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困惑的阿里“新制造”

令人困惑的阿里“新制造”| 產業觀察

阿里發佈了開發三年的新制造項目犀牛智造,但它究竟是什麼,能做什麼,依然雲山霧罩

令人困惑的阿里“新制造”| 產業觀察

文 | 韓舒淋 馬霖


馬雲“五新”戰略中的首新——新制造,有了重大進展。

9月16日,阿里秘密開發三年的犀牛智造平臺項目正式對外發布,同時揭曉的還有該平臺打造的第一個樣板工廠:犀牛智造工廠。這一項目及樣板工廠帶著諸多頭銜: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首個服裝行業工廠、阿里“五新”戰略中新制造的“一號工程”。

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的大市場中,互聯網企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消費互聯網巨頭的動向也格外引人矚目。阿里入局傳統制造業,將“新制造”作為其“五新”戰略的一環,對製造業是件好事。

簡單概括,阿里此次發佈的“新制造”內容包含兩塊:一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製造平臺——犀牛智造,以及利用這個平臺打造的樣板工廠——犀牛智造工廠,這個工廠是一個服裝代工廠。阿里的表述是:該平臺利用淘寶天貓的數據為品牌商提供精準預測,實現規模化按需生產,減少交貨時間、庫存和工廠的用水量,同時做到低成本和高效率。

從阿里發佈的各種關於犀牛智造的信息來看,無論是它的技術能力,它在產業生態中的定位,還是商業模式,都不清晰,讓人困惑。阿里發佈的信息裡包裹了時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常提及的各種概念,但犀牛智造自己究竟是什麼、能做什麼,依然雲山霧罩。


誰是犀牛的客戶

這個問題本不應該成為問題,但的確讓人有些困惑:犀牛智造究竟要賣什麼、賣給誰?是對服裝電商商家賣服裝,還是對中小服裝代工廠賣數字化解決方案?

目前來看,犀牛工廠已經做了前者,試圖做後者,但二者之間恐怕會有些錯位。

犀牛樣板工廠發佈的信息,的確讓服裝行業感受到了壓力。一位珠三角的服裝行業從業者表示,這個工廠有可能成為中小製造企業的收割機。在他看來,如果阿里的確做到了成本和效率的提升,同時又有自己平臺的支持,引導電商去這個工廠下單,會對其他中小代工廠造成非常大的衝擊。

換言之,服裝工廠的確擔心阿里下場搶了他們的飯碗。

但這顯然不應該是犀牛工廠的本意,阿里不應該是服裝製造賽場的運動員。它的犀牛工廠是一個樣板工廠,初衷是探索出數字化服裝工廠能力並輸出給服裝業的中小企業。

犀牛智造CEO伍學剛在《36氪》的專訪中表示,這個工廠做成了,以後會和1000家服裝工廠合作,幫他們改造成“小單快反”的模式。

將自己轉型中積累的能力對外輸出,是製造業背景的數字化賦能者常見的路徑。如三一背景的樹根互聯,徐工背景的漢雲,美的背景的美運智數,都是在自身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把自己的能力產品化,然後賣給同行的其他企業。這一點上,阿里打造樣板工廠的邏輯類似。

區別在於,阿里本身不是製造企業,這個數字化能力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有意為之。作為互聯網背景的賦能者,它也沒有去選擇一家已有的代工廠去合作,而是自建工廠,其結果就是這個自有的工廠,事實上和它要賦能的目標客戶形成了競爭關係。

而在目前階段,這個工廠既要維持運作,又想對外賦能,阿里同時在做運動員和賦能者,就不免有些矛盾。徐工不會買三一的平臺,格力也不會用美的的數字化方案。

另一方面,二者也並非不可兼得,前提就是賦能者與被賦能者的技術、體量差異巨大。徐工不會用三一的平臺,但市場份額在十名開外的工程機械企業有可能用;格力不會用美的的數字化方案,但年銷售額在億元級別的小家電企業有可能買。當體量差異大到構不成競爭關係,同時數字化能力確實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同行就不再是問題。

某種程度上,阿里與其他中小代工廠的差異與此類似,二者兼得仍有可能。但目前發佈的信息並不清晰,犀牛智造的商業模式未來還需做出明確抉擇。


改造的是渠道還是工廠

第二個問題是,犀牛工廠的數字化技術多大程度深入到了製造環節?

