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從事教育工作以來,深深感受到教育工作中的一個巨大障礙,在於各種教育理論、流行學說和心靈雞湯的深刻荼毒,這種荼毒起源於專家,落實於家長,影響於孩子和社會,對我們的教育工作形成無處不在的障礙。

各類教育專家、理論的大肆流行,使得無論教育者、家長,都多多少少受其影響。

嚴重的時候與家長、教育者起碼的交流都無法進行,因其猶如洗腦般根深蒂固,要進行糾偏和根本性解決,所耗精神不能想象。

然則,要做真正教育,這是不能不做之事。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樂樂老師問我:教育是不是該有一個最基本的共識。我說:與人類追求一致,向真,向善,向美。可是我們很多所謂的新教育,都將教育機構變成了叢林法則特訓營。它們都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讓孩子能適應這個世界。我們說,這是“新教育”,但絕對不是教育。


很多所謂新教育都忘了孩子是一個有知有覺有情感的生命,一味用機械的理論和規則來框孩子,還自以為高深。容易被這些教條支配的反倒都是受過些教育的人,他們在孩子面前已沒有真性情。這種教育理論氾濫、教育者的無情似乎前所未有。我只好解釋為教育者本身在時代恐慌中的異化——不再樸素,缺乏同情。


什麼是真實的世界?世界沒有真假。對孩子,學校,家庭,老師,家人是他世界裡最重要的部分。我們是否向真向善向美,是否富有正義感同情心,對孩子影響巨大。你說還孩子真實的世界,所以袖手旁觀縱容惡。你的態度已經嚴重影響孩子對善惡的分辨。孩子面前你真實嗎?不真實,除非你本身就是一個冷漠的人。


什麼是好的教育者?不是懂多少教育理論有多少教育技巧,而是有高遠的見識樸素的心。一個良好家庭的孩子不用去學校也會成為一個美好的人。而這樣的孩子送去不合格的學校就會被摧殘。這樣的學校和老師哪怕懂再多教育理論和技巧也是不合格的。而這樣的家長即便什麼理論技巧都不懂,卻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


沒文化可怕,沒文化裝文化更可怕,沒文化裝文化還誤人子弟最可怕。希望我們做教育的不要被那些亂七八糟的心靈雞湯教育理論給支使糊塗了,不但解決不了自身問題,對孩子更是災難。做教育唯有腳踏實地,從孩子出發,從我們生活的世界出發,從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出發,方達正途。除此之外,別無捷徑。

有的甚至是心靈毒藥,讓人變冷,變硬,變得不會獨立思考,以聖哲面孔行虎狼之事。


以前的教育家是用情感親近孩子,用品格感染孩子,用學識給孩子打開豐富多元的大千世界。今天的教育專家是用歪理邪說研究孩子,用歪門邪道控制孩子,用心靈雞湯心靈毒藥自圓其說自我麻醉。這兩者我們一定要分清,萬不可積非成是。教育者的根本是情感,品格,學識。今天的“教育專家”們有嗎?


“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先覺者的苦悶,大都在此,只有赤手空拳開出一片天來。


很多所謂的“新教育”,有的是批量出國進修班,有的天天說孩子的世界很美,自己被自己感動,被各種教育理論支使得團團轉,對孩子真實的生活與精神世界卻一無所知,有的天天背國學,學規矩,要做聖做賢。也是一團亂象。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讀蘇霍姆林斯基她(樂樂老師)沒有我讀得認真,但讀的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她處處都是這麼做的,而且非常認真,堅決。這是從心靈深處自然生髮出來的情感精神,是多少人窮其一生都不能有的。教育就是要真正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與他共同成長。僅從書本,或用主觀的眼打量,是永遠不能入門的。

教育的根本與人類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一致。有人問她,你為什麼能做到,哪裡來的這麼強大的力量。我的回答是:因為她比別人更善良,對美好的事物更敏銳,更富有同情心。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和教育者都喜歡大談自由、平等、自尊、自愛、接納、包容等等這些概念名詞,卻偏偏缺乏一顆真誠樸素的心?因為這個社會極度缺乏精神根基,心靈雞湯便大行其道,並通過家長和教育者入侵兒童世界。教育專家們正是利用這一點迅速擴大影響力。也有清醒者,無所適從之後開始反省。


有些人一方面對孩子良好的品性能力崇敬式地讚美,一方面對孩子不好的表現無可救藥式的惋惜,好像自己盡力了,責任全在孩子和家長。說實話,我從來沒有覺得某個孩子有多了不起或是多不可救藥,他們都是成長中的人,都需要我們幫助。有意思的是,他們的讚美到成人身上就遠沒那麼慷慨,壓制排擠反倒常見。


做教育,最基本是樸素。見過很多家長老師,各種理論,概念,反省,頓悟,“樸素”二字卻難覓蹤跡。什麼是樸素?對生命有自然的同情,對生活有腳踏實地的行動和熱愛。我常想,這麼多的無知和自以為是從哪裡來?與其這樣千難萬阻地改變,不如全都重新活一次。再看看這些孩子,真是可愛千萬倍。


我們說學校不應有特色,特色的是每個孩子。有家長說你只要是個人,就有自己特色。這是混淆了個人趣味和教育。個人辦學習慣以己特長為出發點理解世界設計教育。藝術家用藝術眼,工程師用工程眼,傳統文化用國學眼。辦學者定要明白自身侷限,萬不要一刀切,只有不斷學習,汲取多方力量方能走向真正教育。


很多家長問為什麼不合作辦學?會建議很多也在做的人。在我們看來,真正在做教育的很少,既樸素又有能力並願意傾心投入的就更少。我們尤其警惕形成自身特色的辦學者,因為往回拉實在不易。


今人喜歡談教育理念,其實教育在理念上很簡單,就是帶孩子去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而關鍵教育者是否有情感,品格,學識,是否能讓孩子認識到世界足夠精彩。但今天要說明這樣一個樸素的事實卻要大費唇舌。明白這個,我們才不會把無聊當有趣,以技術作高深,才會踏踏實實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思考人生。


現在有許多缺乏根基,玩弄概念的所謂“教育理論”,仔細一聽,其中片面扭曲的歪理邪說隨處可見!自己辦學校,要一步一腳印地走正道,也根本無暇浪費時間。但最近與各地家長交流,才發現這幾年社會上興起的各派歪風,已經對許多孩子的世界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眼見著家長誤入歧途,眼見著孩深受其害,真是讓人悲憤交加!

