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是不是中庸之道?霸道是不是違背了中庸之道?

普慈賢


毫無疑問,王道即中庸(用中)之道,孔子以“(天地人)一貫三為王”,足以正之!因此,王道與霸道絕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

王道是具有宗主性、統攝性文化的上位概念,而霸道充其量是文明不文明層次上的下下位概念。

所以,將二者混為一談或一貶一褒,如同十字空間座標有兩個原點、源點、中點一樣荒謬。(古《精蘊》雲:“一中為忠,二中為患”。)

王道說到底,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貫之幾千年“允執厥中”、大中至正之道的“中”!


劉戰生曰中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弄清楚什麼是王道,什麼是霸道?

王道:王道者王法也:舊時指國家的法律。《三國志.魏志.曹彰傳》:“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還指王者治天下之道。《史記.儒林列傳》:“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

霸道:古代指國君憑藉威勢、利用權術、刑法的統治政策。同“王道”相對。《史記.商君列傳》:“吾語公(秦孝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二還指蠻橫不講理。如:橫行霸道。《紅樓夢》第十九回:“但只是咱們家從沒幹過這倚勢仗貴霸道的事”。再指猛烈;厲害。如:這藥性夠霸道的。

通過以上對王道、霸道的解釋,可以弄清楚王道與霸道是相對的。

王道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以法律、規則和政策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而霸道說直白一點,就是蠻橫不講道理。

這二者與中庸都沒有聯繫。所謂中庸就是儒家倫理思想。指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態度,認為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庸,泛指平庸、妥協、保守、不求上進。魯迅先生《華蓋集.通訊》:“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

王道與霸道在封建統治者身上都有可能得到體現。王道對封建統治者而言,是統治百姓的工具,是用來約束百姓的行為規則。而對他們個人就沒有什麼效力了。霸道在封建皇帝身上可以說體現的淋漓盡致,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沒有道理可講,就是霸道作風的體現。

所以說,封建統者是王道與霸道的複合體。對下級和民眾的統治既用王道,也用霸道,根本談不上中庸之道。(2020/08/19)


吉祥如意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儒家的倫理思想,是為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最高道德標準。王道是以道德教化萬民,以禮制規範人們的行為,以仁義得民心而得天下。二者同為道德範圍之內,但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霸道以武力統治於人,既違背了中庸之道,在某個方面也適合於中庸之道。

王道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以德政安撫臣民,以仁義治理天下。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認為君王的統治就是王道,王道是奉命於天,替天行道。君王貴為天子,必須以天下蒼生百姓為己任,造福於民。讓他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豐衣足食。

王道是“內聖外王”。治理天下僅憑仁慈的一面遠遠不夠,必須有著相應的管理制度來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更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讓人們遵紀守法。如果有人違法亂紀,挑釁道德的底線,必然受到法律的嚴懲。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序地發展。

中庸之道是為人處世的中正平和,恰到好處,不走極端,這是一個人的人格修養和崇高的境界。嚴如律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不驕不躁,不卑不昂,不急功近利,不急於求成。量力而行,穩步前進。

王道與中雖然同屬道德的範圍之內,但是王道並不是中庸之道,只能說中庸屬於王道的範疇之內。二者本質的區別在於:王道是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庸是個人的修養標準。

一個人的霸道表現在他的行為不正,道德敗壞,仗勢欺人,橫蠻無理。一個國家的霸道表現在武力統治,擴張勢力,侵略外國。兩種霸道與中庸之道都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

當一個人受到他人的傷害,不可能任意由人宰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種說法是有道理,但是兩人相爭還是兩敗俱傷,確實不能化干戈為玉帛,那就走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利益,才是最明智的,也合乎中庸之道。

當一個國家受到霸權主義國家的侵略,儘量通過外交方式和平解決方為上策。如果對方確實霸道而行,另一方必當反戈一擊,誓死捍衛自己國家神聖的領土。在這個時侯沒有什麼中庸之說,只存在狠狠地打擊侵略者。

中庸之道在於和,以和為貴和天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才有著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世界大同,天下為公,這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