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人要經歷痛苦,方能燦爛人生

只有經歷了痛苦,方能真正醒過來。——卡爾·榮格

最近,一個許久沒有聯繫的朋友,突然要求加我的微信,因為更換了頭像一時間沒能認出來,後來在得到確認後,通過了驗證。

我得了憂鬱症”。。。

我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他直接一句。

他,曾經去找過心理醫生,但是僅僅去了幾次,就說受不了。

這個醫生太菜了,去了什麼症狀都說不出來,就是在聽我說,然後叫“傾聽”!

說的那些話我都懂,都給我說急眼了,這都能收費一小時四百。。。

他覺得那個心理醫生能力不行,後來再也沒有找他。

雙11我又剁手了,花了一萬多,買了兩件大衣,還有鞋子和一些用的亂七八糟的東西!

我知道我鞋子穿不到,買了也是放著,衣服已經有很多了,但還是會買,一時會很開心,但開心不了多久!

我最近重度失眠,睡不著覺,脫髮嚴重到自己都不敢洗頭髮。”

睡不著覺的時候吃過安眠藥,也吃過朋友那裡拿來的治“抑鬱症”的藥,能睡上倆仨小時的樣子。”

“甚至想過要自殺,想要自殺的時候,我就把家裡所有的利器都藏起來,怕自己一時衝動,更擔心家裡人接受不了。。。”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我到底是怎麼了

“這種自殺的念頭已經有過兩三次了,我想過方法治療,但是都不能說服我,因為很多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以前的我趟下就能睡著,連賊來了偷了我的東西都不知道。

現在想要睡著都是奢侈的。每天在家裡不能沒有聲音,看電影聽小說總之不能安靜的待著。

我嘗試著找心特別大的朋友一起待著,吃吃喝喝完了能好點兒!

心煩的時候就去外面走走,要去特別繁華的街道,看著那些燈火通明繁榮的街道,看著那些經營不善而關門大吉的商戶,想著自己現在還堅持著,挺好。

我身邊的朋友做餐飲的虧了,做服裝生意的也虧了,投資股票的套住了,只要動的都賠了

。”

只有我沒敢動,依然還堅持著自己理髮店的生意,還算不錯沒有賠還賺著,雖然辛苦點兒。

就是莫名的壓力,莫名的焦慮,找不到原因。。。

最關鍵的是我知道自己的問題,卻跨不出那道坎兒。。。”

我:“是對未來的不確定和未知焦慮、恐懼?”

“嗯,沒錯。其實我身邊的人都還好,沒有哪個人窮到吃不起飯,住不起房,也算是有車有房的生活,就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慾望所以焦慮,覺得壓力大,想要的又太多。”

一時的我無言以對,不知該說些什麼,也許這就是這代人共同有的問題:“能力配不上慾望,想要的太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我問:“你的經濟壓力大嗎,母親和家裡是否還有需要你去負擔的經濟問題?”

他:“母親的勞保夠她用的,姥姥的退休金醫保也足夠她自己生活。沒有什麼額外需要我去負擔的。”

“只是我不敢回家,一回家就被催婚。被媽媽嘮叨。。。”

說到這他沉默了良久,然後說:“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怎麼了,家裡沒有太多的負擔,就是找不到原因的壓力很大。。。”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時而積極向上,時而抑鬱消極

“談到婚姻我還沒有準備好,30多歲了也沒有過多的感情經歷,不想傷害誰也不想被傷害!

也許是我的工作環境總是一個人,白天工作,晚上還會住在工作的地方。(節省房租開銷)”

白天工作一天,說了很多話,晚上只想一個人靜靜的待著,也不想找誰說話,想休息!有點自閉。

“我經歷了父親的病痛、爺爺的病痛、母親的病痛、相繼父親和爺爺的離去,這種沉痛的打擊讓很難一下子忘記,但相對而言輕鬆了許多!

我問他:“你最不能接受的“父親”離世的原因是什麼?”

