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導語:

劉伯溫,浙江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人。劉家的家世可謂相當顯赫,祖籍江蘇豐沛(今江蘇沛縣),後來由於王朝興替,戰亂頻繁,全家遷到了鄜延(今陝西省延安地區)。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劉伯溫

劉伯溫的家庭

北宋滅亡之後,劉伯溫的七世祖劉光世跟著康王趙構(後來的宋高宗)一起南渡,立過赫赫戰功,位列南宋"中興四將",跟岳飛齊名,可見也很有幾把刷子。曾祖劉濠曾經擔任南宋翰林掌書,祖父劉庭槐曾經做過元朝廷的太學生,父親劉爚相對來說混得差點兒,只幹過遂昌縣教諭(當地公辦學校教師),四十歲時生子劉基,字伯溫,是為次子—— 因為在生劉伯溫之前,已經生了個兒子,叫劉舒。

對於長子劉舒,劉爚看在眼裡,明在心裡:這個兒子天資平平,沒法指望他光宗耀祖,但是現在有了第二個兒子,情況就不一樣了—— 有了這第二個兒子,光耀劉家門楣的事業就有可能發生轉機。這就好比先培育了一株幼苗,眼見長出碩果希望不大,失望之時突然又有了第二株幼苗,自然喜出望外,因為不管最終結果如何,總歸有了新的可能。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劉伯溫

劉爚精神為之一振,希望之火重新燃起,對劉伯溫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他絕對想不到,這第二個兒子會足以讓他告慰平生。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儘管你肉眼看不到,但它確確實實存在。只有當你目睹了它的威力,你才會相信:人和人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說到底,記憶力存在天生不同的區別:記憶力好到極致的足以堪稱照相機,令人歎為觀止;記憶力差到極致的,記什麼東西都如同鴨背上澆水,不留痕跡,叫人恨不得找一面牆撞死。

偉人就是這麼煉成的

說這些無非是想證明一點:記憶力好,那是天生的,記憶力不好,那也是天生的。雖然如此,但必須說明一點:記憶力不好也是可以努力的。所以,我們經常見到有人雖然記憶力不好,記幾個英語單詞都要反反覆覆地背很多遍,但到最後也能記下來,並最終成功考過託福、雅思考試,這就是努力之後的結果。

悟性跟記憶力一樣,也是天生的,且存在高低差別。我讀書的年代,班裡有同學平時上課從不學習,下課也不看書、寫作業,到處瘋玩,半夜翻牆出去上網吧打遊戲,一打都是以通宵計,早上回教室睡覺。但每次月考下來總是名列前茅,實在詭異得出奇。

當然,有人說他們的成績是抄出來的,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每次考試都能抄到名列前茅,高考都能抄到重點大學,簡直是"抄神"。

還有人說是他們在背後偷偷下了很大功夫,只不過我們沒看到而已,我想說的是,那也需要很強的悟性。沒有悟性,想在考試前短短十天半月內掌握那麼多知識,可能性幾乎為零。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劉伯溫

劉伯溫就是一個記憶力和悟性都相當強的人,可謂天資聰穎、天縱奇才。

十四歲進處州(今浙江麗水)郡學學習《春秋》。令人驚奇的是,沒人見過劉伯溫成天捧書誦讀,但他居然能把那些必讀書目一字不差地全都記下來。

十七歲被他父親劉爚送去拜名儒鄭復初為師,專門攻讀宋代儒學大師周敦頤的"濂溪學"、二程(程顥和程頤)的"洛學",不久就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鄭復初看出劉伯溫天賦異稟、潛力無限,大喜過望,對劉伯溫父親說了一句後來被證明無比正確的話:"老兄你真是好福氣,祖上積了大德,你的這個兒子以後必定能為你老劉家光宗耀祖。"

二十三歲上京趕考,一舉及第,春風得意馬蹄疾。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上京趕考

記憶力震驚世人

在這次上京趕考的路上發生了一件事,讓劉伯溫的超強記憶力震驚世人。

劉伯溫路過一家書店進去閒逛,想看看有什麼好書,碰巧看到一部很厚、內容很豐富的兵書很喜歡,想買回去慢慢看,但一問之下,得知價格相當貴,以他當時身上所帶的錢根本買不起,無奈之餘,他決定乾脆站著把這書看完算了。