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有誰是以造概念和自圓其說為生?“叢林法則”這是教育嗎?“道法自然”這是教育嗎?“以設計來建構孩子世界”這是教育嗎?無知也就罷了,真是不知這些人的良心何在?!成天忙著各地演講,發表文章,培訓家長,可知你們的孩子是一天天怎樣長大,受你們精神毒藥的摧殘!想想無辜的孩子,叫你們是罪人不為其過!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從很多新教育中走出來的孩子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孩子,身上都帶著江湖的累累傷痕。傷痕背後不是通常意義上苦難磨礪人有堅韌品質與正直良心,而是各種匪夷所思的世故城府與生存策略,使得他們不像孩子,更像一個歷經險惡世事的成年人。你完全不能把他們同天真爛漫這些通常形容孩子的美好詞彙聯繫在一起。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但凡小小孩子便自以為是,定是家校縱容的結果,或是傳統的家庭溺愛,或是“新教育”所謂“自由、平等、尊重、包容”培養的結果。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這兩年我們瞭解經歷體制外教育,發現較之體制內教育,孩子問題千奇百怪,與家長溝通多有障礙,然有一共通問題:人的基本情感、道德的缺失。家長和教育者缺失,教育出來的孩子跟著缺失。孩子尚可彌補,家長難以恢復。之所以缺乏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因為他們習慣從某種理論出發,解釋孩子、實施教育,而不是從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出發,去體察孩子、教育孩子,如此思維日益教條、僵化。與他們交流,較之談孩子實際情形、感受,更多是談自己學習、成長的歷史,似乎比起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更想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


我們不能脫離孩子談教育。脫離孩子,談的肯定也不是教育,談的是專家的理論,談的是某個虛頭八腦的研究成果,談的是自己的人生經歷,談的是看上去很美的東西。這些都不是教育,也都不能幫那個孩子,在最需要我們的時侯,獲得實在的幫助和成長。


自私的孩子往往有一共通表現,當他的自私傷害到朋友或他人,別人不和他玩的時候,便說自己一個人玩挺好。表面看很堅強,其實是自私,只想自己不高興,根本不在意他人的感受,不珍惜他人的友誼和對自己的好。孩子之所以如此,有的是家庭嬌慣,有的是成人用歪理邪說教的,因為有些成人自己就是這個樣子。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現在絕大部分專家根本比不上我們小區門口的賣菜阿姨。這位阿姨就是有樸素情感的普通人,她自己有外孫女,於是天下小孩都和自己外孫女一樣可愛。我和她說學校裡每個孩子不同的情況,需要我們周圍人共同注意的地方,哪個孩子需要鼓勵,哪個孩子動手能力要加強,哪個孩子因為太愛表現所以不能過分表揚,每個孩子學校學習的進度如何,我們怎樣安排……她都像對待自己的外孫一樣認真負責,不懂的問我們,聽明白的她特別上心,注意調整對不同孩子的態度和方法。學校的孩子也很愛她,敬她,惦記她。教育專家怎麼比得上她?賣菜阿姨在孩子世界裡,她有真心,她在耕耘。教育專家在講壇上,鏡頭前,比起關心每個聽課家長孩子的真情實感,他們更享受在家長的追捧下“佈道”。

十多年前開始做兒童工作,很早也當老師了,怎麼教孩子,心裡再明白不過了。但近幾年感覺工作越來越難做,因為“專家”來了。專家來了,家長就去追專家了,他們離孩子世界越來越遠,當你站在孩子世界裡,發現了困難,需要家長付出努力時,家長就會引用專家說的話質疑你,根本聽不進去也無法思考你對孩子實際情況的瞭解和分析。唉,作為老師,很多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給被洗腦的家長分析事理上!

老師的時間非常珍貴,應該花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認識你身邊的每個孩子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思考這些方面產生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採取恰當的方式幫孩子更好地成長。每一件事都要付出大量觀察、溝通、探索,也總覺得和孩子在一起時間少,總想再為他做點什麼。我們和孩子的時間浪費不得,我們不會浪費時間看沒頭沒腦的“專家說”,也不能讓孩子受這些無情無腦的操作手段的毒害。

但可惜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總被人看輕,因為教育染了社會的浮躁病,虛榮病,無腦病,教育領域裡捧出了無數教育理論機器,如果家長也有這些毛病,和專家肯定會一拍既合,聽說很多家長花幾萬塊錢,就為能和某個教育流派的創使人“深入學習”,學完自己再組建“學習小組”給別人講!!唉,這和傳銷有什麼區別!!傳銷違法,會受懲罰。但家長變成某種理論的機器,戕害孩子成長,誰來管!?

很多家長恐怕會委屈——我的初衷是教育好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相信父母對孩子的真心,但如果不克服華而不實,缺乏獨立思考的毛病,很容易誤入歧途,脫離孩子,學專家自以為是,作繭自縛,哪還會有真心?又怎能教育好孩子?近幾年類似家長見多了,我也長了樣可悲的本事——一看孩子的表現,就知道家長是學的哪門哪道,就知道他會說哪些和教育毫無關係自己卻深信不疑的話。家長們,這怎麼能行!你想過孩子嗎?孩子身上明顯都有被格式化的表現,卻失了一個孩子真正的明亮,失了一個人該有的和諧。


樂樂說:“我們對孩子是不是像父母一樣?”我說:“有一樣給不了。”“什麼?”“無條件的愛。這是父母的本能,是學不來的。但與教育是兩回事。”“可是很多父母以此為前提來談孩子的教育,很多做教育的還把這個當作自己做教育的基礎。”“都是胡鬧。什麼是本能?本能就是,自己無需說,別人無從學。”

無條件的愛,是無論孩子是好是歹,我都愛你。而對孩子的教育則是讓他成人,能更好地在這個世界生活,家庭父母要做的情感、道德、品格、生活方面的教育也是如此。無條件愛孩子與教育孩子是兩碼事。父母萬不可因無條件的愛而壞了教育。而做教育的老去談無條件愛就更是笑話了。


家長問:方壺學園是什麼“模式”?答:教育不該有“模式”,社會上流行各種“模式”,是商業社會教育技術氾濫的惡果。教育是面對人的工作,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我們要帶著情感思考理解,走進孩子的的精神世界,給他們打開豐富世界的大門。家長問:具體怎麼做?答:實實在在,一點一滴。

