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永宁古寨寻古

太行山腹地因河流切割,形成众多黄土高地和深险峡谷,我省高平县东南的永宁古寨便处在这样的地势上。古寨北有蒲溪河,南有小南河,两河相抱,环流南去,整个寨墙沿沟而建,将村落环绕在内,构筑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古村寨。民间素有“两水抱村流”“金龟探海”之说。寨内有一条古商道,一头沿南山伸向山外,另一头绕河滩连接古寨的西寨门,然后出东寨门,通往高平、长治,伸向远方。

高平永宁古寨寻古

“太行遗珠"永宁古寨

永宁古寨东邻陵川、西接泽州,可谓“一鸡啼叫,三县皆闻”,厚厚的黄土地上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明。相传,永宁寨曾是长平之战时期军队屯兵驻守的要塞之地。考古人员曾在永宁村北面发掘出诸多战国时期的文物残片和烧红的焦土块,被初步认定为“永宁寨战国炉灶遗址”,平添了这座古寨的幽远和深邃。

我沿着鲁村通往永宁寨的山道,到了古寨的西寨门前,仰望寨门上镶刻着的“和太培”石匾以及匾上的窗口,仿佛能听到久远的战场厮杀声。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前行,剥开石壁上风干的苔藓,寻找古寨曾经的斑驳记忆。村委会主任引导我们观看了一通古碑,从碑文记载看,现存的永宁寨创建于明末。由于村落地处边缘山区,多有盗贼骚扰,特别是明末社会动乱,为维护族人安全,由村内大户张百万带头捐资募工修筑了永宁寨。寨墙原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400米,东西两侧设大门楼,因时代久远及村中人口不断增加致使村落不断东扩等原因,寨墙现仅剩下断壁残存,西侧残存砖墙长约10米,高6米,墙上存有的3个洞内有地道,平时存放粮食等物资,战时作为避难之所。东段寨墙为石砌,东门楼保存完整,上下两层结构,下为拱券通道,曾设有吊桥与外界相通。

高平永宁古寨寻古

“太行遗珠"永宁古寨

进入寨内,一种古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寨中老房子和古建筑大多有人居住,因而都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我沿着那条悠长的青石板铺成的北爷圪洞观赏着,巷口是一座小巧别致的关帝阁,再往里走,窄窄的巷子两边却尽是令人惊叹的豪宅。枕烟楼、花薰阁、北大宅、花园、看河亭、新旗杆院、西三宅等或已消逝,或只剩下断垣残壁。存留下来的尚有槐树院、醋房院、旗杆院、新楼院、新楼后院、茶楼院、廊底院等30多个院落。永宁寨民居最大的特色,是依崖而建的窑楼风格,或明楼暗窑,或上下宅院,或窑中层楼,或窑上建楼,整个窑楼与地势浑然一体。

张百万是明末的商贾大户,相传张家世代经商,生意遍布豫、皖、鲁、鄂、苏、浙等地,到张百万时,已家资万贯,富甲一方。他的宅院位于永宁寨东边的小寨上,形如金龟。听老辈人讲,一年冬天,一伙山东盗贼暗潜小寨,盗取金银宝物后放一把火烧了宅院。从此,烧尽资财的张百万元气大伤。我望着小寨上那片碎石瓦砾,空余唏嘘。

高平永宁古寨寻古

“太行遗珠"永宁古寨

清代时,从赤土坡迁来的张姓一支,也渐渐靠经商发迹,由宅主张宗尧率子孙辈于清康熙五十七年修建了精美的二进宅院。因为此院出过张大武、张亦侨父子两个武举,门前曾立过两根旗杆,便有了旗杆院的叫法。现在,巨大雕花的旗杆石依旧耸立门前,奢华气派的旗杆院和对面精致高俏的茶楼院依然完好,显证着曾经久远的显赫。

观赏枕烟楼、花薰阁,我嗅到了至今仍旧飘散着的幽幽书香。藏书楼虽已塌毁近半,二层楼板上生长了茂密的树木,但气势犹在,气场仍在。

枕烟楼、花薰阁,是张家的藏书楼,在当时曾闻名三晋。清时高平文化大家司昌龄在《蒲溪吟社三家诗钞》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花薰阁、枕烟楼……皆张氏藏书处也”。他在《枕烟楼藏书记》中记载:“吾友张子雪樵,嗜学能文。自其先君子好书,架上积有数千万卷。……张氏载籍之富,遂为郡邑之冠。其藏书之所,曰:‘枕烟楼’……雪樵(张承纶号)之建是楼也,特为藏书建也。巨细均收,新旧毕采。先之以经,次之以史,又次之以子、以集,随其部分,秩然有条,方取多而未止。其庋阁者,约以二十余万卷,而复出与抄本不在列。”枕烟楼、花薰阁藏书楼的主人张承纶,被收入山西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薛俞编著的《山西藏书家传略》一书。书中记载:薛鸣皋“年少时,借馆高平藏书家张承纶家,张氏藏书丰富,有万卷楼。薛氏对该馆图书,无所不窥,他能中进士,成通籍,与张家万卷楼阅读大有关系”。《山西通志》张承纶传中载:张承纶“家富于藏书,筑‘枕烟楼’储之,计二十万卷”。至今,在天津图书馆还收藏有张家藏过且盖有“高平张氏承纶家藏善本”“雪北山樵”印章的《柳河东诗集》《韦苏州诗集》《王右丞诗集》等。

高平永宁古寨寻古

“太行遗珠"永宁古寨

张家世代重文重教,办学馆,请名师,张家子弟从小便在名师典籍的熏陶下成长起来,业儒喜诗的子孙不在少数。从张承文、张大武、张又华、张承纶四堂兄弟开始,至其子侄孙辈,可查到享有盛名的诗人就有9人,真可谓诗书之家,其中有5人6种诗集载入光绪十八年版《山西通志》;有张又华的《双溪诗集》;张承纶的《花薰阁诗集》和《西轩遗诗前集后集》;张立本的《趋庭诗稿》;张兰徵的《瘦山小草》;张熊徵的《花南吟稿》等,堪称诗文大家族。张又华、张承纶兄弟与住在张家的凤台县苗季黄先生3人,在张家组织了高平史籍唯一记载的诗社——蒲溪诗社。清乾隆年,诗评大家沈德潜,在三人合著的《蒲溪吟社三家诗钞》题词中,对张又华、张承纶兄弟的诗大加赞赏:“二张君古体明隽,七言近体登临怀古之什,不落大历以后。”其评价之高,令人闻之起敬。

进入永宁寨西南的祖师庙院内,看见师傅们正站在西厢房和正门的脚手架上小心地修补着。东厢房走廊上的木雕,得益于村集体当年占用时用青砖垒护而完整地保存下来。

出了西阁门,我站在远处的山头上回望高低错落的永宁古寨,回味寨子里那些如荼的故事,内心满是对古寨凋零了的美丽往昔的感叹!


(图文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