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牛奶事件重現,經濟大蕭條開始了嗎?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乳製品產量嚴重過剩,大量牛奶滯銷。

於是,農場主為了保證利潤,把大量過剩的牛奶直接倒進密西西比河。

“資本家們寧可將牛奶倒掉,也不願分給窮人。”

這是出現在以前歷史教科書裡的一幕。

從此,“倒牛奶”成為了經濟大蕭條的一個重要標誌。

倒牛奶事件重現,經濟大蕭條開始了嗎?


可是沒想到,這一幕居然在今天的2020年,重現了。

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幾天前,美國威斯康星州牛奶出現滯銷,很多奶農不得不選擇倒掉多餘的牛奶。

在疫情初期,很多居民為了規避風險,在家囤了不少牛奶。再加上現在很多需要牛奶供應的學校和餐廳都關閉了。

需求量大大減少,大量牛奶滯銷。

位於威斯康星州附近的一個農場,直接打開水龍頭把牛奶衝進一個廢水湖,已經持續好幾天,每天倒掉至少22萬加侖(約83萬升)。

看到這個視頻,網友們紛紛評論:

這也太浪費了吧?

這麼好的牛奶,為什麼要直接倒掉呢?

分給有需要的人不好嗎?

資本家也太壞了,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寧願倒掉也要維護稀缺性。

也有網友說,這是一個危險信號,這意味著經濟大蕭條要開始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1

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其商業邏輯。

其實,這樣的事情不僅僅發生在美國,不僅僅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僅僅發生在經濟大蕭條的1929年。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即便是在中國。

2014年,浙江省溫嶺市栽種的1000多畝大白菜滯銷,在地裡腐爛。

農民直接駕駛拖拉機碾壓大白菜,將大白菜碾壓打碎,翻入土中,充當肥料。

當時也有網友覺得特別心疼,這麼好的白菜,為什麼直接碾掉呢,分給窮人吃不好嗎?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

這樣的事情其實一直在持續發生。

那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倒牛奶”到底是不是經濟蕭條的標誌?

資本家倒掉牛奶真的是為了保證利潤嗎?

2

要理解這件事,我們首先要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交易成本。

什麼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為達成一筆交易所需要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

在交易前,有搜尋成本、比較成本、測試成本。

在交易中,有協商成本、付款成本。

在交易後,有運輸成本、售後成本。

這些,都是交易成本。

在每一筆真實的交易中,至少會有一種交易成本出現,更多的時候是三、四種。

簡單來理解,當你需要菜的時候,農民地裡的菜,會直接跑到你家的冰箱裡嗎?

不會,對吧?

一定是有人幫你做了中間傳輸的這件事,我們把這個環節叫做傳遞價值。

在這個環節上所花費的成本,就叫做交易成本。

任何一件商品,都有交易成本。

理解了交易成本之後,我們再來看農民用拖拉機碾菜這件事。

有個農民說,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卡車白菜,他們賣給上游採購商的價格,跌到了50塊以下。

可是,賣給上游採購商的運輸費用和人工成本都不止50塊。可能需要80塊,這是交易成本。

這個時候,假如你是種白菜的農民,你要不要花80塊,去請人運輸一卡車白菜給上游採購商,只是為了賺50塊呢?

你肯定不會幹。

因為這是在賠錢。

這個時候,讓白菜爛在地裡,一分錢都賺不到。

可是,如果賣掉一車,就要賠30塊(80-50=30)。

那我還不如讓白菜爛在地裡呢。

所以,讓白菜爛在地裡的,其實不是資本家,而是農民本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白菜的交易成本 > 銷售價格。

當銷售價格低於整個環節的交易成本時,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價格倒掛”的現象。

我舉個例子。

假如一件商品的生產成本是100塊,交易成本是300塊。

正常情況下,商品的售價應該高於100+300=400塊。

可是,突然因為一些原因,大家都不採購了,交易量大大下降,銷售價格也跟著下降。

一旦銷售價格下降到300元以下,比如200元,就會出問題。

短時間內,一件商品運到消費者手上的這300元交易成本,是不會變的。

這意味著,你每賣出一件商品,即便不算生產成本,你都要倒賠100元(300-200=100)。

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寧願讓菜在地裡爛掉,或者把牛奶直接倒掉,也不願意賣給別人。

賣得越多,賠得也就越多。

這就是價格倒掛的現象。

對生產者來說,一旦出現價格倒掛,直接把商品浪費掉,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划算的。

可是,這畢竟都是資源,直接倒掉也太浪費了吧。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3

假如你是一位慈善家,你說:不行,這些牛奶不能浪費,我一定要讓窮人喝上牛奶。

你應該怎麼做?

去跟奶農說:你們不要倒掉了,都給我吧,我負責把這些牛奶運輸給窮人嗎?

正確的做法其實不是這樣。

正確的做法是,你應該到市場上直接買牛奶給窮人喝。

什麼意思?

假如市場上牛奶的價格是200塊,而運輸費是300塊,價格是倒掛的。

你去找奶農拿牛奶,需要花300塊把牛奶運出來。

而你到市場上買牛奶,卻只需要花200塊。

所以,即便你是慈善家,你也要算一筆賬。

其實這個時候,你直接去市場上買牛奶才是最合算的。

可是,那些奶農的牛奶還是被倒掉了呀?這些牛奶怎麼辦呢?

如果你真的到市場上買牛奶,這個時候,你其實帶動了需求。

牛奶的價格,就會上漲,從200塊,漲到210、220塊…

牛奶價格一旦上漲,就會有一部分交易成本比較低的奶農,被救回來了。

他們的牛奶就不會被浪費。

所以,你通過到市場上買牛奶來救急窮人,反而會帶動那些優秀的奶農成長起來。

而如果你直接去找一些奶農拿牛奶,其實會讓生產效率低下的奶農得到資助。

同時,反而會讓那些生產效率很高的奶農,在售價很低的情況下,苦苦生存。


最後的話

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其商業邏輯。

很多事情,有些是情感因素,有些是價值判斷,但是它們的背後,都是有商業邏輯存在的。

有的時候,做慈善最好的辦法,也許不是從感情出發。發乎情,最後也要止乎“理”。

今天,我們看到美國有些地方開始倒牛奶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又回到了1929呢?

我們並不確定。

但是,至少我們能夠確定一件事,就是發生這種現象的時候,通常是因為價格倒掛了。

對一些奶農來說,交易成本,已經大於商品售價。

價格倒掛,是一個信號。如果這個信號只是在一些地方存在,那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一直都在發生。

但是如果這個信號普遍存在,那可能就意味著,經濟真的遇到了重大的問題。

倒牛奶事件重現,經濟大蕭條開始了嗎?


聲明:文/劉潤,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