有人建議我們推廣學園“教育模式”,擴大影響力。我們每天的教育工作,是根據每個孩子的成長,根據每天不同的生活內容,和孩子充分的交流互動展開的。孩子不同,環境不同,事情不同,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隨之改變。“推廣”會走味,結果是脫離孩子,機械地用模式套孩子實情,萬萬不可。

我們沒想過擴大影響力。我們想在能力範圍內,紮紮實實為孩子,為社會做點好事。我們也希望關心孩子成長的人,走進孩子世界,為他們做點實事。


很多教育者喜歡向人讚美、批評或笑話孩子。他們沒有走進孩子的心,所以只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孩子。我們從來不這麼做。我們都是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向別人說起他們的時候就像是在說自己的家人朋友,酸甜苦辣都在其中。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晚上看了看幾位“教育專家”的微博,深深感到和他們不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他們喜歡把自己扮成有魔法的公主,住在自己建造的美麗城堡裡,用喜歡的花瓶裝飾,外界所有材料都被分裝入花瓶,再變成藥丸出售,一邊推銷一邊接受萬人矚目。世界的豐富與深刻,他們似乎沒有感覺,他們把自己也裝進了瓶子裡。

他們解決教育問題的時候,既不去了解孩子成長背景、教育家庭環境,也不去詢問當時情況,只以簡單結論式語言告訴家長要怎麼做,這與古千年來《弟子規》式教育一脈相承,也與體制內教育異曲同工。不過他們面對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今天的家長本來就不善思考,如此思考機會進一步被剝奪,變得愈發機械、教條,一個人該有的情感逐漸缺失,又不能理性思考和判斷,只能聽由擺佈。不知這是“專家”們本身的愚蠢,還是面對家長的有意迎合。反正結果是,他們自己名利雙收。


很多人看教育喜歡那些看上去說起來“高大上”的東西,究其實,並無什麼內涵,只是資源的浪費和教育的汙染。我們辦學不談形式,不講排場,唯讓好的東西走進孩子的心裡。我們的功夫都花在如何讓孩子正直,健康,豐富,紮實,每一天都不曾虛度上,而真正做起來所耗精神恐非親歷不能想像。所以,我們雖無需去管孩子,每天所耗精神也是甚大。常常我們看到孩子美好的狀態自己都有些不能相信,這樣的美好無法與人言說,因為他們不曾見過,甚至不能想像,就像他們不能想像我們在做一個什麼樣的學校,我們在做一個什麼樣的老師。這樣的工作少有人在做。然而也總有一些朋友,他們平日沒什麼恭維話,卻一直默默關注,點贊,當你問起,也只是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做的是真正的教育。然,唯“真”一字,何其難!


一個人再聰明,再有天賦,如果心中沒有定力,沒有一種為做好一件事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的意願和勁頭,要成任何事,都是很難的。然今天的家庭教養,使得這種重要的品質越來越少見。


今天很多人教育孩子的路子特別奇怪,不是出於對世界人生的愛,對幼小生命的愛,對一個人將要怎樣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思考,甚至不是出於天生的骨肉之情、父母之愛,而是用各種“名人名言”來做,“名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用的還都是邪方子,最後搞得不像個人。做教育的一定要找理念與體系,家長一定要找流行專家。此等氾濫,真真是我們教育工作根深蒂固、無處不在的障礙。理念與體系形成已早,如此氾濫未必是創立者初衷,多在後來者的盲從。而那些流行的“教育專家”們,還在身體力行、躬身實踐著對教育、對社會的汙染與禍害。一邊汙染,一邊禍害,一邊名利雙收。

在如今社會做教育,如果不求根本,貪圖表面,缺乏思考,甚至追名逐利,倒是很容易達成所願。因為很多人心浮氣躁,缺乏定力,不善思考,覺得誰有名就聽誰的,什麼流行就學什麼。很少有人在乎教育者做人做事的根本,對孩子是否有真情實感,對世界是否有真知灼見。

在如今社會做老師,懂點“流行教育學”和“流行心理學”會非常受歡迎。來點“無條件的愛”,“自由與規則”,再教點“正面管教”,“情緒管理”等教育技術,很多人會頓覺你高大上。

倘使你拒絕精神汙染,真正心無旁鶩,腳踏實地,殫精竭慮地做一個好老師,瞭解孩子成長的各方面發展和其中的關係,把孩子當做一個整體去思考把握,給出切實的教育建議,反倒無法走進很多家長和教育者的精神世界。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但人生哪有那麼多的快樂。任何一種生活都有它的磨難與艱辛。我們孩子的快樂也是我們用辛苦換來的。你可以讓孩子快樂成長,但至少要讓他知道你為此所付出的艱辛。


現在有的家長把孩子當作神,以為只要盡力給他自由、氛圍,讓他自己去感受、探索、創造,就能成為藝術家、發明家、創造家,就能激發出無限可能。孩子一有情緒,立馬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好,別人不該怎樣對待孩子,生怕給孩子帶來傷害,留下陰影,磨滅了潛能,泯滅了創造力,最後成為一個普通人。實際情形卻往往是,孩子連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態度都不懂,都沒有,更別提成為什麼藝術家、發明家、創造家了。


有的家長不但把孩子當作神,還把孩子當祖宗。只要孩子不願意說的話就不讓他說,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讓他做,生怕違逆了他的心願,妨礙了他去做“自己”,最後成不了“自己”,還留下什麼創傷。哪怕孩子什麼都沒有成長,還始終相信孩子生命獨特,天生有才,只是沒有被理解、發現。他們一方面把自己看得太卑微,把現實人生看得太輕賤,同時又把孩子看得太神聖,把天賦未來看得太超能。如此神話天賦、神話教育,也應證了社會人群的挫敗、無知與恐慌。教育邪說的追捧流行,也就是自然的事。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面對惡勢滔滔,我總是想,這個世界是可以更好的,而這些孩子也都是那麼可愛。但自古以來的人,也都曾是一個個可愛的孩子,然自古以來都是成人成才者少,庸人壞蛋眾多。今人看似都可以有成人成才的美夢,但也難逃同樣的結局,只怕後者還會更多。清者自清,渾者自渾,各有天命。但我捨不得一個個那麼可愛的孩子,也還是想讓這個世界更好。所以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


