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清文宗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一日,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大沽口,聯軍一路北上兵鋒直指北京城。大清朝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7000人、步兵萬餘人,從天津撤退到通州八里橋,準備與來勢洶洶的英、法聯軍決一死戰。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咸豐皇帝

8月24日,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城。8月31日,咸豐帝急忙派出桂良為欽差大臣到達天津,會同直隸總督恆福向英、法侵略者談判乞和。9月7日,談判破裂。

9月10日,咸豐皇帝召集大臣綿愉、載垣、端華、肅順等人,表示將與英、法聯軍進行決戰,在給僧格林沁的硃諭中咸豐皇帝寫道:“宜早不宜遲,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長,制彼所短”。決戰開始前,通州一帶的所有兵馬全歸僧格林沁、瑞麟兩將統轄。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八里橋

接到咸豐聖諭,僧格林沁立刻在通州與張家灣之間的郭家墳佈置督師軍營,他親自統領蒙古騎兵、步兵17000人,駐紮在張家灣到八里橋一線,扼守著通州至京師廣渠門。具體部署為:通州防守兵力4000人,張家灣駐軍1000人,副都統格繃額率領蒙古馬隊3000人,駐守張家灣的東面和南面,準備迎擊來自北塘和天津的敵軍;八里橋兩邊副都統伊勒東阿率領4000人防守。

另外還有1000名察哈爾蒙古馬隊由總管那馬善率領,防守在馬駒橋東南方,防止敵軍從馬頭西進,繞道進犯京師;直隸提督成保率領綠營兵4000人防守通州。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大沽口陷落

清軍總兵力約為3萬人,其中蒙古馬隊共1萬人。在後方,有副都統勝保率領御林軍5000人駐守齊化門以東至定福莊一帶,作為預備隊。為了加強防務力量,僧格林沁還從綏遠、歸化調來1500餘名“得力將弁管帶,配齊軍火器械,於七月十九日兼程馳往通州,聽候調遣”(《清文宗實錄》)

與此同時,僧格林沁還奏請從卓索圖、昭烏達、哲里木三盟中每盟各續調1000至2000名蒙古騎兵,陸續趕往京師附近駐紮。從兵力上來說,清軍佔據了絕對優勢。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蒙古騎兵

9月18日,英、法聯軍8000餘人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聯軍從河西逼近張家灣,並架起大炮轟擊張家灣駐防的清軍。僧格林沁下令:“倘該夷一過張家灣寸步,即督兵迎擊,痛加剿戮。”聯軍炮擊之後,分兵向張家灣進犯,張家灣清軍奮起反擊,槍炮齊射。戰鬥結果,僧格林沁在奏報說,“至該夷於午刻馬步各隊進前撲犯,經我兵槍炮齊施,斃賊無數。正分撥馬隊抄擊,該夷火箭數百支齊發,馬匹驚駭回奔,衝動步隊,以致不能成列,紛紛後退。”

英、法聯軍憑藉槍炮連發優勢,將僧格林沁準備迂迴包抄的馬隊打散,馬匹因為受到炮擊驚嚇,紛紛回頭衝散了步兵,導致隊形大亂,紛紛後退。在戰局已經失利的情況下,僧格林沁只得率部進入八里橋,以扼守赴京道路,阻擊聯軍進犯。英、法聯軍趁機佔領張家灣和通州城。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蒙古騎兵

僧格林沁率部退守八里橋後,他將全軍分設為南、東、西三路分段截擊聯軍。兵力部署為:1萬名蒙古騎兵部署在八里橋防守,餘部在八里橋至京師大門處分列排布,層層阻擋。八里橋成為抗擊聯軍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八里橋東邊距離通州8裡,西邊距離京城30裡,是通州進入北京的咽喉要地。清軍利用八里橋周圍的灌木叢林,構築了土壘和戰壕,準備和敵軍在此決一死戰。

決戰開始前,僧格林沁在奏摺中立下生死狀:“奴才等現在帶官兵退八里橋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趕緊再振軍心,倘該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唯有與之以死相搏。”(《僧格林沁奏表》)。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英軍士兵

9月21日凌晨4點鐘,清軍由通州張家灣、郭家墳一帶向八里橋推進。上午7點鐘左右,英、法聯軍從東、南、西三面對八里橋發起總攻擊。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騎兵衝鋒,蒙古騎兵如數百年前橫掃西歐一樣,使用長矛、馬刀和弓箭等落後武器大喊著衝向列隊得整整齊齊的英、法聯軍。但是時代已經變了,快馬、弓箭和馬刀已經敵不過連發槍和大炮了。