書店老闆見他站在店裡半天只看書不買書很惱火,問他到底買不買,劉伯溫笑了笑說已經全都記下,不用買了。

老闆大驚,以為他吹牛,拉住他說,你要是真有這麼厲害,這書我白送你,你要是沒這麼厲害,這書你就得買下。

劉伯溫二話不說,給他從頭到尾背了一遍,老闆翻書核對,一字不差,頓時驚為天人,在場看熱鬧的觀眾也無不驚得目瞪口呆,半天才反應過來,紛紛拍手叫好。

於是,書歸劉伯溫,劉伯溫躬身致謝,攜書而去。老闆長嘆一聲:如果每個進書店的人記憶力都這麼好,書店可以關門大吉了。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劉伯溫雕像

劉伯溫一舉高中進士,順理成章

但劉伯溫年紀輕輕就這麼出類拔萃,並不能完全歸功於他的天分,沒有一個人雖然天資聰穎、智慧過人,但從來什麼書都不看,什麼東西都不學或者不下一點功夫,就能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隻能是神人。

事實上,正是因為劉伯溫讀書努力、用心、投入,他才能將天分派上用場,發揮出最大的效力,所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是也。

劉伯溫年紀輕輕就聲名鵲起,開始引起當時慧眼識人的前輩矚目,在他們看來,劉伯溫這顆明日之星絕對前途無限。

當時有一個叫趙天澤的四川籍官員以研究《春秋》著名,紅遍大江南北,具體情景參照今天以講三國走紅的易中天,人氣超高,粉絲如雲,被公認為"學術超男"。行省大臣為趙天澤接風洗塵,席間觥籌交錯,把酒言歡,其樂融融。當他們無意間談論到江左(江東,長江下游江南地區)人物誰最厲害時,行省大臣都想聽聽趙天澤的看法,趙天澤放下酒杯,略加思索,非常肯定地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並斷言他是"諸葛孔明再世",預言他將來必然名垂青史。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趙天澤    

趙天澤說出的那個名字,叫劉伯溫。一個在當時剛考上進士的人,無論資歷還是名氣,分量都遠遠不夠,在人們看來,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因此當人們聽到這個名字時,除了驚訝就是不屑:假如劉伯溫這樣的小輩都能算江左第一號人物,那隻能說江左沒人了。

然而,幾十年後的事實證明,趙天澤實在太有先見之明,他對劉伯溫的準確預言與東漢末年許劭預言曹操的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樣,準得驚天地泣鬼神。

初入官場很快出局

學而優則仕是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劉伯溫也不例外,苦讀這麼多年,就是為了當官,幹幾番大事,實現自己治國的理想,而且他的祖祖輩輩都是當官的,家裡人也都對他寄予厚望,他自然要承擔起這份使命。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縣丞   

至元二年(1336年),朝廷任命劉伯溫為江西瑞州路高安縣縣丞。

劉伯溫的官職有了,治國可以如願了,於是他帶著滿腔熱情和豪情壯志光榮赴任,正式踏上仕途。  對於劉伯溫來說,出任縣丞是他通過讀書考試考上公務員之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步入官場的第一份官職。然而,劉伯溫不知道的是,從他被任命為這一官職那一刻起,他就輸了,輸在了起跑線上。

縣丞是輔助縣令的官職,正八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主要工作職責是幫助縣長處理一些政務雜事。

這個職務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很高的官職,要知道一般人考上公務員之後都得從小科員幹起,混個十幾二十年都未必能當上副縣長,但在古代,中了進士的人被下放到外地當副縣長,只不過是個八品芝麻官,僅僅比傳說中的九品芝麻官大那麼一點,所以無數人考上進士之後都想盡辦法留在中央,最好能進翰林院,哪怕留在中央候補都行,就是不想外放,因為外放意味著很多年甚至一輩子都進不了中央,而如果一開始能留在中央,就能少走彎路,少打拼幾十年。

中央大員好比神經中樞,地方小官好比神經末梢,兩相對比,高下立見。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劉伯溫

