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骂”都不可取,这样做就对了

点击右上角[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骂”都不可取,这样做就对了

妈妈责备打碎碗的孩子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孩子不小心打碎物品的事件。当孩子打碎东西,受到惊吓哭泣时,“哄”和“骂”是常见的两种处理方式。

案例1:

果果妈:

果果妈正在厨房洗碗,突然听见客厅“砰”的一声,然后就是孩子哇哇大哭的声音。

果果妈赶紧放下手里的碗,跑到客厅,看见地上一只花瓶碎了,而果果正蹲在旁边大哭。果果妈心里一阵疼惜,过去一把将果果抱在怀里,一边轻轻拍着果果的背,一边安慰道:“果果不怕不怕,碎碎平安碎碎平安......”

果然,果果很快就停止了哭泣,并跑到卧室去玩去了,留下果果妈一个人将碎了的花瓶扫进了垃圾桶。

案例2:

悠悠妈:

悠悠妈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听见厨房传来一声东西打碎了的声音,然后就是悠悠的哭声。悠悠妈闻声跑进了厨房,看到冰箱门开着,酸奶瓶碎了一地,心里升起一股怒火,“哭哭哭,笨手笨脚的,天天就知道吃......”

悠悠停止了哭泣,怯怯地看着妈妈,“对不起,以后我会小心的,我不是故意的。”说完,悠悠弯腰正要捡碎片,“去去去,一边去,笨手笨脚的能干啥!”悠悠贴着墙退出了厨房。

孩子打碎东西一般都是不小心,有的时候还会被吓到。果果妈的做法虽然安慰了孩子,但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承担责任。悠悠妈的做法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情绪,责备还让孩子更害怕、更胆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信。同时责备也会让孩子无法内省,为了避免父母的责备,下次做错事时孩子会为自己找理由推脱,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没有担当。

小孩子毛手毛脚的,有时候总会打碎一些东西,在我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骂”都不可取,这样做就对了

瓷娃娃

有天晚上做完作业尚早,儿子决定玩儿一会再洗漱。翻箱倒柜了一翻,他找出了一个新玩意,那是去年生日时朋友送给他的瓷娃娃,当时他觉得是女孩儿的玩意,就收起来了。这次翻出来,他竟饶有兴致地玩了起来,正在兴奋时一个不小心,就把它摔在了地上,顿时碎成三大块......

显然儿子有点蒙了,愣愣的站在那里。其实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我更好奇的是,儿子此时此刻是怎么想的,我看了他一下,没有哭,所以就平静的说了一句,“嗯,这个是瓷的,一摔到地上就会碎的。摔坏了,怎么办呢?”

儿子没有回答,或许他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

原本我是想用启发式的引导他说出,类似于把碎片清扫掉这样的处理方式。相信很多父母都跟我一样吧,觉得碎了坏了就直接清理掉就好了。所以这时候我就提出我的建议,“或许我们可以拿扫把过来清理一下?”

儿子还是不说话,但是我看到了他的表情有那么一点变化,感觉不太愿意。我感觉到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还没有好好的关注孩子的感受,就想着让他把解决办法说出来,也太为难他了。

感受

于是我拿来了情感脸谱图,“你愿意说说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吗?”

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骂”都不可取,这样做就对了

情感脸谱图

儿子竟然指了“平静”这个表情,但是想了想,这个也可以理解吧,可能是看到我一脸的平静,毫无怪责的意思,所以他也觉得这事没什么。但是我从他的表情来看,应该还有想法,所以我问了一句,“还有吗?”这时候,他指了滴着两滴泪的“难过”。

这时候,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呢?

安慰说,“别难过了,你也是不小心的”?

或者说,“下次妈妈再买一个”?

甚至说,“有什么好难过的嘛,就一个小玩意”?

我抱着他说,“是啊,这么可爱的瓷娃娃摔坏了,你很难过。”(共情)得到了我对他情绪的接纳和认同

之后,他终于哭出来了。“它那么可爱,你还没好好玩呢,就碎了。” “重要的是,那可是朋友送你的生日礼。”我把他的感受都说出来了,我想这才是最好的安慰。

这样的安慰,儿子哭得更厉害了。是的,这时候他需要情绪尽情的释放出来,而不是被压抑下去。“没关系的,你难过就哭吧,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我抱着他,抚触着他。

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骂”都不可取,这样做就对了

思考

想法

看到他的情绪舒缓些了,我说,“你需要喝口水吗?”他点头。等他喝完水后,这时候他的“大脑盖子”已经合起来了,我就问他,“你现在有什么想法呢?你想怎样去做呢?”(启发式提问,关注于解决问题)

“把它粘起来。”

我犹豫了一下,因为除了三大块,还有一些小碎片。“你愿意听听妈妈的想法吗?”

儿子点头。

“我们是可以尝试把它粘起来,但是因为这些小碎片粘不了,所以粘好后,还会有不平的口子,这样摸到的话是会被刮伤的。”

我把三大块拼在一起,给他展示了粘好后的口子,让他把手轻轻的放到上面去感受一下。

儿子想了一下,然后眼神闪烁了一下,说,

“我想到一个办法!”他指着电视柜,“我们粘好后,就把它放到这里,不玩了,就放在这里。”

“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就放在这里做装饰。”真的很感叹,每次他都能自己想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想想我自己的小时候,或许就因为没有多少机会让自己去想去思考,所以思考力都丧失在“被告知”当中了。

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骂”都不可取,这样做就对了

专注

决定

——“所以,你现在的决定是?”我问。

——“粘起来啊!”

——“那怎样粘呢?”

——“用胶水啊!我们去找胶水吧!那个固体胶不行,只能粘纸片,我们要找502”

......

看着粘好的瓷娃娃,儿子又笑了,一场小意外就这样解决了。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打碎东西时,任何时候孩子有情绪时,我们有真正在意过孩子的感受吗?当孩子“大脑盖子”打开的时候,他只能呈现出对抗,或者逃离的状态。接纳、认同孩子的情绪,是处理事情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正面管教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念--纠正之前先连接,说的就是这个。有了这关键的一步,接下来再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END

【推荐阅读】

育儿从来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善于给孩子“有限选择”

心理学:用“幻想实现”来满足孩子的愿望,让孩子停止无理取闹

----------------------

作者:#可儿亲子讲师#,正面管教双讲师、国际鼓励咨询师、儿童情商训练师,助力中国家庭幸福成长,帮助千万父母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