今天很多學校客觀條件十分好,老師們卻都抱怨教育難做。諷刺的是,一個好的老師,就是要用自己的才華與創造,去應對各種各樣的客觀條件。教育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什麼樣的客觀條件都能做。所以說,“苛政猛於虎”,不是一句假話。


現在家長教育孩子經常走入的兩個誤區:1.善良,正直,有同情心這些美好品質不再注重,十分注重自信,自愛,有創造性等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無關情感與價值判斷的中性品質的培養,且往往因有意培養後者而忽視犧牲前者。前者是做人的基礎根本,對中性品質的培養需要以不損害這些美好品質為前提。2.妄想一劑方子就解決所有問題,比如有了愛與自由,就什麼都有了。這樣荒唐的言論都信,不是急功近利,就是愚昧懶惰,不然就是愛做夢,愛臭美,愛自我陶醉,自我欺騙,脫離現實當下,幻想詩和遠方。


對我們做教育的人來說,每接觸一個新的家長、孩子都是一個新的開始。當然,你接觸的孩子家長多會有更多的經驗,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了解新教育對象的方方面面。這一點比教育經驗重要千百倍。那如果非要說我們做教育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那就是教育對象的不同與複雜。這一點,想要做教育的人,千萬記住!即便你沒有任何經驗,你的教育也錯不到哪裡去。所以這裡勸告那些因教育自己孩子有了些心得的家長,教自己的孩子可以,千萬不要當真理到處宣揚。很多“專家”就是這麼做的,結果害了很多人,也誤導了人們對教育的認知。


專家好做在於,她可以用一種辦法解決所有教育問題,而且她只用說,不負責做,也不負責結果。結果不好不怪專家,只怪家長領會不到,執行不到。孩子毀了,專家還照樣是專家。

她教育的所有爛攤子她都不用負責,都得由她說的學校來收拾,也就是我們收拾。而她又不在場,我們一直在跟個影子在對抗。這是所有信專家的家長給我們帶來的困難障礙。我們幫他們教育孩子,他們卻把別人奉為神。這也是真正做教育的人深深的苦衷。


樂樂老師身上有一種最優秀的品質,為堅持美好抵禦醜惡而生出的一股執著、耐性和明知不可為還要為之的勁,哪怕這過程中有諸多的障礙、不解。這股勁來源於對美好事物的呵護,對孩子的同情,對自己的責任。這是我遠遠不能及的。沒有這種精神,我們的學校不可能這麼純粹而美好,我們的孩子不可能得到這麼順利的成長,家庭、學校、孩子不知還要付出多少的沉痛代價。而很多代價都是不可挽回的,如孩子的成長。

這種孔子式的獻身精神非常人所有,也非常人能懂。我們都習慣莊子式的無為與自保,但世上的事哪都經得起無為的等待。面對被錯誤理論蠱惑的家長,這種精神尤為重要,學校許能等,家長許能等,但孩子一天天在長大,等不得。若是我,絕沒有那樣的耐性。但樂樂老師從不放棄,想盡各種辦法要讓家長明白,哪怕自己受些委屈,只為讓孩子能有一個正常的成長環境。家長的早日醒悟讓我欣慰。但我知道她這背後的難受、傷心,及多少個不息不眠的日夜!沒有這些,哪有今天的幡然醒悟。


曾經支教被一些人當作逃避療傷的去處,似乎在孩子的世界可逃避傷害並找到相憐的出口。今天的基礎教育也成為很多人找尋人生目標與精神寄託的場域。他們在這裡找單純,找自然,找美,找真諦,說話,做事,文字,照片,都要蒙上一層“神聖”“藝術”的面紗,然後陶醉,感悟,不能自已。每每看到這些自我加工過的文字圖片,都會啞然失笑。

孩子的世界美嗎?很美,也很醜,同你我一樣,因為孩子生活的世界與我們並無二致。基礎教育裡要做的,和其他地方也並無二致,茁壯美的,抵禦醜的。她的美,在根柢於心中的茁壯生命力,需要多少的上下求索與生活砥礪才可得。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世人皆知端午是祭屈原,都忙著吃粽子,賽龍舟,講愛國,談奉獻。卻不知屈子最沉痛處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故而投江。當年的楚國人民許是懂得的,所以包粽子投江餵魚。如今的人吃了兩千多年的粽子,種類花樣越來越多,卻好像都忘了當初為什麼要紀念。真要紀念屈原,就不要隨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冷漠旁觀,不要沉淪異化,少些濁醉,多些清醒。“鸞鳥鳳凰,日以遠兮.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紀念屈原,我們在紀念些什麼?


一般人辦學,想到的都是找資金找地方,招募人員培訓教師。這種方式用在中高等教育裡許是可行的,但幼小階段要十分慎重。幼小教育與中高等教育十分不同,後者著重於學問,前者著重於人的成長。前者教師來源相對容易,也更容易培養,後者因兒童成長特點,對教師個人要求甚高,與品格、性情、天賦、個人志向密切相關。有國外的朋友說以後回國可以辦個雙語幼兒園,就是一個典型想當然的例子。


如今辦學有對幼小教育不夠尊重十分隨意,或是拿中高等教育的方式來做幼小教育,都是不負責任的,或者對教育缺乏認識的。培養一個幼小教師是不簡單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對幼小教師的選拔、培養,對一個國家、民族,至全人類,都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一個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的時候,方開始有一個較為穩定的身心狀態,在這之前,所有的自身的外在的因素都會對其成長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這是一個幼小教師最需要注意的一點。這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工作,更不是簡單培訓能勝任的。

但今人尚沒有這樣的認識。他們知道孩子教育的重要,但都把關注投入花在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產品和教育觀點上了,對幼小階段最重要的每天陪在孩子身邊帶著孩子成長的“教師”的關注投入遠遠不夠。中高等教育裡,你需要在這些方面多花精力,但在幼小階段,與名校、名班、名專家相比,你需要更多去關心帶你孩子的這個老師。


你以為教育就是教孩子知識、能力,給他們自由、環境,讓他們健康成長嗎?不是的啊,教育是非常細緻,複雜,微妙的啊。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部教育的史詩。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老人說,我跟不上你們啊,不懂現代這些先進的教育理論啊。我們說,叔叔啊,您恰好說反了,我們的理論很傳統,很樸素,跟您一樣,只是我們比您更懂這些所謂“現代教育理論”“專家言論”給孩子帶來的災難!只有解除這些災難,我們才能和您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自覺要行這叫仁,知道如何行這叫智,敢於去行這叫勇。仁最珍貴,智最易得,勇最艱難。當你遭受阻礙,磨難,傷害,不解,孤獨,想這行的意義,你放棄勇,收起智,然過不去這仁。仁,即良心。仁至義盡。