他的手開始不自覺的在自己的腿上摩擦,看似是在找褲子上的灰,伴著不自覺的動作:“父親治病花了很多錢,他是在我的‘懷裡’離開的。。。他帶走了所有的錢,沒有給我留一分!”

“我在想他能留給我一些,是不是會好點兒,我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壓力,責任就不會這麼重。”

我又問:“爺爺離開時你最不能接受的原因是什麼?”

他順手拿起我的捲毛器,開始粘著自己的褲子,看似是有很多灰塵。。。“爺爺離開時我沒有太過傷心,因為他在病床上趟了很多年,我覺得活著對他就是一種遭罪,離開或許對他是一種解脫!”

言談間他:“你這捲毛器比我的好,紙挺厚質量比我的要好許多。”

半調侃著說著些有的沒的,我都只是聽著,不想給也不能給他一些建議和道理,我知道他都懂,唯一,不能面對的是“自己”,而逃避的是責任。

他說什麼道理都懂,其實也不過是“自我保護”沒有真正的打開自己,也不敢於這樣做,這在心理學叫“防禦機制”,佛家叫“機緣未到”。而好在他已經嘗試的在做,所以我只能笑笑和開些不傷大雅的玩笑,來調侃氛圍。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知識改變命運,它是認真的

最近在讀一本書《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美)約瑟夫 · 布爾戈著,是在聽了這個朋友的傾訴之後,想要尋找的答案也使自己成長,和慰藉我缺乏專業性知識的飢渴。

  • 書裡講解的內容分三大塊:
  • 所謂心理防禦,就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謊
  • 10種常見的心理防禦
  • 告別逃避的生活方式

每當我有新的疑問和解不開的問題,都會去在書本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我雖然過得不怎麼樣,但卻依然自信的原因。

生而為人,不能讓尿憋死了。”這是我的至理名言,送給那些有問題的朋友們。

摘自《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人類經驗核心的三大主要心理需求

接納自己的需求忍受強烈的情感以及發展出自我價值感。儘管第一大需求的重點是情感,然而實際上,這三個領域均涉及每個人在某種時刻都會經歷的特有情感體驗。

應對我們的主要心理需求,就意味著要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各色情緒。擁有人類的普通需求,代表著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繫,渴望身體上的親近與親密,希望擁有朋友,渴望性。

因為當我們得到自己所需時,便會感到快樂與滿足,如若不然,我們會感到難過、孤獨與挫敗,而當這種失落感達到我們的承受極限時,便會激發憤怒、怨恨,甚至仇恨。

發展出自我價值感包括自豪感、完整感,以及帶來滿足的幸福感,擁有獨立的自我與世界。

強烈的自尊同時也關乎著快樂與成就,而與之相對的羞恥感,是我們所知的一種最痛苦的感覺,它會妨礙我們對快樂和滿足的體驗,使整個情緒光譜(emotional spectrum)黯淡無光,並會阻止我們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這樣一來,當涉及我們主要需求的情況時,就不可避免會挑起激烈的情感體驗,處理好它們意味著學會與這些強烈的能量相處,無論是令人愉快的,還是使人痛苦的。

這也就是說,我們生而為人,就要面對難以迴避的諸多情緒。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我們並不完全瞭解真正的自己

可他向來缺少自知之明。——《李爾王》第一場第一幕

我們多數人都有過對自己所想、所說或所做感到出乎意料的經歷,那一刻我們會突然發現,原來有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醞釀”了很久。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都會打破我們內心的平衡,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其實對某件事早已有了強烈的情緒反應。

