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偉大與瘋狂,成就與毀滅,理想主義者的宿命

可能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為自己留有一塊芳草萋萋五月天、清風花語浸心田的地方,令人心馳神往卻又遙不可及。有一本據說是文青必讀之書的小說,叫《月亮與六便士》,很多名人都推薦閱讀它,比如高曉松評價這本書曾給予過他很多精神撫慰,他認為在一個人的心裡,總該有片地方,是隻長花,不長莊稼的。

月亮與六便士:偉大與瘋狂,成就與毀滅,理想主義者的宿命

《月亮與六便士》由英國小說家毛姆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的1919年,那是歐洲迎來新秩序和新希望的時代,作家以法國著名畫家高更為原型,塑造了一個為追逐藝術理想而放棄現實生活,最終實現夢想的理想主義人物形象,體現了毛姆崇尚自由、遵循內心的創作初心。

小說的主題是寫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正如書名所言,月亮代表高尚的理想,六便士象徵世俗的生活。小說中並沒有出現月亮和六便士,但是作者通過對故事邏輯的敘述,以及對人性的觀察和大膽剖析,揭示了理想與現實、崇高與卑賤、神聖與世俗並非矛盾對立,表達了人應該追求精神意志自由的美好願望。同時,小說不僅探討了理想與現實,也探索了藝術與生活、社會價值與自我意識,詮釋了人類感情的悲歡離合。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一個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中年男人,為追尋狂熱的繪畫夢想,不惜犧牲令人羨慕的事業和家庭,選擇流浪的繪畫人生。他貧病交加,甚至罹患麻風病又雙目失明,卻始終執著地堅守理想,最終在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上完成了驚世傑作。當死亡降臨的時候,他又作出驚人之舉,將凝聚了畢生心血的作品付之一炬。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與高更的一生,都是隻為藝術而活。但是這種高尚背後,卻是他拋家棄子、玩弄朋友之妻,為了畫畫與土著姑娘結婚生子,愛情對他而言只是滿足繪畫和生理的雙重需要。他明明就是一個自私、極端、殘忍、好色之徒,卻偏偏又是一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但這就是現實,世上總有一些人,不能只用世俗的觀念去評價,人生定論只能交由時間來評判。所以,毛姆在小說中盡情地嘲諷世俗、談笑人生,但他只剖析人性,不對世俗生活加以鞭撻。

月亮與六便士:偉大與瘋狂,成就與毀滅,理想主義者的宿命

我讀《月亮與六便士》的強烈感受在於偉大與瘋狂,是理想主義者的宿命,能成就一個人也會毀滅一個人。或許毛姆的創作目的,並不完全只為了強調到底是月亮重要還是六便士更重要,他也許正徘徊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裡,一面是對追求自由內心的嚮往與讚美,一面是對實現理想揹負犧牲代價的感慨與遺憾。人生充滿了矛盾,人性交織著善惡,正如他在小說結尾寫的那段話: “神職人員認為俗人侵犯他們的領地時有點褻瀆上帝的……魔鬼要行兇,總會引用聖經”。

《月亮與六便士》出版至今歷經百年滄桑,理想主義一直經久不衰。然而現實生活中,當內心的浪漫主義被現實所壓制,總會使人陷入自我矛盾,它一直困擾著所有追求自由和夢想的人。我們都曾嘗試去平衡月亮和六便士的關係,可總是不得不選擇向生活低頭、向現實妥協,最後發現距離內心的真我越來越遠。畢竟藝術不是生活,塵世中的絕大部分人,人生錯位並不是他們的錯誤,主動選擇是幸運,被動接受是無奈,如果心懷夢想值得歌頌,那麼腳踏實地一樣值得尊敬。

月亮與六便士:偉大與瘋狂,成就與毀滅,理想主義者的宿命

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人生漫漫卻又轉瞬即逝,到底應該遵循精神的世界,還是選擇物質的滿足?成功的人懂得正確地平衡這兩者的關係。我們都明白即便滿地都是六便士,可沒有月亮照耀的人生是何其暗淡,面對內心的召喚,如果能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那將是何等的幸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