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佔河西,卻放棄西進攻秦,可能是魏國從一開始就犯下的戰略失誤

​​“三家分智”以後,魏國迎來了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這個霸業奠基人。他重用李悝、翟璜等人,開展了戰國時期最早的變法運動,魏國迅速強大起來,接過了春秋時代以來晉國霸業的旗幟。

既然強大了,就得向外證明一下。魏文侯最初就把目光放到了秦國的河西地區。

這個戰略決策一點都不難理解,甚至於都不能說高明,看圖:

攻佔河西,卻放棄西進攻秦,可能是魏國從一開始就犯下的戰略失誤

※公元前419年戰國大勢圖

當時魏國領土主要由東西兩塊組成(其實還有其它飛地),但都城安邑位於西側,政治中心在此、領土面積也更大,發展策略自然要圍繞此展開。

可以看到,魏國北有趙國、中間有韓國,當時三國還是盟友,魏文侯又堅決主張三家團結。所以向北攻趙、向心夾擊韓國,都不在選項之列。(這中間有個有趣的故事,那就是韓國想讓魏國幫它打趙國,趙國也想讓魏國幫它打韓國,魏文侯都嚴辭拒絕了。兩國一開始都很生氣,但信息透明後,兩國不禁恍然大悟,還是魏國識大體啊,於是很自覺地前來拜魏文侯當大哥。)

那就只有向西攻秦、向南攻楚、向東攻齊三個選項了。

其中楚國是晉國的歷史宿敵,雖然衰落但仍然是龐然大物;齊國距離西部主領地太遠,軍事準備難度相對過大;捏柿子專挑軟的、再加上各種現實條件,向西攻秦就成了首選甚至唯一選擇。

這就要說到河西地區了,它大致範圍包括今天山西、陝西兩省黃河南段以西的地方,當時的黃河、洛水、渭水三水交界處,如圖:

攻佔河西,卻放棄西進攻秦,可能是魏國從一開始就犯下的戰略失誤

※河西地區戰略地位示意圖

早在春秋時期,尤其是崤之戰以後,秦晉就一直圍繞河西地區打得不亦樂乎。戰國初期,河西地區掌握在秦國之手,成為魏國西進“首當其衝”之處。

公元前419年,魏國開始發起攻擊,就此掀起了秦魏之間持續90年、可總體分為五大階段的河西之戰。總體來說,前兩次魏國佔據上風,後三次則逐漸失守,等到公元前330年,河西地區完全落入秦國的口袋。

本文說的是第一階段,大致從前419年—前408年。魏國採取的策略是建築據點、穩步推進、擴大戰果。

攻佔河西,卻放棄西進攻秦,可能是魏國從一開始就犯下的戰略失誤

※前419-前408年“一戰河西”示意圖

前419年起,魏軍開始在少梁築城,秦軍前來阻撓,雙方開戰,秦軍失敗。前413年起,雙方爭奪進入白熱化,魏軍連續攻佔繁龐、鄭地等,逐漸佔據優勢。

尤其是公元前409年,卓越軍事家“吳子”吳起登上了河西戰場的舞臺,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高明指揮下,魏軍兩年間向西南接連攻佔合陽、元裡、大荔、陰晉等地,將秦軍防線全面壓制到了洛水一線。

也就是說,經過長達12年的“一戰河西”,魏軍將秦軍東向防線從黃河壓制到了洛水一線,整個河西地區基本落入魏國版圖,魏國取得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在當時看來較為正常、但放眼後世卻不得不令人為魏國惋惜,那就是,魏國居然不再繼續向西進攻秦國,反而整體對秦戰略“轉攻為守”,將戰略重心轉向他處。

由此,魏國設置“西河郡”,讓吳起擔任郡守,只對秦國保持防禦態勢。

不得不說,這可能是魏國進入戰國時代以來所犯下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我們來看看魏國版圖最盛時候的形勢,或許就能看出端倪:

攻佔河西,卻放棄西進攻秦,可能是魏國從一開始就犯下的戰略失誤

※魏國鼎盛時期形勢圖

因為“三家分晉”的歷史遺留原因,魏國的版圖看起來都有些搞笑,就不像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它的主體是反U字形,被韓國從中隔開,這就已經很不利了,更不要說,北方還有一塊大的飛地(即中山國)。