  1. 伴侶長期忘乎所以地埋頭工作,你倒也任勞任怨地一手挑起家裡的爛攤子。“他工作太辛苦了。”但有一天當你讓他順路把衣服送到乾洗店時,看著他萬分不情願的樣子,你氣不打一處來:“就當我沒說,忙你的去吧!真是什麼也指望不上你!”
  2. 臨出發,朋友卻一通電話打過來:“我臨時有事。。。你不介意吧?”其實那一刻你失望透頂。多年以來,你一次次縱容朋友這種不顧及自己的行為,此刻你發現你依然無法釋懷她去年忘掉了你的生日這件事。你終於認識到那個自己一直以來知道但卻不願面對的事實:她只是不重視與你的這份友情罷了。
  3. 你的母親在長期飽受病痛折磨後半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那時你認為自己在她病痛期間已經把該傷的心都傷完了,但她終於從死亡中獲得解脫的那一刻,對你而言同樣像是一種解脫。但是在某個夜晚,當你在觀看一部情節傷感的電影時,卻不由自主地抽泣起來,你發現自己原來是那麼思念母親。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很多人性研究發現相比於其他人,有些人對自我的認識更深刻。

人類通常終其一生都會認為那個擁有一十體驗的他們就是真實的自己。事實上我們依舊對重要的情感世界所知不多。這也並非什麼新奇的說法,因為早在莎士比亞時期,我們就可以找到對此的論證,很多人性研究發現相比於其他人,有些人對自我的認識更深刻。

譬如在《傲慢與偏見》中,當最後從達西的書信裡知道事情的真相後,伊麗莎白·班納特的內心獨白是:“直到現在,我都對自己一無所知。”

許多諸如弗拉基米爾·福特(Vladimir Nabokov)與福特·馬多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等作者,都是在藉由不可靠敘述者的形象來刻畫那些無法觸及自己情緒真相的人們。

究竟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

書中講了各種觀點和心理學各大家如弗洛伊德和他的徒弟以及他的擁護者們的示例、論證、過程、等等,我用我簡單的理解告訴你“

誓死捍衛的遮羞布”,任何人都不願意將自己赤裸裸的展示於人前,就像“澡堂子”裡脫光之後誰又不知道誰?

可你會赤身裸體的託管自己審視自己的每一寸皮膚和每一根汗毛嗎?

更不會將自己的整個“陰戶”仔仔細細的看個清楚,因為它是醜陋的,它是不完美的,甚至有些地方你是看不見的。至因如此,“我們”才更加神秘,更加有保護“它”的慾望,但最可笑的是:你也並不知道和完全清楚原因是什麼。。。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依靠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我

羞恥感的反差萌

重新定義了“羞恥感”這個詞,它很可愛也很讓人揪心。

  1. 父母沒有安撫嬰兒,滿足他的需要,或者更糟,拒絕並做出充滿敵意的回應,這樣做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2. 很多父母有壓制自己情緒的傾向,應對不了撫養的責任和挑戰,他們可能會厭惡嬰兒給自己帶來的糟糕感受,然後逃開。
  3. 有太多父母太專注於自身的需求與掙扎,沒有心關照到身邊的嬰兒;還有些嬰兒的父母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或在抑鬱中沉淪,或在焦慮裡跛行,抑或沒有存在感和邊界感。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嬰兒會怎麼樣呢?除了在自己的世界裡感到不安全,對獲得茁壯成長所需的食物與情感支持不再確信,嬰兒的恐懼、憤怒與仇視情緒也會積累到不堪承受的程度,因為他還沒有能力去忍受這種痛苦經歷,就只能在意識中去抹殺它。

嬰兒自此失去了學習忍耐和了解自身經歷的機會,而是努力擺脫,不願再想起這種經歷,選擇依靠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我。

這樣家庭中的孩子,他們從未對他們所在的世界發展出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他們的內心會對可能發生的事情充滿焦慮,更別說因信任而來的自信了,他們反而會有一種深深的羞恥感。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另一種羞恥感

而這種羞恥感不同於後天形成的另一種羞恥感

即來自我們生命中重要他人的羞辱,還有別於我們有時違反那些大眾認同的社會行為準則而感到的羞恥。

這種因對父母感到徹底失望而來的羞恥,動搖了我們對自身存在的意義,傳達了一種我們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是有缺陷的,甚至是畸形的訊息。