良好習慣的養成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更遑論智能、精神的培養,而當一個孩子的情感、心靈經歷過荒蕪或創傷,你要走的便是一場艱苦的長征。情感,心靈,習慣,智能,精神,先有做人做事,方有個人精彩的世界人生。今人多憧憬孩子未來有一個人精彩之世界人生,卻不知務實於當下做人做事教育的努力,其結果是,欲樹木而無根,空有智而無德。


與樂樂老師談到孩子的好教與難教。有的孩子好教,你對他好,愛他,鼓勵他,適當時候給他些責備,他會流點小眼淚,然後就會慢慢改正了。有的孩子難教,三番五次不能改。大家都流眼淚,好教與難教的分別在於,此的眼淚百分百用到努力做好上,彼的眼淚百八十用在傷心、委屈、抗拒、害怕、心疼自己上,用到努力做好上的只有百分之二十。


孩子情感上的教育是最難的一件教育工作。

一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欠缺或障礙,往往是家庭環境或後天教育所導致。一個孩子能有正常的情感,並不是說教的結果,更多的是父母言傳身教、家庭環境耳濡目染的自然結果。而當父母有所欠缺,家庭環境有些問題,孩子的正常情感就不能建立。孩子沒有這樣的情感,就不能和我們產生這樣的情感,而情感需要情感來感染和激發,孩子和我們沒有這樣的情感,我們就不能用正常的感染激發手段來培養孩子的這一情感。

所以我們只能想各種其他辦法來培養孩子這一情感。可能耗盡心思卻收效甚微。

怎麼辦?還是得父母和家庭做出改變。孩子和父母有著天然的各種情感聯繫,所以父母來感染激發孩子的各種情感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父母家庭認識到問題,做出這樣的改變,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中國人最喜歡的東西就是膚淺而美好。你以為得到了美好的真諦,其實只是自欺欺人。你覺得簡單美好,是因為你根本就沒有下過真功夫,真實生活的複雜遠遠超過你的想象。若是生活艱難自覺需安慰尚可,但若以此為事業人生真諦,就貽害無窮了。很多體制外教育者就是這樣。


今天大多的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都是明擺著的,愛著,寵著,呵護著,給最好的,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的一切也都是美好的,孩子的世界是值得尊重讚美的,是成人不能懂的,看著自己的孩子,就覺得生活真美好。另一方面對孩子由此而來自私、冷漠、虛榮、脾氣和對人對事普遍的困惑、困難、障礙好像都看不見,或簡單歸於個性,甚至反引以為豪。

為什麼會這樣?今天的社會,個體人生與生活沒有文化精神的支撐,只好從孩子身上尋寄託,再加生活如此艱難,為了孩子就成了最好的寄託與動力,讓人覺得生活還是很美好的,奮鬥的艱難都是有價值的。把孩子當成了人生的慰藉與動力。於是對孩子無限制地滿足,看孩子什麼都好。但是,這對孩子會怎樣呢?

由此帶來孩子種種生活、性格、習慣、情感、道德、心理的問題,給教育帶了新的挑戰。不僅如此,家校溝通自然也越來越難。在今天,要做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真的很難。我們很多時候,看得清,卻說不明,更行不了,唯有心中煎熬,默默努力、教育、支撐。

這種狀況如何改善呢?只有這個社會能找到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個人來說,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人生的享受、人生力量的支撐,才不把孩子當作人生的慰藉與動力。孩子確能給我們帶來慰藉和動力,人也需要,但,只能是一部分。他們有他們的人生。與得到慰藉、動力相比,面對孩子,我們更該負有的是教育的責任。也只有我們自己能找到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對孩子的教育,我們才會知道最該做的是些什麼。


有人說教育就不能商業化,教師就應該是高尚的。我想問,在一個人人追名逐利、毫不尊重道德人格的社會,有什麼資格和理由去要求教育不能商業化,教師應該是高尚的。是的,教育和教師本該是這樣的,但一直以來我們自己是不是就是把教育當作進階的工具,對教師有沒有道德、人格的尊重?我們在要求教育要求教師之前,該先反思的是自己。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近些年來教育界各類模式、專家理念的流行,危害甚大,這一流毒對中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必是貽害深遠的。有的甚至就是教育傳銷。這同樣是社會人心的動盪所致。在這樣黑白顛倒、以非為是並奉若神明的的環境下,做真教育的艱難可想而知。


很長時間學校只有一兩個孩子,親朋好友都為我們的生計擔憂。我們真不覺得難,一點點積累對孩子,對社會好的經驗,每天都特別有價值。

現在聯繫入學的越來越多,反倒讓我們無比憂慮。家長們普遍受到各種流行教育理念影響,大都有自己信奉的教育體系或專家——

華德福,蒙氏,夏山……

尹建莉,李躍兒,小巫,李雪,武志宏……

“溫柔堅定”,“愛與自由”,“無條件的愛”,“正面管教”,“讓孩成為他自己”,“讓孩子自己觸碰人際交往的底線”……

親朋中有想選擇體制外學校,來問我們的意見,都被我們勸回體制內。把我們學校當備選的家長,我們也以誠相告,如果不來方壺,那就回體制內。

教育沒那麼玄的。人的成長,只要切實而深入,都能分析得透徹明瞭,不必也不應託付給某種理念或體系。親朋的家庭和孩子,我們都十分明白,能讓他們心服口服。但瞭解不深的人,我們說真話,人家不信,覺得我們不懂。已經有小宇宙的人,更無法溝通,孩子的實際情況永遠有幾條機械的路,通向他們封閉的教育體系。

說這些,恐怕會引來很多質疑。我們不怕,也並不介意。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原因結果都能說得清楚明白。只是我們的心都撲在學校和孩子身上,無睱浪費時間。

只是想到那麼多孩子們每天被這些理論所教養,他們的困難沒人理解,周圍大人看著表象感慨欣賞。實在是感到痛心。


每次看到“家風家訓”的字樣,頭腦就一片空白。我們的孩子能從我們這一代身上繼承什麼樣的“家風家訓”呢?我們又能教給我們的孩子怎樣的“家風家訓”呢?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真正的教育就該是這樣子的,真正的教育者也就該是這樣子的。教育者需有情感,有道德,能細緻入微地深入孩子的世界,同時他又是有著喜怒哀樂和正常生活的普通人。今天的社會普遍地自我中心、追名逐利,不講情感,不講道德,教育者的這份堅持與擔當尤為可貴。然而卻被“自然”無視,也更不知道珍惜。

“我可以在我的班級裡營造這樣一個小小的世界:作惡就要被懲罰,善良就應該被保護,每個人臉上都沒有受過欺負的瑟縮和委屈,每個人的心都是光明的,每個人的靈魂都是自由的。”

同時她又有困惑:如此堅持有什麼意義?