在戰國初期,各國實力都普遍不如魏國,趙韓又是盟友,這個時候魏國的地緣劣勢還看不出來。

然而當週邊各國都逐漸強大,中原大戰開始以後,魏國的地緣劣勢就顯露無疑了,畢竟它位於中原腹心、天下四戰之地,無論和誰開戰,魏國都將處於內線作戰的嚴重不利境地。

更不要說,它國土中所夾著的趙韓兩國,隨著形勢變遷和利益糾紛,勢必要和魏國分道揚鑣。屆時,魏國不僅外部“四處漏風”,還面臨著被“中心開花”的嚴重風險。

這恐怕才是魏國勢必衰落的真正原因,就像春秋時期的鄭國一樣,就算有過“春秋小霸”以及鄭莊公那樣的雄主都沒用,“形勢比人強”,作為冷兵器時代決定性因素之一,地緣因素必定發揮作用。

如果這的確算得上規律的話,那麼再回頭看魏國在第一次河西之戰後的戰略選擇,就會發現有多麼的可惜了。

因為魏國不打秦國,做了什麼了?越過趙國的領土去打中山國,也就是上圖魏國的那塊北方飛地所在地。

雖然打下來了,但一來勞師遠征、耗費大量國力,二來這塊飛地畢竟遠離魏國本土,管理、調用等各種成本無疑極高,是不是“得不償失”,恐怕魏國自己最清楚。不然,不會僅僅四十年後,它就基本默認中山國復國了。

攻滅中山後,魏國聯合趙韓攻打齊國和楚國,掙到了被周天子真正封侯的名份。再然後就是中原大戰、趙韓魏三家鬧翻……

也就是說,從戰國初期的魏文侯開始,魏國內部關於本國的戰略發展方向就沒有得到過真正的認知和明確,更不要說執行,一直像無頭蒼蠅一樣四面出擊;而等到真正回過味來的時候(魏惠王后期),明顯已經晚了。

那麼,站在“一戰河西”的歷史關鍵節點,我們就不難產生一個猜測:如果這時候魏國不是“轉攻為守”,而是繼續西進攻打秦國,乃至完全滅掉秦國,且不說是否能夠一定做到,會不會是魏國一個更優的戰略出路呢?

以當時魏國的綜合優勢,無論是國家實力、軍隊戰力、外交環境(尤其是同趙韓的聯盟),越過洛水、進佔八百里秦川,或與秦國迅速戰略決戰,或逐步推進蠶食,這都不是不可以想象或者說難以做到的操作。而一旦能夠佔據關中地區,魏國的地緣劣勢就將徹底解除。

攻佔河西,卻放棄西進攻秦,可能是魏國從一開始就犯下的戰略失誤

※前401年戰國大勢圖,看看秦國那可憐的疆域大小

可惜,歷史註定沒有如果,這一切說白了也只是後人的“後見之明”,只是探討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罷了。

但是,倒是可以分析一下魏文侯對秦做出“轉攻為守”決策的原因。

攻佔河西,卻放棄西進攻秦,可能是魏國從一開始就犯下的戰略失誤

※魏文侯

原因當然會有很多,但在我看來,最根本的應該是歷史傳統的影響,尤其是“春秋稱霸”理念的薰陶。

在魏文侯看來,作為晉國的繼承者、趙韓魏的盟主國,魏國能夠重現春秋霸主的榮光就可以了,這使得他的戰略目標一直定位在“稱霸”上,而各種做法也自然就不過是春秋霸主們的因循。這才是他寧願越境攻打中山國,又率領韓魏攻打齊楚的心理動機。

然而魏文侯不會想到或者說沒有看清的是,時代已經開始發生了劇變,歷史的車輪已經從“春秋爭霸”開始邁向“戰國一統”,他依然沉浸在過去的歷史榮光中,被時代拋棄或許也就在情理之中吧。

毋庸諱言,這又是後人的“後見之明”。

(全文完)

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微存在】吧,主寫軍事戰爭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