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假設北大不能掐尖了—探討高考改革方案

梁建章:假設北大不能掐尖了—探討高考改革方案

2020年的全國高考,因其身處疫情背景而備受關注。但實際上,高考制度本身永遠都有更加值得思考與探討的空間。

高考當然是一種公平競爭的方式,但問題在於,整個中國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越來越沉重。即便是整體錄取率的提升,也無法改變考取名牌大學尤其是北大清華的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所以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的中學生是最累的,家長是最辛苦的,補課費用也是最高的。為了能上北大清華,學生會拼命刷題以求在高考時追求接近滿分的成績,卻忽略了考試以外的那些知識和能力。

所以,雖然整個中國社會在中學教育方面投入的時間和金錢遠超三十年前,但大多數中學生學到的東西卻並不比三十年前的前輩多。的確,我們的中學生要比美國的同齡人更擅長考試。但在進入大學以後,美國學生開始憑藉其興趣繼續努力學習,很多中國大學生在經歷了高考的磨難以後,卻普遍性地“躺在大學招牌上開始偷懶”,因為未來在求職招聘過程中,社會各方往往只看大學招牌(或者說是高考成績)而忽略大學期間的成長。所以有經濟學家分析發現,中國大學生在剛入學時曾經擁有的優勢,往往在幾年後大學畢業時就被消失殆盡,很多能力反而不如國外大學生。

對於以上種種弊端,其實社會各界都有所察覺。對於高考的討論和改革,長期以來都是熱門話題,但由於種種原因,高考改革並沒有出現實質性的進展,反而多了很多治標不治本的改革措施。比如有人試圖說服家長,希望他們接受大學招牌沒有那麼重要的觀點。但是這種說教完全是蒼白無力的,因為名牌大學目前就是社會各方認的金字招牌;有人試圖以強制化的方式要求課堂減負,但從現實操作層面,課堂裡的“減負”只會導致課外的“增負”,把孩子們從課堂內趕到了各種輔導班,結果反而加重了家長的經濟和時間負擔,加劇了教育的不平等;最近還有人想在中學推計算機課,但如果不會影響到高考成績,學生和家長根本沒有動力去學任何高考以外的東西。

所以我認為,任何局部性的小改都可能是幫倒忙,而是必須從根本上改革現行的統招統考制度。在現行高考制度非改不可的前提下,各種方案都應該得到充分的討論,哪怕是一些聽起來很荒唐的辦法,也可能有利於啟發公眾的思考。我下面簡單分析幾個更可能的方向,並提出一系列很“開腦洞”的方案:


自主招生

高考的很多問題都基於與之配套的統招制度,大學招生缺乏足夠的自主權,錄取都取決於高考分數而不是綜合評價。面對單一且重要的評價方式,自然導致學生把太多時間浪費在題海中,忽視了全面的和個性化的發展。一個自然的改革方向,就是向大多數國家看齊,更大限度地實行自主招生,提升評價體系的多元化程度。對於這個改革方向,社會各界一方面認為的確有助於提升全面素質,另一方面又普遍擔憂自主招生會帶來腐敗、“拼爹”等現象,會導致窮人的孩子更加沒有機會。而我要指出的是,其實農村戶籍進入名牌大學的佔比近年來不斷走低。實行自主招生,反而可能有利於各大學校出臺對農村孩子的傾斜政策。現在的研究生考試方式就是全國統考,各大院校自主招生,似乎也運行順暢,且沒有出現重大的貪腐現象。即便存在個別腐敗的風險,但逐步推行自主招生,必定是一個利大於弊的正確方向。


縮短學制

另一個可能的改革方向,就是縮短學制,既然高考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中學生已經滿負荷地學習,那麼把中學教育縮短1-2年。這樣至少在不改變現有的統考統招的制度下,可以減少題海戰術的惡性競爭,降低高考制度的浪費,整個教育系統就有資源普及高中教育。基礎教育提速後,將來還可以考慮普及大學教育。現代社會對於一個合格員工、公民和家長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教育可能是必備的。減輕壓力和縮短學制,有利於普及高中和大學教育。

縮短學制後,家長的負擔適當減輕,就會更有意願生二胎。如果還可以縮短學制,中學階段縮短1-2年,這樣16-17歲就能上大學,畢業後也能更早地工作或者接受更高學歷的學習,這樣高學歷精英就多了寶貴的一兩年職業生涯,高學歷女性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談戀愛,有利於她們步入婚姻殿堂,客觀上也有利於提升現在超低的生育率


高分封頂

要強制執行縮短學制當然也有難度,因為有些學生和家長為了無限接近滿分,或者說為了那微弱的機會考進北大清華,甚至會自願推後考試時間。所以為了弱化千萬考生要進清華北大的惡性競爭,我們不妨再開一下腦洞。對於那些最頂尖的大學,如果在達到某個分數段之後,就不再僅僅以考試成績高低來確定錄取名額,又會如何?