她的困惑,是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善惡不分、價值顛倒的困惑。

而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個人組成的,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


沒有豐富的情感,是不可能做好教師的。一個盡職盡責的教師,都要對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付出大量的感情。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最不能承受的,都是情感的傷害。過去每有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更是久久不能走出這難以言說的心情底窟。如果孩子、家長、社會,一貫對教師這種情感的付出不以為意,無有回饋,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教師能一如既往不計名利得失地愛我們的孩子,還有多少教師能一貫堅守這一需大量情感付出與嚴格道德操守的職業。


我們培養善良的人,我們培養正直的人,我們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我們培養懂得珍惜與回饋的人。我們就是不培養自私的人,不培養無情的人,不培養只知道怨天尤人的人。


江歌一案,很多人得到的啟示是,提醒自己不要交劉鑫這樣的朋友。而實際上,我們最該警惕的是,我們自己不要做劉鑫這樣的人。自私,懦弱,利害面前沒有了道德情感,遇事怨天尤人,不知反省,不敢承擔責任。我們各人想一想,自己又能好得了多少。

只有我們都自知不能做劉鑫,江歌的善良與正義才顯其無比的珍貴,江歌的死也才算是有了她的價值。


人與人的交往只有利害,沒有感情,是非常可怕的。只有索取,只要自己得好處,沒有理解、同情、珍惜和回饋。你今天對朋友歇斯底里,指責朋友不幫助你改正自己的毛病,明天就可以指責老師,怪老師不寵著你,不相信你,後天就可以怪學校、怪社會、怪環境,都是他們讓你這個樣子的,而這一切的怨天尤人最後都將指向父母家人,怪都是他們慣壞了你,讓你沒有朋友、一無所成。只要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我就可以和你斷絕關係。


很多時候我這樣告訴自己,這世界就是有各種各樣的人,有好的,也有壞的,有善良的,也有邪惡的,有有情有義的,也有自私無情的。這些人也都是從一個個孩子長大的。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善良正直、有情有義的人,你也知道他如何能長成這樣的人。眼前有一條光明的道路,但並不是每一個都能向著這條路去走。於是這善惡雜蕪的世界形成了。你心痛,你疼惜,但並不因此頹喪,反更覺到善良、正直、情義的難得與可貴。珍惜他,呵護他,培植他,讓他生根壯大。對這世界,依然保有深切同情憐憫。教育,永是與人類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一致的。


過去一路走過,成就今日之我,今日怎樣去走,成就未來之我。做人做事,認真二字最不易。佛家說,普渡眾生,道家說,濟世救人,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此認真,如何能有此捨己為人。這世界太多無明虛妄,視慈悲智慧如糞土,以自私名利為圭臬,但你我仍需往求此道理真情。不得糊塗,不得自私,不得任性,不得常恕己盡責人,盡我有生之涯去做那無盡之事,不得浪費,不得耽擱。雖千萬人,必得往矣!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做教育以來總是遇到這類家長的糾纏:找到你,說你很好很敬佩,然後向你打聽各種教育資訊、諮詢各種教育問題,要跟你交流觀點,但不管你說什麼他都用他那一套去理解,去套,你說他哪裡不對,他說他有他的道理,你不想再說,他說你胸襟不夠,聽不得不同意見,視野狹窄,作為一個做教育的怎麼能不瞭解別人是怎麼做的。然後還向你諮詢各種教育問題。你說你不要再到處學習教育觀點,把精力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每個孩子不一樣。他說他們說的是有道理的。你說你這樣會害了孩子。他受不了了,說你態度不好,說別的老師都對他很好,他都心懷感激,沒想到你這樣說我,但我還是對你們心懷感激,然後拜拜不再見。

這樣付出心力耐心答覆最後卻落埋怨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遇到。網絡上很多人似乎都習慣了開口要伸手拿,稍有怠慢或說句真話就是對他不尊重。然你又何曾尊重過他人的辛苦勞動?只顧自己想要,還要對你態度好,稍有不好還要被責備。

我們認真做事,本就很辛苦,沒有太多時間來交流觀點。網絡上發佈的教育信息,我們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有著大量事實基礎並經深思熟慮的,本就是為能給有心人以幫助和啟發。若真心覺得有用,不妨真心交流,我們必盡己所能予以回饋。若你自有自己的一套,那就不必交流了,只會浪費彼此的時間,還會帶來不愉快。同你交流,回答你的問題,也並不是我們的義務,說句不好聽的實話還要被你責備那就更不應該了。而一而再再而三糾纏,我們也就不得不刪除,以圖清淨。我們需把時間精力放到有價值的事情上,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

網絡給我們帶來很大信息、溝通的便利,然我們更要對此保持敬意,有尊重,知反省。不要將它當做免費商場,無責鬧市,少些無意義的閒聊,多些有價值的思考。人與人的交往,在哪裡都是一樣的,不要因這虛擬的網絡,看輕了他人,也看輕了自己。


傳統的祖輩溺愛+教育歪理的學習,又生出教育界一新的怪胎。

一些父母深信各種教育歪理,愛做夢,只看孩子多美好,孩子一有問題就用自己那套歪理去圓去解釋,其實時間長了也會發現不能自圓其說,因為問題一天天積壓,孩子一天天長大,總有一天會逼得他不得不面對。

但這種不會。通常祖輩都溺愛孩子,都只看到孩子的好,但他們一般是有樸素道德情感的,你跟他說,他能明白。但若是再學習各種歪理並深信不疑,這就十分難辦了。而天生溺愛+教育歪理,他做的夢自然也會比父母來得更美更夢幻。

祖輩一般不對孩子的教育成長負責,孩子學習、生活、做事、與人交往方面各種問題,他都不用面對,也不用負責,所帶來的問題、痛苦他也不用去承受,因此做起夢來十分輕鬆美好。他只負責做夢和批評,不負責面對和承受。所以他可以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地做一輩子夢。

但是父母不能,孩子學習、生活、做事、與人交往中有什麼問題,未來成長得怎樣,面對問題、承受結果的除了孩子自己,第一個就是父母。父母是逃不掉的。所以,孩子的教育成長,關鍵還是在父母。這一點,父母心裡一定要清楚!