崎嶇的官場之路  

人人考上進士之後都想留在中央,但問題是名額就那麼多,沒有名額還想留在中央怎麼辦?答案是:有錢有人脈就行。

劉伯溫考上了進士,當然也想留在中央,但元朝向來歧視漢人,把百姓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劉伯溫籍貫浙江,屬於地位最低等的南人,沒戲。加上到了劉伯溫父親這一代,劉家已經沒有人在朝中當大官,劉伯溫父親只是一名教書匠,沒有萬貫家財,沒錢打點中央大員。

劉伯溫既不是蒙古人也不是色目人,要錢沒錢,要人脈沒人脈,留在中央不可能,只能被打發到外地去當芝麻小官。一進入官場就被下放到最基層,如此低的起步直接導致他以後二十多年都沉淪下僚,很難爬上去。

問題是,官再小都得做,此時才二十七歲的劉伯溫是個十足的愣頭青,沒有想那麼多,懷揣著一肚子儒家知識分子的理想,只想在任上踏踏實實地做事情,幹出點政績來。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進士   

上任之後,劉伯溫就開始滿腔激情地開展工作,很快就以正直廉潔、務實肯幹的工作作風得到了上司的高度賞識和認可,聲名遠播,一顆政壇新星冉冉升起。

至元五年(1339年),江西路新昌州發生一宗特大命案,鑑於案情十分複雜棘手,瑞州路總管在第一時間想到了劉伯溫,有意鍛鍊他,於是抽調他去複審此案,秉公處理。

鍛鍊他的機會來了,考驗他的時刻也來了。

到了新昌州之後,劉伯溫馬上開始著手調查案情。

當地官府呈給他的卷宗顯示的案情是:一戶百姓與一戶蒙古鄉紳因地發生糾紛,該百姓家男子與該鄉紳的家丁鬥毆時被誤打致死,依律判決該鄉紳對死者妻子予以賠償。死者妻子因不服判決,託人寫好訴狀輾轉上訴至行省,請求依法重新判決,讓兇手償命。

這起案件看起來十分簡單,無非是一起民事糾紛案,原告丈夫與被告因口角而發生鬥毆,被告過失殺人,致使原告丈夫死亡,一審判決被告賠償原告一筆精神賠償金,原告表示不服,上訴請求二審。  當劉伯溫看到案件卷宗時就對這起案件產生了質疑。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劉伯溫帶著質疑開始走訪死者家周圍的百姓,從他們零零散散的議論中,得知原來自己在新昌州知州手裡看到的案件卷宗裡藏著很大的貓膩,案情絕非新昌州知州報告的那麼簡單,而是有另一番事實:經過仔細調查之後,這件事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劉伯溫決定公正處理,還死者一個公道,以撫慰死者家屬。

然而,就在這幾天裡,劉伯溫的住所開始有不速之客不斷登門拜訪:先是家丁殺人的那位蒙古鄉紳請他上門吃飯,並送給他一筆銀子作為見面禮,劉伯溫知道他是想套近乎拉關係,都以公務繁忙為由拒絕了;後來新昌州知州也登門拜訪,建議他維持原判,劉伯溫明明白白地告訴他:是非黑白自有公斷。

知州聽了立馬黑臉,警告他不要不識抬舉,說完拂袖而去。

劉伯溫的隨從見他這麼不給那些人面子、不講人情,擔心他這樣會得罪人,勸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然而劉伯溫卻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縱容鄉紳惡霸巧取豪奪、謀財害命,公平正義何存?自己當官的意義何在?說完就讓隨從去請當時在案發現場的十餘位目擊者前來做證人。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驚人的記憶力,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

劉伯溫只想堅持做官的原則,堅持正義,堅持公道,不姑息養奸,不放過任何一個壞人,不冤枉任何一個好人,只有這樣才對得起上司對自己的信任,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新昌州知州連夜派人來告訴他,自己上面有人,讓他好自為之。

劉伯溫第一次對官場的黑手感到不寒而慄,對官場的潛規則充滿了疑問:我只是想讓案情的真相公之於眾,只是想還受害人一個公道,只是想秉公執法,有錯嗎?這個官場到底怎麼了?到底誰對誰錯?

結語

劉伯溫天不怕地不怕,任職高安縣縣丞五年期間一直堅持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只認法律,不講情面,嚴懲作奸犯科之徒,真正做到了清正廉潔、為民做主,廣大百姓對此紛紛點贊,一時間好評如潮,劉伯溫外號"劉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