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充滿套路的明朝,寫成《西遊記》這樣的書不奇怪,大家怎樣看?

真妄不二1


在明中後期,對思想意識形態的管控事實上是很低的。尤其在江南一塊,學社成風。大量的文化人聚集在一起,產生了明清小說風潮。四大名著就有三本成於明朝。

明朝的讀書人以批評朝政罵皇帝為榮。在西遊記裡就有皇帝輪流做的“反言”。明朝讀書人兼容儒釋道,所以西遊記光怪陸離,妖魔鬼怪橫行。

比起之後的文字獄,明朝的思想文化之開放,已經達到了一個小巔峰。


七千月


每篇名著都有時代背景,西遊記也不例外,反映了明朝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奇異風俗,作者吳承恩寫西遊記傳播正能量,充滿正義感,只要不怕艱辛,扶善除惡,善良真誠,樂觀勇敢,自信執著,大家團結在一起共同努力,不管是妖魔鬼怪,還是驚濤海浪,九九八十一個魔難一定能度過。

書中富有神奇色彩,情節離奇曲折,變化多端,人物形象生龍活虎,表現得淋漓精緻,讀後感到這本書有無窮魅力,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四季芬芳500


《西遊記》的故事又不是明代才創作出來。《西遊記》只不過是把之前的西遊故事加以整理整合而已。

不論明代是不是充滿套路,但《西遊記》不能代表明代的套路。

因為西遊故事不是明代原創的,實際上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西遊故事的雛形。

或者說是原型。因為歷史上西行的和尚也不止唐僧。早在南北朝時期,還有一位法顯和尚也曾西行求法。

我們現在讀到的《西遊記》,其流程也並不全部都是按玄奘西行來寫的,其中有相當的內容,是參照法顯西行來編撰的。所以,實際上早在玄奘西行以前,就已經有西遊故事了,僅僅是還沒有後世那麼細緻。

明代有什麼可套路的?

西遊故事比唐僧的出現還早,到明代時,故事已經一大堆了,甚至可以說“過剩”了。

從南北朝、隋、唐、宋、元,直到明,這個時候,西遊故事已經太多了。經過了近1000年,別說八十一難,八百一十難都綽綽有餘。

為什麼要整理西遊故事?因為太亂,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不僅經常不搭,甚至還有矛盾的。

所以到了明代,比如吳承恩,他著寫《西遊記》的主要工作不是自己編故事,用不著他費那個勁,他要做的事,是把諸多的西遊故事去粗取精,挑選出一些合適的橋段來。

換句話說,不論吳承恩也好或是其他明代編撰西遊記的文人也罷,他們基本不用自己編故事,照古代流傳下來的抄,這就夠了。由於故事基本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就算有套路,也與他們無關。

他們面臨的,是從以前留下來的千百個故事裡,挑選出適合的,編成八十一難,整理成《西遊記》。至於故事,什麼大鬧天宮,什麼被壓五行山,什麼三打白骨精,什麼三借芭蕉扇……這些故事都不是他們寫的,故事裡有沒有套路,與他們有關嗎?

其實這就像,比如今天的人要寫《濟公傳》的故事。濟公的故事還用你費勁去編?三十多續再加上別傳外傳,想全都讀完了也要好幾年,還用得著你寫嗎?所以你只需要從前人編好的故事裡,挑出一些合適的,把它們湊在一起就行了。

至於說你寫的這部《濟公傳》,裡邊有什麼巧妙的設定,或是有什麼深層次的涵義,那也與你無關。你不過是故事的整理者而非作者,無論功過,自有原創者承當,你得往後排。

所以,不論明代是不是充滿套路,在《西遊記》上也體現不出來。因為西遊故事根本就不是明代故事,它可以再往前追溯近1000年,這1000年裡發生了什麼,與明代何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