古來師者首要也是最基本的職能便是傳道。道在書本上,在生活裡,在萬事萬物的變化中。四書五經聖人言中的道理要能講清楚是不容易的,講不清楚便不足為師。而做人做事這些個人修身的道理則是最基本的道理。為人父母,家風家訓,言傳身教,教的便是這些個人修身的基本道理。然今人不懂道理不講道理久矣。不僅師者不懂不講道理,父母家長也不懂不講道理。他們不講道也講不清楚道,他們盡在教術。人們因為聽不到道理太久了,遇到能講道理的,便視之為怪物,甚至反用一些邪門歪道來對付。所謂邪門歪道最易入,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句話在今天,可謂演繹到了極致了。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越有問題,事態的發展就越發變態畸形,其結果就越極端。

中國的教育就是如此。幼小教育、中等教育、高等至以上教育,都是如此,且是一環扣一環,越往後走,發展越畸形結果越極端,糾正也就越不易。中國研究生群體的壓力與問題我也深有感觸。經濟壓力、學業壓力、自我認知的低谷、社會認知的偏見,當下學業生活的隱忍迷茫、未來生活前途的焦慮恐慌......

其實這些都是中國教育的問題。研究生群體的這種心理精神狀態就是典型的中國教育環境下學生的狀態。從幼兒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心理精神狀態都是一貫的。只不過此前,都沒有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也沒有對人生的思考。通俗的說法,還是個“孩子”,繼續上好的學校就好。然到了研究生階段,特別是博士生階段,種種責任陡然降臨,自我認知、家庭負擔、社會認知,再與教育、學業、人生的問題、困惑糾纏在一起,於是所以的問題都在這教育的最後階段爆發出來。然這種爆發卻無人知曉,更無人理解,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研究生群體是中國教育階段心理精神狀態最為糟糕、最為危險、也最被人忽視的一個群體。因為此時,人們看你的眼光發生了驟然180度大變化,完全不當你是孩子看了。沒有了對孩子的同情,只有對成人的審視。

我們看教育有兩大誤區,一是教育就是學知識技能,二是上學是為了拿學位。以致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與社會人生完全脫節,我們把教育當成了工具,前一階段教育的成績都是後一階段教育的敲門磚,最後階段的教育讓我們拿到文憑,成為工作的敲門磚。教育的本質——人在世界中的成長——完全置之腦後。在任何一個階段,我們都從來沒有想過,此階段的教育應該給人的成長哪些指引和幫助,我們的孩子當有哪些成長。我們看教育如此機械功利,以致孩子一天天長大,完全沒有得到一個人對人生、對世界的瞭解和成長,並且看待教育、看待學習,也越來越如成人般機械功利。讀書是為了什麼,讀研是為了什麼,恐怕很多學生,不再像我們一二年級的小孩子那樣回答喜歡、想知道、想研究,他們的答案是學位、是文憑,是未來美好人生的憑藉。家長、學生、教師、社會都這樣看待教育,看待學習,事態自然越來越畸形,結果越來越極端。

孩子都是無辜的,他只能隨著自己的成長去做極有限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老師,這些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成人能給孩子及時的幫助和指引,幫他建設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明瞭每一階段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孩子當得到的成長,及時疏解成長中種種心理、精神的問題,教他從小就面對生活、面對世界、承擔責任。莫讓問題在他不得不成人的那一時候集中爆發,莫讓他只有去選擇一個人默默承受,莫讓他面對世界人生,如此被動,如此無力。

有人說,博士階段就是這麼苦,一旦熬過了,便浴火重生。我想問,那教育是做什麼的?老師是做什麼的?你這樣被動熬過了,真的就能重生嗎?不但博士,一切教育階段、人生階段都是如此。


知敬,知省,守持,惜時。知敬畏,常自省,遇人遇事有守持,珍惜光陰。願這世上的人都能少些自私,多些善良與正直,少些庸碌,多些價值與意義,少些虛妄,多些敬畏與自省,對自己多點要求,對他人和世界能更有用,願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美好,願自己能更進一步地努力。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今天的人都很奇怪,都拼命讓孩子增長各種知識能力,以求在未來人生中謀得一個優勢的地位,卻完全不注重態度習慣品質的培養。我們跟家長說起孩子態度習慣品質,卻常常被認為是在說他家孩子不好,表現不悅。沒有良好的態度習慣品質,一個人能走多遠呢?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我們有時候玩笑說,以前學校裡幾十個孩子,只有一兩個地主家的兒子,如今卻幾乎全是地主家的兒子。


為什麼有競爭?因為大家都在走著同一條狹窄且固化的路,而走在前面的永遠只能是少數。我們明知世上的路不是隻有固定的一條或幾條,卻為什麼非要讓我們的孩子都去走那狹窄固化的幾條路,一旦落後便覺失敗、痛苦,似乎就決定了當下未來所有的人生。若是為了取得更好教育的資格,那也只不過是幾次考試,何以需要賠上所有的時間精力?那條路經千軍萬馬踩踏修剪,早已不是它自然豐茂的樣子,更無動人的風景可言。

人生的路有很多很多,萬不用一條道上去走死。而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就更不應該只給孩子一條或幾條路,而要給他一片自然生機的草原。有這樣的認知和經歷,在他人都在一條路上拼搏競爭的時候,他能輕而易舉地走出一條別人想象不到的道路。


