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綏芬河往事

如今的綏芬河,是與俄羅斯接壤的邊境城市,是承接振興東北和俄羅斯開發遠東兩大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被譽為連接東北亞和走向亞太地區的“黃金通道”。一百多年前,它還只是一個內陸小鎮。

不起眼的《北京條約》

1859年,英國、法國、美國率領艦隊來華換約,與清軍發生衝突,英、法決定再次發動侵華戰爭。1860年8月,英法聯軍17000餘人到達天津海面,攻克大沽,佔領天津,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隨後,英法聯軍攻下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往熱河,恭親王奕訢留下,10月24日與英國籤《北京條約》,10月25日與法國籤《北京條約》,11月14日與俄國籤《北京條約》。

百年綏芬河往事

清政府沒有得罪俄國,俄國也沒有參戰,為何俄國也得了好處?原因是沙俄以協調英法侵華戰爭有功,逼迫清政府簽約。從條約內容看,沙俄是得利最大的。

中俄《北京條約》的一項內容是: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海參崴、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一直到現在都沒要回來。從此,根據中俄東部新邊界條約,綏芬河小鎮成了邊城。

因鐵路而興

沙俄一直經營遠東地區,1891年決定修建西伯利亞鐵路,同時想修築一條伸入中國境內的支線,不僅要“到海參崴,還要從貝加爾向南深入中國1800俄裡,直達甘肅、蘭州”。沙俄私自派人深入東北勘探,清政府提出交涉。

百年綏芬河往事

清政府甲午戰敗,財政拮据,沙俄向清廷提供貸款,根據借款合同,俄國可以在中國修鐵路、開礦山、設工廠,代收稅款等特權。

1896年4月,李鴻章作為清廷賀使抵達彼得堡,祝賀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簽訂《中俄密約》。沙俄正式提出要清政府把滿洲鐵路幹線及支線的租借權給俄國,不讓別國染指。

百年綏芬河往事

這條鐵路就是中東鐵路,又稱“東清鐵路”“東省鐵路”“中東路”“中國東方鐵路”等。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向西至滿洲里,向東延伸至綏芬河,向南至大連、旅順,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2400公里。日本與俄國因鐵路爭戰多年。解放後該鐵路移交中國,分為濱洲線、濱綏線、哈大線三條鐵路線。2018年1月27日,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

移民城市

綏芬河是滿人龍興之地的核心地區,因境內流經的綏芬河得名。綏芬是滿語錐子的意思,因為河裡生長著一種尖銳如錐的釘螺。

百年綏芬河往事

沙俄侵入東北,滿清二百多年的柳條邊名存實亡,乾脆從此解禁,大量關內漢人湧入東北,“闖關東”的時代開始了。中東鐵路通車後,來自俄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朝鮮等國的使節紛至沓來,商賈雲集。各種思想、民俗、文化相互交織,使綏芬河成為異國風情濃郁、文化多元融合的包容之城。

百年綏芬河往事

如今的綏芬河人口不多,面積也不算大,是個貿易繁忙的邊境城市。在這裡,多種風格的建築、文字並存。大白樓建於1913年,是俄國修建中東鐵路時的職工宿舍;東正教堂是俄軍隨軍教堂;俄駐綏領事館以前是沙俄、蘇聯領事館;人頭樓是俄國人建設的茶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