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帶娃溜達時,經常能看到各種牌局,老人圍坐玩的不亦樂乎,很多時候,孩子也在其中。

昨天就看到個約莫18、9個月的小女孩,被爺爺推著小車出來,爺爺發現有牌局,目不轉睛的看了起來。不一會兒,孩子坐不住了,扭頭歪身張開雙臂“啊啊啊”的叫,眼神挺可憐想爺爺抱,可是爺爺沒有理……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孩子哭得大聲了,爺爺終於抱起了她,圍觀了會兒,爺爺加入了牌局,放手讓孩子下地跑,她跑累了,就被抱坐在爺爺懷裡,看著大人玩牌……

我想起去年夏天,有個媽媽加了我的qq,和我傾訴了她的煩惱:因為經濟壓力,她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照顧,可是她家老人好賭,回老家時她看到兒子的狀態痛心不已,上班也魂不守舍,常常走神,問我該怎麼辦。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老人愛打牌,還帶上娃,真的很常見嗎?我問了問朋友圈裡的姐妹,得到了許多回復: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1

我們在擔憂什麼?

其實,不管是打牌時抱著孩子玩、還是鋪個墊子任孩子爬、撒了歡兒的讓孩子跑,這只是表象,讓大家感到深層次憂慮的,是這背後、關於隔代育兒的“無效陪伴”:

我們害怕老人打牌、看電視、坐在馬路看車水馬龍時,與孩子零溝通或是單向交流;害怕老人只認為餵養哄睡就是帶孩子,無法及時捕捉孩子的敏感需求;害怕這一件件類似的不起眼小事累積起來,讓孩子逐步喪失了與大人的親密情感聯結,明明有至親看護,卻依然缺乏安全感。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媽,求您不要這樣帶孩子!

爸,您能不帶孩子打牌嗎?

不不不……我並不想要這樣單純的抒發、或是粗暴的批判誰。

小到怎麼餵養、大到如何教育,隔代育兒矛盾,其實家家都有,也並沒有萬全的解決方案,晚輩或許會很委屈:必須上班、必須賺錢養家,已經很努力的在下班後陪伴孩子,可是白天呢,看不見的時間,親子的質量能保證嗎?和長輩也磨叨了很多次啊,沒有用。

2

打牌背後,一聲嘆息

不妨收起戾氣,轉換一下視角看打牌這件小事。說幾個鄰居的故事吧,熱心打牌的背後,也許我們都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Z阿姨,平時一個人帶著外孫女,老媽在西北老家,身體不好,老伴只能留守代她照顧,夫妻常年分居。Z阿姨白天和孫女大眼瞪小眼,就樓下這些看孩子的老人,還能說說話,本來她也不愛打牌,不過打牌時間過的快些,還能和大家嘮兩句,心裡舒坦。

W叔,說一口方言大家都不太聽得懂,他每天忙裡忙外,有倆外孫,白天照顧完小的,晚上還得陪睡大的,買菜、做飯、陪孩子、哄孩子……一天天的連軸轉,大概只有在牌桌上,因為有共同認可的規則,他才能有個自己的社交方式……

R大爺,抱孩子腰也直直的,打牌是愛張羅、贏了特開心那種。原來人家退休前大小是個幹部,來到兒子的城市,變成保姆了,心理落差挺大,他還真不願意玩這個,可是,打牌有存在感啊,說高大上的,也得有人聽啊……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3

天倫之樂,變天倫之累?

背井離鄉,許多老人真的不容易,圖和子女團圓,幫兒孫一把,結果一不小心,免費保姆一當就是兩三年。有多少老人本來想享受“天倫之樂”,卻成了“天倫之累”?又有多少老人,成了“老漂”一族,思念著自己的老朋友、老鄰居……

老人們委屈:我幫忙照顧還有錯了?這點兒娛樂都不行?年輕一輩也氣惱:你們知道給孩子建立個規矩榜樣有多難?陪伴的質量有多重要?似乎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大家都需要個情緒出口,需要相互理解,需要彼此說句,“辛苦了”。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4

少指責,我們自己多付出吧

其實許多老人已經很好,也在努力適應兒女的要求和節奏,如果真的忍不了老人某些帶孩子的行為習慣,可以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選擇當全職媽媽,等孩子上幼兒園了,再重回職場。

當然,這意味著全職期我們不能只甘心做老媽子,有空還是要精進自己,別與社會脫節。

如果全職不現實,和老人直接溝通的成果也不大,咱就做好自己,保證下班後孩子看到的,不是一直抱著手機不放的爸爸媽媽,而是全心投入陪他們玩、每個眼神都專注的愛;

晚上和週末,就解放老人,讓他們去社交、去打牌、去放鬆、去過自己的生活……孩子終究是我們生的,我們感恩老人的幫忙,但這絕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呀。

老人帶娃,你或許看不慣這件事,可是……

假如可能,我還希望,這是我們這一代獨有的矛盾。

我希望有成熟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老有所依,有更多元更有尊嚴的晚年生活方式和選擇;

我希望有靠譜的低幼看護體系,在父母不得不缺席的時間,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

我希望到我們成了姥姥、奶奶的年紀,能接受那些全新的與我們這代不同的教育理念,能有自己的愛好志趣,

能給晚輩適當的支持,又不牢牢捆綁、彼此自由。

我希望當我們說到家時,更多的是愛,不是其他。

但願,這不只是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