教師負責指路徑,教方法。學生負責努力。教與學需要各司其職,盡其所有。


做教育,尤其做基礎教育,註定就是一項為他人做嫁衣的職業,因為你所有的付出、努力,成就的都是別人的家庭和孩子。做教育的,如果不是為名,不是為利,不是把它當作一份謀生的工作,那他必定是有所追求的,他做教育就必定是有所守持的。但這追求、守持不知能有多少人尊重、懂得。國家看基礎教育是工具,家長看的是自家孩子的現實,社會看基礎教育充斥的盡是名和利,孩子更是遠未定形,且全無自主權,而思想學術界是向來瞧不上基礎教育的。在基礎教育中追尋、守持的人,也許是最孤獨的人,在這裡追尋、守持的事業,也許是最孤獨的事業。所以當下真正有識之士極少從事基礎教育的。但從豐子愷,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我總看到那麼一條已開闢的道路,這條路所通向的地方,人類最美好的特質都可以在此生根呈現,人類燦爛的文明精神都可以在此得到共鳴……豐子愷發現了兒童,陶行知將人類文明與精神引入兒童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跟兒童站在一起,帶他們去面對真實的生活與世界……這條道路才剛剛開始,未來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教育界的“專家”們路數也是一樣,利用現實焦慮吸粉博名謀利。楊冰陽這些“站不住腳的奇談怪論”照樣吸引大批粉絲。被批之後還有人說,雖然說的離譜,但有的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這樣的話我們也聽過很多很多。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上不能依靠,下不能得罪。這是在逼著你們都去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用生命換來師德,已經夠可悲了。而用拿生命換來的師德去要求活著的人,就不僅僅可悲,是無恥了。師德需要的是活著的人被實在地尊重珍惜,不是死去成為綁架他人的標杆。


做老師,要教孩子的有很多很多。讀書認字,數學英語,認知理解,人文社會,地理歷史,科學自然,文學藝術,手工勞作,遊戲運動……然而,最感覺到難和累的,還是態度、習慣、品質的培養。最好的東西總是最難教的。然自古成才者,無一不受這樣的教育薰陶。克里斯多夫聽說奧利維在學校教道德課,嗤之以鼻說“這東西也能教?”是的,這東西不是教出來的,就是日常的薰陶和要求。所以家庭的順、哄、寵、慣、事事包辦,無疑是破壞孩子情感、道德,長成壞的態度、習慣、品質的最佳佳良藥。但這樣的“家風”已十分流行,不如此反被視為另類。今天家長普遍對孩子物質滿足,又不重品行,如此“家風”,危害的將是幾代人。


當教育是國家的工具,教師就是工具的工具。而當教育成為民眾精神的寄託和生存延續的稻草,政府自不能輕視之,必得營造其能維持這一寄託的表象而不至於讓其感覺全無希望後造成社會的動盪。兩害相權取其輕。犧牲點工具又算得什麼呢?所以教育中的歪理邪說也任其流行,只因能給人寄託希望。什麼尊師重教?你以為為的真是師和教?不過用來綁架師、麻痺人的罷了。如此黑白顛倒地犧牲下去,毀滅的是優良傳統,犧牲的是民族未來。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問我,你們體制外的家長對孩子肯定更注重做人做事的教育吧?我說,你看準了教育的根本,但說錯了教育的問題。體制外教育最大的問題卻正是做人做事教育的缺失。因體制外是從體制內而來。體制內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對人的培養方式,所以體制外皆著力於培養方式的探索。所以選擇體制外教育的家長也多是如此考慮。做人做事的教育體制內是有的,反而是體制外缺失得厲害。

如今家校爭端多是做人做事上引起,吃虧的總是教師。體制內教育尚且如此,體制外學校無有依憑,若要注重孩子做人做事的教育則更要萬分小心,謹慎選擇了。


古來教育者為人尊敬,就是因為他們會帶孩子嗎?還是因為他們會營銷商品?

我們必須瞭解,教育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真心、情感、智慧、學問與精神,不是可以隨意妄談批評的。要想重振教育,須從敬畏開始。


公立教育體現教育公平,培養基本能力,指引價值觀。私立教育可以更靈活,更個性化,進行更多探索。然而要能做出價值來,除了必須的人才,前者需要良好的政治制度,後者需要良好的社會基礎。但當下的中國,前者急需改革,後者更待成長,還都深陷自私短視的功利之途,都不是短時能見希望的。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問樂樂老師,假使一個孩子由你來教他善,另一人教他惡,除此沒有別的教育影響,結果會怎樣?樂樂老師說不知。我說你將完勝。惡只是膚淺的感官刺激,若要長久需更多刺激更強烈的惡,勢必不能持久,會感厭倦,且根本無法得到心靈的滿足。善,則相反,不論大小都是走到心裡的,都是讓人充實使人幸福的,越積越多越長久。

我們日常教孩子去惡向善,都是如此。孩子的惡,都是對外在感官刺激的依賴,且因以惡待他人,也都經受過很多惡的對待,內心也總是處於不安與虛空的狀態。我們理解他之所以好惡,同情他所受惡行,幫他應對真實生活,導他向善,同他感受向善所帶來的安心、充實和喜悅。且不可操之過急,當他心中善尚不足,而精力、虛空需要釋放、填補,自會去行他向來習慣的惡。心中善多了,惡自會慢慢減少,且看他行善的願望和努力。不止善惡,學習生活一切道路之正邪都是此理。樂樂老師極易得孩子親近,道理也在此。

我們教孩子雖不用《論語》,日常教育卻處處是《論語》,孩子也最是懂得。反是我們教家長,教他們怎麼教孩子,很多人聽不懂,不能理解,或說不會教,做不到。為什麼?孔子《論語》一在“仁”,即“心”,二重“己”,即自己要有“仁心”,勿以之怪他人環境。但人若自私好利,何來“仁心”?又如何能懂能做?孩子尚有“仁心”,故易明,且深得其中好處。大人“仁心”矇蔽,故不明,且易入歪道,即使讀遍《論語》《孟子》《傳習錄》,也都只當作成功勵志心靈雞湯了,在教育上自然是力氣亂使,以致問題層出不窮。而有此“仁心”,即便不讀書,所言所行也都處處是聖人氣質,教育便是最自然最容易的事。教孩子並不難,難在成人之心。


跟樂樂老師聊天,說也許再過五年十年,90、00的佛系青年都做了父母,那時候的社會已經沒得爭了,父母對孩子不再過多關注期待,對孩子的教育不再如此精細瘋狂,那時候,教育才能有所作為。而再過十幾二十年,人們對教育開始觸底反彈的重新認識,那時候才是教育的黃金時代。

然而這二十年來背後的社會,卻也是越來越讓人失去希望的,以至於爭無可爭,然後再在絕望中生出希望。社會越有希望,教育越有希望。出名和賺錢,卻正好相反。

教育的希望總是產生於社會失去希望之時。所以,教育又被稱為“燃燈者”。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專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更多閱讀: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