比如在滿分750分的情況下,如果有5%(或者10%)的考生考到了600(或550分)分,此時就把600分作為一個“封頂成績”,無論是700分還是605分,在招生系統中都顯示為600分。此時像北大清華這樣的頂尖名校,就需要從很多600分當中來挑選。如果完全不允許用自主招生的方式考核其他能力,不妨就用隨機的抽籤方式。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覺得上述想法實在太過荒謬。實際上,直接說“高分封頂”肯定難以讓人接受,但換個思路就可以發現其完全具有可行性。比如,為了確保學生不在太多的難題偏題上耗費寶貴精力,可以降低高考試卷的難度,讓5%或者10%的人能夠拿到滿分,達到的效果和“高分封頂”是一樣的。實際上,在被譽為“美國高考”的SAT考試中,就採取了類似的低難度策略,導致有相當數量的華人學生可以考出滿分成績。讓更多優秀學生能考出接近滿分的成績,其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分數對於他們最終能否被錄取的影響力,讓分數以外的因素有望發揮更大的作用。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不就發現不了尖子中的尖子了嗎?我覺得,沒有必要在18歲時就用幾張高考試卷去發現尖子中的尖子,因為以後還有很多冒尖的機會——對於天才們來說,還可以在大學階段還有研究生階段脫穎而出,以後還有大學生能力考試或者研究生考試,還有碩、博士的研究和論文。真的天才不用18歲來拿700分來證明,也許他們15歲時就能考到600分,這樣封頂的制度,反而可以鼓勵更多的少年天才冒出來。而在18歲時,我們只要知道這個人優秀到能拿600分就足夠了。

又有人會問,那麼名牌大學找不到最好的本科生,是不是不利於天才的培養呢?其實大學本科教育已經完全通識化,現在大學教育其實跟一百年前的高中教育差不多,是做進一步職業培訓和科學研究的基礎。所以大學本科教育基本可以標準化甚至網絡化,名牌大學的本科教育水平和一般大學的教育水平相差無幾。美國名牌大學的本科課程很多都是由最年輕的助理教授甚至由在讀博士生上的,而真正大牌教授教本科生的意願和能力往往都不高。

還有些人問,那麼能考700分的高材生最終上不了北大清華,豈不是很冤枉嗎?但從整體來看,這樣的制度會導致北大清華不再擁有爭奪狀元的特權,其生源優勢會被大大削弱,其實正好是全面考察各所高校辦學質量高低的一次機會,而不再像以往那樣由生源來決定一切。如果那個700分的高材生真是天才,即便在其它高校也同樣有取得成功的機會,而不只是依靠北大清華的招牌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

所以這個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學生們“躺”在名牌大學金字招牌上的特性。對於未來的用人單位來說,如果看到你擁有北大清華的學士學位,也只是知道你當初具有600分以上的高考水平,而不像現在這樣默認你就是“人中龍鳳”。如果你要打動用人單位,就必須拿出比學位本身更加過硬的實力證明。所以在新的制度之下,正如當初高考不只看分數本身一樣,招聘也不再只看學校背景本身一樣。因為沒有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可以“躺”,也就迫使所有學生必須在大學更努力學習,通過大學成績或者研究生考試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能力。公司招聘和公務員招聘也會更注重大學成績和研究生的學歷,這比光看本科招牌要更加科學理性,因為既然各大公司招的是大學生,那當然應該看大學畢業時或者研究生畢業時的考試成績,而不是依賴大學招牌,因為大學招牌只反應中學畢業時的高考成績而已,參考價值其實並不大。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改革,高考的競爭壓力會迅速降低,尤其是那些本來就優秀的學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發展綜合能力,或者提早進入大學學習。隨之而來的,就是學校和社會的整體壓力也會隨著減輕,省下的社會成本不可估量,家長和學生的幸福指數會飆升。負擔減輕後,家庭的生育意願也會提升。壓力減輕以後,縮短學制也更容易推行了,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的生育意願。

總之,我認為中國在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方面存在著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並且是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問題的根本,在於現行的統招統考制度。為了在名義上實現百分之百的公平性,整個社會犧牲了很多的效率。如果為了所謂的“絕對的公平”,一定要保留統考統招的制度,不妨可以考慮一下本文提出的縮短學制和把高考成績封頂的辦法。取消名牌大學的掐尖特權,也許是一個值得大家探討的高考改革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