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具體指的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古話說

古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從心理學角度有什麼依據呢?我們又能看出什麼呢?

首先從心理學原理,0-3歲是嬰幼兒對世界的初步感知及與他人關係建立的時期,嬰幼兒這時與最初建立的關係是未來自我發展關係的原型。

所以在這一階段,嬰幼兒可以與任何客體有一個良好的互動,因此我們需要在他需要時及時的回應和滿足他,並在他焦慮,恐懼等不好情緒時,給予溫和的安撫和接納,這可以促使嬰幼兒建立對他人的基本信任,並讓他初步感覺到這個世界的善良、溫暖。

古話說

這樣的孩子內心安全感比較足,能夠有勇氣去面對世界進行探索,在和他人相處時也不容易膽怯焦慮,而是自然閒適。因此,如果三歲時的孩子呈現出這樣的狀態,我們基本可以預見,他在接下來的兒童期會相對穩定地延續這種態勢。

古話說

3-7歲時,隨著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孩子開始與外界有了更多更廣的接觸,三觀也開始悄然建構。這時,外部世界與他互動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已不僅僅是感性體驗,還有對理性規則的認識。

父母覺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要愛什麼?我們要恨什麼?遇到某種問題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價值觀與標準都會在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或觀察中潛移默化地形成。

古話說

一般來說,孩子等到了七歲時,孩子內心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套大致的三觀,如果孩子未來生活中沒有太大的變化,孩子形成的這套三觀將會一直被細化,固化,直到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

古話說

經過上文的講解,相信很多家長已經瞭解了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指的是什麼了。沒錯,三歲看小,看的就是孩子與世界的基本相處關係的模式,七歲看老,則看得是孩子初步形成的人本質的內在三觀。

而三觀及關係到了孩子格局,三觀正並且格局好才會讓一個人在世界上能更好的生活。

真正有格局的人,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認真的追求,但不刻意的需求;永遠關注大局,而不拘於小節,有大目標,絕不囿於眼前的一切。

所以,在孩子三歲時家長就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這時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中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