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農奴制改革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響?

導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農民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還是統治者能否牢牢坐穩統治地位的關鍵所在。倘若農民的生活苦不堪言,那麼這個統治者必然也是不合格的。在吸收了先進的西方思想後,沙俄其專制的統治開始搖搖欲墜,那麼因此而實行了農奴制改革的亞歷山大二世,究竟對沙俄又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一、西方思想傳入,統治階級危機

在十九世紀中葉的俄國,農民的生活可謂苦不堪言,因為此時的沙俄,仍然保留著野蠻又落後的農奴制,在這種制度的壓迫下,農民的人格與自尊心被嚴重地摧殘,從而引起農民的不斷騷亂,嚴重影響了國內環境的安定。而且在這種莊園經濟的運作模式下,農民也就是勞動力是無法自由流動的。但當時西方的工業革命早已開始,在這先進的西方思想的影響下,俄國國內的資產階級也應運而生,急需進一步的發展。

勞動力的緊缺,卻牢牢制約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於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就是這落後的農奴制,阻礙了俄國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國家的工業基礎遠遠落後於主要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國內的市場也在不斷地被西方壓榨。因此呼籲廢除農奴制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就出現了十二月的黨人起義,以及知識分子的反抗,大大促進了人民先進意識的覺醒,同時也是嚴重的威脅了沙俄專制統治。

沙俄農奴制改革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響?

於此同時,沙俄不但要面臨國內的動亂,還要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們的步步緊逼。因為土耳其處於亞、歐、非三大陸的交界處,所以地理位置極其的關鍵。而當時的俄國,為了要擴張版圖,同時轉移國內矛盾,瘋狂的想要吞併奧斯曼帝國的土地,拿到海峽的控制權。

然而,沙俄忽視了自己國力的衰弱,又或者說,忽視了自己制度上的落後性,在與西方列強的衝突中,也就是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慘敗。這場戰爭的慘敗,導致俄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急劇下降,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各種起義運動此起彼伏。更加猛烈地衝擊了沙俄的統治地位。

沙俄農奴制改革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響?

所以,亞歷山大二世在這先進的西方思想影響下,痛定思定,終於也意識到了這落後的農奴制是制約國家發展的重要原因。於是,為了化解國內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推動國家發展,更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亞歷山大二世,開始了他失敗的農奴制改革

二、資產階級覺醒,自上而下改革

1861年俄歷二月十九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關於廢除農奴制的一系列法令和宣告。俄國農奴制改革,正式開始。

沙俄農奴制改革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響?

此次改革的重點其實是化解國內崛起的資產階級對自身統治的威脅。那麼既然如此,首先就要滿足資產階級對於勞動力的需求。所以法令的第一條,便是:農民獲得人身自由權。

這一條是非常關鍵的法令。通過這條法令,農民可以自由的流通,開始擁有了人權。獲得了人權與自由的他們,首先在情緒上會得到安撫,因而就會減少國內各種各樣的農民暴動,維護了國內環境的穩定。而既然獲得了自由,他們也不再會侷限於農場。就像當時西方的工業革命一樣,越來越多的人民選擇進城務工,從而來謀取更好的生活條件。

俄國也不例外,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進入城市,進入工廠,勞動力的問題開始得到緩解。同時又因為這些務工的農民,國內市場也進一步的擴大,消費與生產成幾何倍數的上升。當然收益最大的是那些資產階級,有了這些勞動力後,他們可以擴張自己的產業,同時還能防止西方資本進一步的入侵國內市場。僅僅第一條,就滿足了大部分資產階級與農民的迫切需求。在當時看來,能做出這個抉擇的亞歷山大二世也是極其有勇氣的。

沙俄農奴制改革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響?

那麼再看第二條: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份地,但在贖金付清之前需要承擔一些義務。

此條法令,也是後來認為爭議最大的改革措施。該法令,簡單來看,其實是給了一個農民獲得土地的機會,但是,這條法令,其實從本質上,還是在壓榨及壓迫農民。因為在贖金付清之前,農民還需要承擔義務,這就非常的耐人尋味了。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資本主義處於萌芽時期,正是極大需要勞動力以及基礎工業設施的時刻。那麼農民需要承擔的是什麼義務這就非常明顯了。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農民都可以獲得份地的,只有那些,在廢除農奴制改革之前,就已經利用過土地的農奴工人,才能領到份地,否則不能領到份地。並且贖買還需要相當巨大的贖金,而還不起贖金的農民,只能被迫高強度參加徭役。

這個解放農民的條件不僅沒有得到解放,卻進一步的套牢了農民,這引起了農民與民主主義者極大的憤怒,僅僅是1861年上半年,就發生了農民暴動647次。這與沙皇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但卻是給予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得勞動力更加的廉價與充足。

第三條:加強了村社制度對農民的管理

該法令其實與第二條本質上其實是相通的,都是在看似解放農民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壓榨農民。因為加強村社制度,其實是為了方便國家機構對農民的監管,所以該制度實則是防止農民的接連起義。但就是因為這種高強度監管,使得底層人民對於專制主義制度更加厭惡,雖然在短期內確實是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然而長遠來看,仍然是一個隱患。

這三條法令,是沙俄統治階級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如今看來是相當失敗的,但在當時,確實是具有一定地進步性。首先,他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俄國跟上了西方工業革命的步伐,同時,也進一步發展了農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了生產方式從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性質的過渡,從這些來看,是值得肯定的。

三、改革不徹底性,逐漸走向沒落

沙俄農奴制改革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響?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型,這次改革也不例外。在這一系列改革條例背後,其實還存在著致命的侷限性。從前文可以得知,這次改革,其實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這緊急的國內狀況下,被迫做出的抉擇。是一種妥協的產物,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沙皇的專制主義制度,只是迫於形勢,對資本所做出的一種讓步。這次改革的不徹底性,欺騙性,以及掠奪性,使得農民並沒有脫離原先的貧苦悲慘生活,反而在新制度的壓迫下,生活更加的苦不堪言,無法維持生計,只能繼續才地主的剝削下苟延殘喘。

沙俄農奴制改革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響?

這場改革對於沙俄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因為其不徹底性,導致資本主義的發展走向了畸形的道路,對外國的資本依賴性更加的嚴重。而專制主義下的資本主義,是很難得到良好健康的發展的。而且進一步的剝削農民導致頻繁的暴亂,為以後沙俄專制的顛覆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結語

1861年的沙俄農奴制改革,實質是一場沙皇政府與地主階級互相勾結,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的行為。雖然從客觀上講,這次改革使得沙俄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使得俄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但是其不徹底性,讓這次改革仍然保留著大量的封建殘餘,最終導致了1917年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爆發。

所以,身為統治者,要懂得體察民生,以人為本,時時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國內動盪不安,也要明察秋毫之末。統治者們關注的應該是這個國家根本上的問題,而不能被一時之利矇蔽雙眼,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不但沒能解決實質問題,反而雪上加霜。

參考文獻:

《俄國曆史概要》

《俄國史新論》

《俄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