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導語:

在我國早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家管理階層有君王,諸侯,也有臣子。一般來說在體制之中,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起到輔助作用的。而作為百官之首的宰相就是極為重要的,他們不只是起到強有力的輔助作用,同時也是百官的監察之眼,在帝王和臣子之間起到一個具有連接性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看到,其實不只是有英明賢德的君主帝王,同時還有的是能夠輔佐一代明君的名相。

而也就是代後周立宋的時期中,出現了一個傳奇名相,趙普。他是北宋的開國功臣,同時也是北宋三朝宰相。他曾三次拜相,死後更是被追榮為趙韓王。

趙普其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為何說他是一個傳奇名相呢?這可能就要源自於三次拜相的經歷,和他曾提起到的,可以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了。

作為一個儒家學子,趙普是如何做這個北宋宰相的呢?現在就讓我們回顧歷史,去看看這個傳奇的北宋宰相到底怎樣的人吧!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趙普圖)

能懂帝王心的有謀之士

關於趙普其人,他的出身家族是一個沒落的躲避戰亂的宗族旁系。不過趙普卻不是一個無能的需要藉助家族之勢出名之人。

相反在洛陽的時候,趙普為人處世便十分出色得體,當地的名門大戶都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後來他確實也沒有辜負自己的一身才華,從一個節度使身邊的小小從事,得到了舉薦做了一個軍事判官。

而趙普一開始為相的轉機就是源自於他遇到了之後忠心侍奉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對趙普十分的賞識。不過當時的趙匡胤還只是周世宗的一個部下,不過後來周世宗病逝,年僅七歲的恭帝即位。周恭帝年幼,無法料理朝政,把持大局,於是後周之國出現了極為不穩定的局面。

當時駐守在宋州的趙匡胤兵強馬壯,而且之前也是深得周世宗信任,在後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就想在這個時機裡取代周朝,自立為天子,只是一直苦於沒有恰當的藉口和時機。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宋太祖趙匡胤歷史圖像)

趙普這個時候在他身邊從事,而且也很是得他的賞識,所以趙普開始和當時的幾個一同效忠趙匡胤的人,如趙匡義,李處耘等人,謀劃了之後的"陳橋兵變"。

把趙匡胤灌醉,使得趙匡胤黃袍加身,不得不變。而這也順應了趙匡胤的心意,所以兵變成功之後,趙普也因此成為了趙匡胤的心腹重臣。也成為了當時北宋的開國功臣。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陳橋兵變歷史圖畫)

設三司,官拜宰相

在周恭帝退位之後,趙匡胤正式即位為王,改後周為宋,成為了名留青史的宋太祖。而趙普也在宋太祖黃袍加身之後,一躍成為了政治中心的官員,他沒有立刻被宋太祖封為宰相,而是在宋太祖接管後周勢力之後,整頓朝政的過程中,趙普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他本身就是一個為人謹慎寡言的人,早年為官之中,他對於朝政之中的問題分析的透徹,能夠辨明大局,所以在宋太祖即位之後,提出了十二字方針策略。對於當時權力結構之中的問題,起到了很大的治理功能。

而且為了鞏固趙匡胤的統治,趙普還提出了改制的建議,即位超前意識的提出了相互制約的職權體制,使得百官的職權依附君權進行運轉。既創造性的改變了舊制,同時也幫助宋太祖鞏固了朝政,使得政治清明而公正。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遼,西夏,北宋並立形式圖)

後來不只是朝政問題,關於地方問題,趙普對於當時地方的軍事勢力,宋太祖也是聽取了他的建議,採用了文臣取代武將之職,相互監管的同時,還解決了當時地方上節度使和異姓王權勢過大,一手遮天的問題。這個策略也奠定了宋朝時代重文輕武的基礎前提。

趙普的建議使得宋太祖解決了很多的問題,本就是心腹重臣的趙普也越發得到重用,直到後來被列為了宰相之位。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北宋三司制度圖)

杯酒釋兵權的背後

在趙匡胤解決開國之後的朝政問題和地方問題之後,不到多久的時間,新的問題接踵而來。為了繼續鞏固中央集中權力,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對於主動辭去職務的將軍們重重賞賜,收回了兵權,財權,和賞罰權,由此加強了中央集中權力,安定了天下。在這其中,趙普給趙匡胤的建議是尤為重要的。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杯酒釋兵權歷史圖畫)

後來,建立北宋的過程中,趙匡胤並沒有滿足於偏安一隅,而是想要繼續統一南北地區,後來相傳也是在一個雪夜之中,趙匡胤作為一個帝王,親自拜訪了趙普的家中,兩人就是在趙普的書房之中,談論治理國家的大策,而趙普一向深明帝王之心。於是在一番談話之中,一君一臣商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想要奪取中原地區失去的燕雲十六州。

在雪夜之中兩人也不只是簡單的商談,而是趙匡胤在趙普忠心的輔佐之下,制定了相關的策略,當時的北宋朝廷也並沒有立刻攻打南方地區,而是積極發展生產,準備之後的戰爭,達到兵強馬壯能夠一擊必勝。那麼在這之前的準備工作就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由此可見,趙普一直以來對於北宋的建設都是有著尤為突出的建設的。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雪夜訪普圖)

後半生的三次拜相

在輔佐宋太祖的路上,趙普並沒有一生毫無汙點,而是在榮寵之中漸漸的開始貪圖私慾,接受賄賂,最終在他的對家盧多遜的參詔中被揭露了出來。

宋太祖十分生氣,於是就下令分各類趙普的權利,直到後來把他調離了京師,廢除了他的宰相之位。

被盧多遜詆譭的趙普在這個時候常常是鬱郁不得志的,但是他對於北宋還是極為忠心的,在發現秦王趙廷美的陰謀後,上書宋太宗趙匡義,趙匡義感念趙普對於北宋的忠心,之後盧多遜等人,也就是秦王趙廷美涪陵事敗後,趙普立下功勞,宋太宗就再次讓他成為了北宋的宰相。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宋太宗趙匡義歷史圖像)

而第三次拜相源自於,趙普的外調,為了邊疆戰事,年邁的趙普請願去往邊疆,要知道早年他就是極為擅長軍事謀略的人。

在還沒有跟隨宋太祖之前,便已經帶領伏兵斬殺了山賊,而後在趙匡胤的南征北戰之中,他也一直都是北宋軍營之中的聰慧謀士,擅長軍事策劃,能在戰場之上看透大局。所以他義無反顧的前往了,之後回京趙普第三次拜相直到終老。之後趙普死後也被封為了魏國公。

儒家學子,北宋名相趙普從陳橋兵變開始的拜相人生

( 秦王趙廷美歷史圖像)

結語:

通過對趙普故事的探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趙普雖然並不是熟讀典籍的人,也就是說他讀書並不多,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成就,他常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並不是對於論語的至高推崇,雖然他的為人處世十分謹慎嚴謹,但是卻更多的是在於他對於社稷,對於百姓,對於實際情況的體會了解。

才能在宰相之位上處事為國家,為百姓付出心血,獲得世人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