聯軍立刻一陣槍炮齊射,排子槍打過之後,蒙古騎兵連人帶馬倒下一片。蒙古騎兵冒著槍林彈雨,一度衝到聯軍指揮部附近,在距敵人四五十米遠的地方,短兵相接,英勇殺敵。激戰一個多小時,斃傷敵軍千餘人。隨後,南路法軍第二旅將大炮炮彈傾瀉在八里橋上,清軍遭到重大傷亡。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八里橋之戰

僧格林沁見不敵聯軍,於是親臨前線指揮蒙古馬隊穿插於日軍南路與西路之間,試圖將敵軍分割。隨後,由於勝保所部敗退,聯合包抄行動無法達成,法軍長矛騎兵趕到,雙方陷入混戰廝殺之中。蒙古騎兵前後受敵,又遭到法軍騎兵衝擊,陣勢大亂。雙方來回衝殺,戰鬥激烈。

從上午7點一直打到正午時刻,蒙古騎兵冒著敵軍密集炮火,多次向聯軍陣營進行衝擊。史書記載:“八里橋之役,中國軍隊以少有之勇敢迎頭痛擊聯軍。他們的軍隊是由25000名韃靼兵和為數眾多的民團所組成的。中國人和以勇氣鎮定著稱的韃靼人,在戰鬥的最後階段表現得尤為出色。”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陷落的八里橋

蒙古騎兵的慘敗已經不可避免,僧格林沁騎馬站在橋中間,命令一個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舉著“僧王大旗”指揮部隊繼續進攻。據一個英國隨軍翻譯記載:“八里橋激戰時,橋口一個身材極為高大的韃靼人,他看起來像是總司令的旗手。他站在業已堆滿屍體的橋上,雖然他孑然一身,卻仍挺立在那裡,可能正在傳達僧王的最後命令。子彈、炮彈在他的周圍呼呼作響,飛嘯而過,而他卻依然鎮靜不動”。直到一枚“霰彈把他擊倒在地,於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隨著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隻緊緊抓住它的痙攣的手……”這位英國翻譯記載的是聯軍突破八里橋時的情形,見證了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被俘虜的中國士兵

八里橋之戰,清軍投入兵力近3萬餘人,聯軍正面兵力在8000人左右左右,加上後續增援的2000多後勤補給兵,總兵力近萬人。此戰清軍傷亡人數為2500人左右,僧格林沁所部正面的法軍傷亡人數為1000人左右。

對於雙方作戰兵力和傷亡人數,歷來爭論不休。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是清軍傷亡25000人,聯軍才損失了死傷47人,其中法軍死3人,傷18人,英軍死亡2人,傷29人。這個數據一直被人們當作真實數據對待,並用來恥笑八里橋之戰就是一場笑話。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檔案記錄的傷亡數字

實際上,這是一種極為錯誤記錄。在法國檔案《法軍1796—1878戰鬥》、《聯軍中國征戰回憶錄》等資料記載,法軍在八里橋之戰中損失人數是1000人,而且大部分死在蒙古騎兵的騎射之下。

後世之所以認為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死傷才47人,實際上是用英、法聯軍突破八里橋追擊時的數據以偏概全,八里橋之戰是圍繞八里橋附近的一系列戰鬥,翻看英、法留下的檔案記錄,從未將此戰稱為八里橋之戰,而是以附近的村莊來命名。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英國檔案記錄的傷亡數字

八里橋之戰,這是冷兵器時代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也是蒙古騎兵最後的榮光。雖然蒙古騎兵再也不是數百年前馳騁大漠,一路掃蕩歐洲的天驕鐵騎,但在最後謝幕之戰中,他們仍不乏血性、沒有喪失骨氣。八里橋之戰的確是輸了,而且輸得很慘,但他們輸在武器、輸在訓練、輸在代差,卻不輸在骨氣。若是此戰再早100年發生,聯軍的命運將是另外一種結局。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這就是八里橋之戰的真相,見證了冷兵器時代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雖然是慘敗,但犧牲精神也讓列強為之敬佩。

參考文獻:《清文宗實錄》、《清史稿》、《僧格林沁傳》、法《法軍1796—1878戰鬥》、法《聯軍中國征戰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