你身邊或許就有一位深受此著恥感困擾的朋友——極富才華,就像在上個章節提到的傑西卡,她似乎永遠都發揮不出自身的潛能,得到的永遠少於付出,從一種虐待關係走向另一種虐待關係;

羞恥感是童年被滿足感匱乏的嚴重後遺症,是一種最強大同時也是最難理解的情感,驅使著我們過度依賴自己的防禦機制。

嫉妒與妒忌揹負著羞恥感與受傷感覺成長起來的我們,通常會擁有強烈的嫉妒與妒忌情感

在面對那些取得某種形式成功,實現了目標,在經濟上趕超了我們的人時,經常會激發出我們強烈的羞恥感與"次等"感,從而對這些人產生厭惡。

他人擁有的東西——無論是人品、關係,或者是物質——總之是那些我們認為自己不可能"擁有"的想法,多少會讓我們想要去貶低擁有者,效仿他們的成就,甚至還想要把他們"切塊、洩恨。"

即便是沒有遭到這種羞恥感殘害的人偶爾也會嫉妒。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嫉妒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體驗,它會教我們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可能激勵我們為之努力。

嫉妒可以是當知道,他人擁有我們也想要的東西時感到的輕度痛苦,但不至於導致我們厭惡那個人,或想把對方撕碎。

如若在此時混合進去羞恥感,嫉妒便變得讓人不堪承受,具有嚴重的破壞性:

為了擺脫這種感受,我們可能產生消滅對方的強烈念頭。同樣地,妒忌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情感體驗,在很多關係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我們大部分人都在某些情況下妒忌過,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如果我們很在意某個人,當對方與另一位好友、前任對象,或與我們不在其中的群體相處太久時,我們會感到受冷落,可這也不會給我們造成太大的威脅。

當我們真的感到了威脅,或妒忌得受不了時,可能就會有一個充分的理由造成我們產生強烈念頭,譬如伴侶有了婚外情,又或者是因為潛在的羞恥感,那種在生命早期因撫養不當給個體帶來的缺失感或無價值感導致我們產生那樣的念頭。

那些在情感上與物質上始終從父母那裡得不到滿足的人,很少在他們的成人關係裡有安全感。在一個人看來只是輕微、轉瞬即逝的妒忌,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是邁不過去的坎兒。

而若我們有很深的羞恥感,妒忌會變得複雜,因為我們會懷疑自己是否是被愛的,會恐懼我們的創傷與缺陷讓自己不值得他人去愛。

抑鬱症:只有經歷痛苦,方能真正醒來

我們會懷疑自己是否是被愛的

結束語

妒忌有害,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的"真相"在還沒來得及表現出來前,就被他人拒絕拋棄。嫉妒與妒忌是正常的情感,只有當羞恥感摻雜其中時,它們才會變得令人不堪承受。

愛、感恩與共情能力若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切盡善盡美,撫育者讓我們感到了安全、被愛,並建立了自信,那麼我們就會對他們給予的一切充滿感激之情。我們會擁有愛的能力。

撫育者能夠共情並恰當回應我們的情感與物質需求,會讓我們面對他人時去做同樣的事。若你的需求得到了足夠的滿足,你會充滿感激;若你身邊的人能理解你的感受,並協助你去面對它們,等他人有需要時,你也會為他們做同樣的事。

因為共情是把自己放在了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從感情上講,想要置身於他人的情感體驗中,你就要能夠承受這些情感,才會有共情發生。

當我們得不到自己所需時,當我們依賴的人無法共情到我們的感受時,我們就會很難有共情他人的能力,同時真愛他人的能力也會嚴重受到限制。

我們可能會變得心事重重,過度關注自我一一用當今常用的說法,即為"自戀"的意思。或者我們還有可能表現得對他人過於同情,太在意他人的需求。

— END —

送給那些抑鬱症沒有走出來的人或有以上情況的人,人來到這個世上都要經歷“情緒”,它是我們的經驗當中不可缺少的“體驗”,在體驗和經驗中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請一定正視它,因為只有正視它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用意念吸收宇宙能量

與宇宙能量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