。

結局指標:結局指標為評估脊髓損傷大鼠神經功能的BBB評分。

結果:(1)檢索到622篇文獻中有33篇納入研究,研究均具有較高質量。進行促進自噬干預後,脊髓損傷大鼠BBB評分在術後1 d (MD=1.80, 95% CI:0.81-2.79,P=0.0004),3 d (MD=0.92, 95% CI:0.72-1.13,P

< 0.00001),1周(MD=2.39, 95% CI:1.85-2.92,P < 0.00001),2周(MD=3.26, 95% CI:2.40-4.13,P < 0.00001),3周(MD=3.13, 95% CI:2.51-3.75,P < 0.00001),4周(MD=3.18, 95% CI:2.43-3.92,P < 0.00001)較空白對照組(藥物溶劑對照,如生理鹽水組)均升高;(2)而抑制自噬後,脊髓損傷大鼠BBB評分在術後1 d (MD=6.48, 95% CI: 5.83-7.13,P < 0.00001),2周(MD=2.43, 95% CI: 0.79-4.07,P=0.004),3周(MD=2.96, 95% CI: 0.09-5.84,P=0.04),4周(MD=4.41, 95% CI: 1.08-7.75,P=0.010)較空白對照組更均升高;(3)間接比較結果提示,以空白對照組為中介,無論促進或抑制自噬,脊髓損傷大鼠BBB評分在術後1 d (MD= -4.68, 95% CI: -5.840 to -3.496,P=0.94644),3 d (MD=-0.28, 95% CI:-2.231-1.671,P=0.99448),1周(MD=1.83, 95% CI: 0.0076-3.584,P=0.94588),2周(MD=0.81, 95% CI:-0.850-2.470,P=0.93055),3周(MD=0.17, 95% CI:-2.771-3.111,P=0.99546),4周(MD=-1.23, 95% CI: -4.647-2.187,P =0.98264)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均無顯著差異。

結論:調節自噬對大鼠脊髓損傷後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直接促進作用,促進自噬與抑制自噬均能夠促進神經恢復。然而間接比較促進自噬和抑制自噬對治療脊髓損傷效果無明顯差異。提示由於目前研究方式的多樣性、脊髓損傷後自噬特點的不確定及自噬監測方法的限制,導致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較大差異。因此,在以後的研究中,應當建立統一的標準化實驗規範,並對自噬變化進行動態觀察。

文章關鍵詞:脊髓損傷;自噬;調節;大鼠模型;神經功能;BBB評分;薈萃分析;間接比較;策略分析

文章來源:Zhang D, Zhu D, Wang F, Zhu JC, Zhai X, Yuan Y, Li CX (2020)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gulating autophagy in spinal cord injury: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comparisons. Neural Regen Res 15(6):1120-11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