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前不久我在群里,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还有一位北大同学和我说,刷到某音某书上,3岁多的孩子100以内加减法,还能算出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看到自家孩子昨天学的古诗今天就忘,气不打一处来…总觉得自己和孩子“要输了”。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时刻牵着爸妈鸡娃焦虑的神经。自家没那么优秀的宝宝是不是真的“要输了”?


教育内卷为哪般?


不知是被这个焦虑的社会裹挟,还是要让孩子实现自己年少时未竟的梦想,好多家长争先恐后地加入了鸡娃的大军,教育内卷愈发的严重。就像我说的,“你觉得孩子已经赢在了起跑线,结果发现别人家早就抢跑了好几圈,还乘着风火轮...”


由此,还产生了好多不可思议的鄙视链。

比如,兴趣班鄙视链——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家长陪读鄙视链——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很多父母,不要工作,不要自我,全天候24小时准备着鸡娃。见过一个最夸张的牛娃,6岁就早7晚11,排的满满的都是各种课程——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似乎,不是孩子们的比拼,是父母之间开始的一场无声竞赛。甚至,这是被“996”“007”福报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年人,眼中唯一的光。折腾不动自己了,折腾折腾孩子。


过度鸡娃伤害有几分?


一款综艺,叫《告诉世界我可以》。里面有一个杭州小女孩叫甜心,她的父母就是鸡娃鸡到极致的“杰出代表”。


周一到周日,小甜心要上10个兴趣班,在兴趣班之余,父母还要轮流给她辅导。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甚至在相处的每一个瞬间,父母在不断的培训甜心。


做作业妈妈要纠正坐姿,遇到不会的题妈妈要先打击一番,再讲解。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玩乐高,爸爸要在过程中不断破坏和添乱,美其名曰:为了锻炼孩子的耐心。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过大的压力,让甜心一点也不快乐,她失去了对很多事情的兴趣。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鸡娃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初心没错,但过度的鸡娃,却让孩子在起跑线就迷失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孩子觉得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有意义”而进行的,那所有的事情终将变得没有意义。

孩子学习是本能,但只有学没有乐的时候,这一切都变成了负担。


机器需要保养,人,也是需要休息的。


在充足的睡眠,和自由的游戏中,孩子的大脑连接更灵活,创造力和专注力水平更高,效率更容易提升。


觉都没得睡,学半天真的会了什么?


更可怕的是,父母没有察觉,没有做出调整,反而在问——为什么鸡娃鸡得这么辛苦,孩子就是“不上道”?


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抑郁,98%的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父母哭着问——辛辛苦苦鸡的娃,为什么抑郁了呢?


有觉知的父母无非是,更善于观察孩子,更尊重孩子的天性,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轻轻点拨提供一个就近发展区的目标,就像脚手架,一步一步把孩子带向“Ta能够并且想要到达”的地方。


天才是教育的结果,天才不是教育的目的。


在这里真的要劝爸妈几句:


瞬时记忆≠长期记忆。离开重复和练习,刚学的东西必然是要忘记的,别被摆拍和故事毁了自己的孩子。有些是段子,有些是故事,听听就好。


重视教育≠超前教育。如果孩子只是一年级学会了三年级的题,就叫优秀,那为什么福布斯和诺贝尔奖榜单上很少“天才少年”?放在人一生的唯度,不止是抢跑和抢学,而是持续的兴趣和完整乐观的人格。


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好奇、专注,少关注横向的比较。因为孩子都是千人千面,各有不同,如果只是追求识字量、刷题量,除了抑郁和焦虑,没有出路。


选择自己所关注的部分,注意力极其宝贵。如果孩子只是“做题家”,父母只是“鸡娃家”,孩子更宝贵的知识面、兴趣度、好奇心、探索力、情绪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就会被忽略。


基础的记忆、运算、技能都是可以训练的,3岁学诗词和8岁学诗词的区别不在于炫耀,而是后者已经建立在更扎实的理解、经验、感受、逻辑、认知能力上,学的又快又好。


别用时间的盲目消耗,伤害孩子长远的内驱。

别一味用KPI,伤害孩子的大脑。


如何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天才神话自古就有,从伤仲永,江郎才尽,到少年英才的陨落,太多奇迹都变成了悲剧。孩子天生需要刺激和驱动,适当的挑战对孩子成长有助力,但是一定要注意这几个原则:


1、尊重规律和个体差异原则


3岁入园7岁入学不光是年龄问题,也是发展规律。对于大多数孩子,学的太早看似记得多,其实会因为过早的训练让孩子失去发散联系的能力。同时,离开孩子的天性特质和家庭教养方式谈教育,就是耍流氓。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教育本身就是个体选择,太私人化。孩子不一样,家长不一样,孩子的发展阶段、天赋差异、性格特点不尽相同。


2、就近发展原则


动物会用闲暇时间玩耍打闹,儿童会用玩来成长和学习,成年人也是如此。游戏不仅能带来快乐,提供的心流体验还能帮助孩子们发展自己的技能和专注力水平。不停在舒适区、就近发展区和挑战区来回切换的过程,也是孩子智力飞跃的过程。


3、重视体验原则


6岁以内,学习更多像是启蒙和游戏,目的是兴趣、启蒙、多感官的体验。如果孩子确实对某个项目喜欢、感兴趣、甚至很擅长,当然也不用拦着。6岁以上孩子的学习方向会慢慢集中到某一个或某几个上,更容易“刻意练习”。


4、重视主体原则


长线利益、短期目的家长要自己心中有数。不然很容易被别人、被商家和社会绑架了。超前教育,满足的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别人的期待?把焦点回到孩子身上,一切才是根本。


5、发展和长期原则


用发展、多元的思维来看孩子,只有单项技能强势并不值得炫耀,2岁认3000字或者从小背300首唐诗这种技能并不会真的让孩子更有学习能力,一时的、单项的成绩并不代表永恒的素养。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教育,真的像是马拉松,让孩子的内驱力、好奇心、求知欲战胜外力,孩子才能真正的化学习为力量。


6、家庭第一原则


教育有一点是不变的——孩子想要发展更好,父母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是一定的。课外班不是教育的唯一指标。也不能指望靠着机构、学校、社会就能让孩子自己完成进化。


父母是孩子成长和教育路上的第一责任人,生活是第一老师。比如亲子阅读、逛博物馆、旅行、涂鸦、玩泥巴,所有的过程父母如果能花点心思,都是科普过程。自己也开心,孩子也开心,都能找到乐子,教育不一定要苦哈哈的。


3岁,认识1000字,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太少了?


不是你鸡娃,我鸡娃,孩子明天北大清华。

可能是,你鸡娃,我鸡娃,明天全家都抑郁。


孩子不会输在“别人”的起跑线上,只会输在父母的盲目和压力之下。


醒醒,花点时间允许自己做自己,花点时间让孩子做孩子,多折腾自己,少折腾孩子。与其忙着“改变孩子”,不如花点时间“成长自己”。因为最好的教育答案,都在父母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