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銀北村教育事業

學堂時期

銀北集體辦法前的學堂、學校:尚志學堂【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一新學堂、篤慶學校、培新學校等。

銀北小學

辦學概括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銀北村教育事業

銀砂鄉的集體辦學始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開始以譚公祠作為校址,稱銀砂小學。現在的校舍始建於1947年,俗稱新校舍,初謂“銀砂中心小學”,1952年被上級命名為“縣第二中心小學”,後學校南區設"澄海縣第二中心小學附設初中部",初中部於1958年9月獨立辦學稱“澄海縣第六初級中學”,則今溪南中學前身;小學部於1968年曾為銀砂諸鄉共有,後由銀北村贖回,遂改名為“銀北小學”。1984年有償換回溪南中學校舍,至此一切校產歸銀北小學。

新校舍原為河叉溝壑,經陳騰雄填塞後為池塘及土坪。1946年,陳漢英赴香港、泰國等地募款籌資興建蘇北中學的同時,於家鄉倡建校舍,深得十三鄉僑商大力支持。學校於解放前交付使用,建成的教室與宿舍,全部仿同中山大學格局。

創辦歷程

抗日戰爭勝利後,因鄉村人口的增長,入學人數越來越多,原來的校址不足辦學需要,由鄉間紳士提議,陳漢英主持,籌建銀砂鄉新校舍。資金的籌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發動富戶自願捐款,擁款在五石谷以上的,學校建成以後,樹碑題名其上:捐就二十五石谷以上的,除題名之外,建成後將其名字命於一間教塞;捐款五百銀元以上,除具上述榮譽之外,立即拍照登榜表彰。另一種是強行攤派,收繳建校稅。校址選在銀北村正東南方向,利用陳騰雄所填的土地,佔地約30畝,開挖15畝地的大池,15畝地作為建校用地,圖紙由澄海名師鄭振漢老師設計,1946年破土動工。因種種原因,所需資金運不足工程之需,幾次改變設計規模。陳漢英為補不足,向滿外僑胞籌捐,深得僑商大力支持。1948年,學校主體建築基本完成,學生搬遷入校,1949年全部工程完成。全期工程共花三年多的時間,學校建有重簷廡殿式禮堂一座,教室12間,圖書館一間,教師宿含16間,廚房、餐廳配套,校務處一間,教學設施用室8間(後大多改為教室),建築面積共約2400平方米,投資數目巨大(因主持工作人員及財務人員已過世,記載投資額的石碑解放初期被毀散失,總數無法得知)。

1956年縣二中心附設初中班,1958年9月初中部改名為澄海縣第六中學(溪南中學前身),學校南區全部割轉中學所有,北區為“澄海縣第二中心小學”。1968年,學校下放為各鄉村開辦,屬二中心小學的校舍原屬銀砂諸鄉所共有,因此被分拆成為銀北、銀南兩部分,銀南部分的教室再分割給內厝、弓兜、外蟻、口厝四個鄉村。

1975年起,原銀北大隊的領導與內厝、弓兜、外蟻、口厝協商,通過贖買互利的方法,以每間教室三百石貝灰(時折人民幣700多元)贖回教室。至1980年,原二中心教室(即北區)全部歸銀北小學所有。1984年7月,經協商,以銀北村籌資二萬三千多元幫助溪南中學建設作為條件,贖回溪南中學所屬的教室。至此,校舍才完整歸銀北學校所有。之後銀北村領導兩度撥款共計兩萬多元,修繕學校。至此,“文革”遺留下的滿目瘡痍、校址分拆、管理不統一的現象基本消除。

2000年8月,銀北村黨政領導決定改建學校,籌集資金,於2001年1月破土動工,拆南區教師宿舍和教室,建成教學樓。教學樓分三層,建築面積2414平方米;共耗資約130萬元。2002年8月竣工,9月學生入讀。同時,村黨政領導還於2008年7月撥款修繕大禮堂,使原來殘破的大禮堂煥然一新,重放異彩。

2014年,學校按上級要求,著力做好“創強”工作,再次拆除學校北區東面兩幢舊教室,建造新校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