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業態下便利店不一樣的點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一定要確定一點什麼是新零售。如果對新零售這個概念停留在去年最基礎的微商或者是無人化銷售,那這個話題就難以討論下去。

新零售的概念是互聯網經濟+連鎖門店經濟。這個經濟模式一開始被曲解成了無人銷售經濟,因為無人銷售經濟同樣達到了新穎、去成本的目的。因為新零售經濟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傳統經濟中的兩個痛點,一是信息流不暢通,一是物流不通暢。為了能讓信息交流和去成本,開始運用互聯網技術做雲計算、大數據,籌建智能化倉儲。所以新零售的去成本是縮減後臺累贅成本,不是去掉前臺服務成本。

1. 我們要對企業進行清晰定位。

以前的公司都很簡單,就是靠賣貨賺錢,走的連鎖路線都是以速度搶規模,以規模創效益。這條路線在今天走不通了,因為經濟寒冬的原因導致大規模連鎖銷售都降低,很多連鎖企業都放緩了增長速度,甚至是負增長。有一些倔強的企業家把這歸結到運氣不好,實際上今年不遇到經濟寒冬,遲早會遇到,因為市場不可能永遠膨脹發展下去,互聯網紅利遲早會有結束的時候。

所以這時候對公司的定位就要清晰,你的公司是商貿公司還是商服公司?你的公司到底是靠什麼賺錢?賺錢的邏輯在哪?這些定位之前要想清楚公司有什麼產品、有什麼渠道、有多少用戶會員支持這般定位。

公司的戰略重點放在哪裡,就會吸引到什麼。很多私企老闆還認為建立渠道是戰術層次的問題,其實這應該是屬於戰略方面的問題,因為渠道決定了是否有新的盈利增長點。

目前筆者的意見就是將便利店公司定位在商服公司上。公司組織的存在就是為門店服務的,不光是便利店,現在幾乎每一家連鎖公司都在發展加盟業務。一些知名品牌的便利店完全就是發展加盟,沒有開直營店。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能不能服務好你的加盟商、加盟門店則成了公司最大的問題。所以公司應該把自己定位在一個服務的層次上。

2. 研究的範圍不一樣

以前做企業家每天都在研究三個事情:產品、管理、營銷。認為產品做的好是公司基礎,管理管得好能帶動人效,營銷做得好能得到銷量。三樣結合,就成了公司的利潤。實體經濟是這樣子,說來說去無非也就這三樣東西可說。

如果有了互聯網的攪局,將銷售視野擴大了無數倍之後,還是講眼光放在內部就顯得太狹隘。今天的競爭已經從企業上升到產業。以前我們關注內部,今天我們還要關注外部。現在還在談產品、談管理、談營銷,在今天的經濟構建中,公司才是產品,好的產品只是公司的原材料,而營銷、管理這些工作做好是一家公司的標配。試問如今的公司,哪一家公司的產品不好、哪一家公司沒有管理團隊、哪一家公司沒有營銷團隊。

公司外部指的是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指的是廠商,也就是便利店的供應商;中游指的是品牌,大多數都是我們的同行、競爭對手;下游指的是渠道,通常是我們的銷售門店,甚至是消費者。

上游我們要思考如何建立起一張龐大的銷售網絡;對於中游思考怎麼能夠併購,形成行業壟斷;對於下游思考如何幫扶,快速成熟。這才是一個完成的投資項目。

3. 多局化競爭

現在零售行業面臨著重新站隊的問題,很多互聯網大佬開始到線下圈實體店,未來零售的格局將會是得實體得天下。以前的競爭模式非常單一,就是搶供應商、搶好的門店位置、打價格戰。現代的零售行業必將經歷三局競爭:模式之爭、規模之爭、效率之爭。

現在爭奪的是優質營運管理人才,供應鏈管理能力與營運管理能力是零售行業的核心雙驅。發展便利店加盟,渠道為王,品牌為後。雙驅渠道建好了前臺運營和後臺服務都能滿足公司發展的時候,才能把一個品牌做好。如果一家公司只注重品牌的宣傳,運營和服務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最後還是會被市場淘汰。要知道,市場上好的品牌也是通過人造得出來的,如果沒有基礎,光靠造勢是沒用的。

4. 從競爭研究轉向成增強核心能力

現在大多數公司已經逐漸在轉型,對於商業競爭持有開朗的態度,這是做市場無法避免的。既然無法避免就乾脆不去理會,重發展企業的核心能力。

企業的核心能力具有三個特徵:一是具有多樣化的市場潛能,二是具有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能力,三是對最終產品中顧客注重的價值做出關鍵貢獻,能滿足顧客的各類所需。

多樣化的市場潛能是指便利店能夠在多種商圈業態下存活,這才是關鍵。什麼便利店能做這樣子,既能發展加盟又適合開直營?

上海最近冒出了一家柴犬便利店,店裡的裝修設計充滿了卡通、公仔等,把一家便利店打造成了一個披著便利店外衣的青少年遊玩場所。給人的第一感覺,這根本不是便利店,同樣也讓同行眼前一亮,原來便利店還能這麼搞。

這就是它的核能能力,作為同行,能夠複製同尺寸,同畫風的便利店出來,但是有多少家企業能找到創新?能把柴犬的文化內涵去掉,設計出屬於自己IP符號?如果做不到,那開出的店就成了柴犬的加盟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