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中經常不被注意的事實:,農民為何是首先倒下的人?

大蕭條從1929年9月的紐約股市震盪開始,當時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侷限於金融業的一件小事,當時的波士頓新聞還很樂觀的報道:

“我們的國家如此繁榮,還有雄厚的國民經濟實力為基礎,經營又是多樣靈活的,即使股市產生一些波動,也不會影響到它的發展。”

但是後面的發展讓全世界都想不到,11月份美國股市的價值縮水了90%,當時近1/4的美國人投資了股市,股市慘敗對他們的影響可想而知,但是即使到這種程度,也沒有人想到這場災難還未見底。

大蕭條中經常不被注意的事實:,農民為何是首先倒下的人?


由於全國大多數投資者損失慘重,導致減少開支,於是實體行業也受到影響。

首先倒下的是農業,農產品的售價從29年底開始急劇下跌,短短几個月間,小麥的價格比1928年下降 35.6%,玉米下降了25%。在經濟危機中,所有的農業部門無一倖免:棉花的價格只剩下20 年代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肉類方面,肉牛的價格最低時僅相當於1928年價格的39%。當時美國的農業從業人口有3000萬人,佔據全國人口的1/4,農產品的價格暴跌甚至低於成本,意味著這些人的勞動幾乎變得毫無意義。

今天的中國人看到這一事實會感到驚訝。我們常常調侃,如果城市裡找不到工作,那就只有“回家種田”,農業是我們最後的底線。

不是麼?不管有沒有經濟危機發生,人們照樣還是要吃糧食,為什麼農產品的價格會隨著股市一起暴跌呢?

大蕭條中經常不被注意的事實:,農民為何是首先倒下的人?


因為美國農業和我們理解的農業完全不同,乍一看1930年美國農業從業人口和佔GDP比重都和今天的中國差不多,(農業佔當時美國經濟比重的10%,中國2017年是7.9%),但不同的是,美國農業是高度商業化的,並且極度依賴歐洲市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遭到極大的破壞,數千萬人捱餓。1920年美國農產品出口達到了創記錄的38.5億美元,按當時的美國GDP比例計算,相當現在一年出口了9000億美元!(2018年美國農業實際出口僅1300億)

美國農業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了橫財!

雖然這筆錢,主要是給農業提供貸款和機械的銀行以及工業賺走了,農場主們賺的是小頭。但這卻不妨礙美國農民產生一個錯誤的幻覺:“種的莊稼總是不愁賣的”。

在大蕭條正式來臨之前的近10年,由於歐洲的逐步恢復,美國農產品的出口越來越艱難,但是我們知道,市場環境不好,工廠轉產去生產滯銷對路的商品總是比較簡單(比如現在很多其他行業的改去做口罩)但農民轉產卻不是那麼容易。

另一個因素,是美國國內對農產品的消費意圖減弱。

這一點又和我們理解的不同。按中國的經驗,一個人從農民變為市民,通常會在食物上有個消費升級,表現就在於吃肉的增加。一般來說農民變為市民,食物消費會有20%的增長,城鎮化的進行會隨之消費越來越多的糧食。

但這一點在美國城市化中卻不是這樣,也許是因為美國農民食物消費原來就高,也許是因為農民變為白領會減少飯量,總之美國城市化進程中,食物消費上升不明顯,甚至停滯。

大蕭條中經常不被注意的事實:,農民為何是首先倒下的人?


國內國外的因素加起來,最後就是農產品需求不旺,遠遠比不上農產品的生產,農產品價格也長期低迷。

放在中國也許很多農民會選擇拋荒土地出去打工吧?但你要知道美國農民擁有的土地可不是十幾畝或者幾十畝,美國農場耕地面積平均在100英畝以上!如果是你,願意放棄這麼大塊土地出去打工麼?

於是很多農民還是選擇苦苦的熬下去,既然沒法轉產,那就只有和自己的鄰居競爭,盡力降低成本,擴大產量,這樣最後的結果就是美國農民生產了越來越多的糧食,從而使得糧食過剩的狀態越發嚴重。

所以美國農民成了最倒黴的人,1929年,美國農民的平均收入只有273美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6%,這個差距甚至比今天中國的城鄉差距還要大得多---今天中國農民的可支配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1%。(2018年數據)

大蕭條中經常不被注意的事實:,農民為何是首先倒下的人?

糧食價格低迷,農民種田沒有利潤,該怎麼辦?美國人的想法和今天不少人鼓吹的一樣:“停止進口國外糧食”,美國政府首先想的舉措,是提高進口關稅,事實上禁止海外農產品進口。

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被稱為美國曆史上最蠢的法案,該法案將2000多種的進口商品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

為什麼說這是史上最蠢呢?因為你單方面提高關稅,會導致別國為了報復而和你打貿易戰。而打起貿易戰來,美國的進口額和出口額都驟降50%以上。對於本來就依賴出口的美國農產品就更賣不出去了。

所以最後就是那個傳頌了幾十年的經典場景出現:奶農們把牛奶倒進河流-----哪怕你想運到城市去免費送人,運費和冷藏成本也是奶農們負擔不起的。

大蕭條中經常不被注意的事實:,農民為何是首先倒下的人?

我們都知道,美國有共和黨和民主黨,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在經濟上和治國上,共和黨更強調“無為而治”,這就像共和黨總統特朗普面對疫情,講自己是美國的啦啦隊長一樣,他們信奉的是不直接干預經濟,特別是不干預生產,不去具體指導企業家和農場主該做什麼。

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就是個典型,當別人指責他,要求他做點什麼的時候,他的 回答是:“難道你不知道我們現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麻煩中,有五分之四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我們願意只坐在那裡保持安靜。”

1929年上臺的胡佛總統也是共和黨,他雖然盡力補救危機,但共和黨的傳統----不干預經濟的理念使得他同樣沒能做成什麼事,一直到美國人在1933年選出了一位民主黨總統----羅斯福。

大蕭條中經常不被注意的事實:,農民為何是首先倒下的人?

羅斯福上臺後對農業的改革,放在今天中國,就叫做“供給側結構調整”,就是和那些產品過剩的農民協商,以給補貼的代價讓他們縮減生產,這事在美國來說很敏感,因為這等於直接干預公民個人自由了,所以一直遭到非議,共和黨更是隔三岔五在法律上向他提出挑戰,所以從現在眼光來看,羅斯福的農業改革其實也是個半調子,想做的事情沒有全部做成。

不過哪怕是半調子,也確實有效果。大蕭條第一年1929年全國農業收入是790億美元。到羅斯福上臺的1933年是390億,他執政6年後又回升至660億。美國農業在經歷了多年蕭條後,才逐漸恢復。

參考文獻:

從二十年代美國農業史看資本主義農業危機的相對獨立性

20世紀20年代美國農業蕭條原因分析

羅斯福執政時期聯邦政府幹預對美國南部農業發展的影響(1933-19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