阿里過往曾與如徐工、協鑫等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合作,探索利用其軟件、數字化能力幫助傳統企業提高效率。但這些探索不算順利,製造業中需要長期積累、不同行業區別巨大的專精知識,決定了互聯網企業涉足其中,工作量大且難以規模化,它們更合適的角色是如底層公有云、通用的開發套件等,而非具體的產線解決方案。

但此次阿里選擇入局新制造的行業是服裝業,這是阿里電商平臺上最大的銷售品類,相比其他傳統制造業,這一領域阿里有著無可比擬的市場數據優勢,也有著巨大的市場。但這些優勢是在銷售端,犀牛智造的服裝行業解決方案多大程度地深入到了工廠?

儘管比起裝備製造,服裝行業的技術門檻相對要低,但依然有著其行業know-how門檻。服裝製造的流程至少包括裁布、印花/繡花、縫製、水洗、整燙包裝幾個大的環節,其中有的細分環節有相對成熟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但仍有許多環節離不開人工。此外,從製造工藝來看,做T恤最為簡單,連衣裙就複雜的多。服裝的面料,印染的工藝也都時刻在更新換代。

這些深入製造的環節,都有數字化技術應用的空間,

但從犀牛工廠發佈的信息來看,數字化的要點仍在市場需求側的消費洞察,而非供應側的工廠製造端。

根據阿里提供的信息,犀牛智造和傳統制造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犀牛工廠用雲計算大數據打通供需兩側,以銷定產,傳統制造中供需兩側難以實時打通;二是犀牛工廠是“高頻上新、滾動補貨”,傳統制造是“批量化生產”。

兩大區別的基礎,都是基於電商、社交數據的消費洞察,給出銷售預測建議,讓廠家及時響應,而傳統的銷售模式是根據歷史經驗來確定產能,提前生產。

這樣的數字化技術應用當然有價值。這一變革與家電行業頗有可比之處。典型的家電產品如空調,傳統採用壓貨模式,在銷售淡季提前對經銷商壓貨,是過去家電企業的常見做法。如今這一趨勢正在變化,空調兩大巨頭中,美的率先渠道變革,收到訂單之後才備料、生產、發貨,實現以銷定產,後端則配合建設工廠的柔性製造能力。在這樣的變革之下,結合線上渠道的佈局,美的對疫情的應對就更加有韌性,今年上半年,美的空調業務營收多年來首次反超了格力。

從犀牛智造發佈的信息來看,消費數據洞察的內容很好理解,這也是阿里作為電商平臺最大的優勢——在需求端打通淘寶天貓,為品牌商提供銷售預測,首次讓按需生產實現規模化。但是在工廠側,究竟如何做到了柔性製造,信息非常匱乏,而這是與市場側同樣重要的關鍵能力。

阿里稱犀牛工廠目前可實現100件起訂,7天交貨。而前述行業從業者對《財經》表示,阿里沒有披露具體是什麼服裝品種,如果是T恤衫,當前的中小服裝加工廠,一二百件起訂已是非常成熟的模式,珠三角的許多企業都可以做到隔日出貨。在他看來,單從起訂量和供貨週期的數據來看,犀牛工廠的能力並不突出,核心價值還是在市場預測。

總的來看,犀牛工廠目前的數字技術能力似乎更多的側重在了市場需求側的消費洞察以及渠道方面,相關創新也與供應鏈密切相關,但進一步深入到工廠、製造環節,儘管阿里表示實現了柔性製造,但三年的秘密開發究竟做到了什麼程度,柔性和經濟性兼顧的如何,仍然難以判斷,而這正是服裝加工廠最關心的問題。

一位服裝加工企業負責人對《財經》記者表示,服裝製造有三個重要指標:速度、品質和成本,三者取捨有平衡點,單項比較沒有意義。自己更關注阿里犀牛工廠這三項指標的目標數據和實際數據,想了解互聯網巨頭做工廠能做到多好。


中小企業真能獲益嗎

但若阿里真的深入到工廠,又會對現存服裝廠造成壓力。不止一位受訪的服裝、紡織行業從業者都對此表達了擔憂。其核心問題是:對中小服裝代工廠,阿里是賦能者還是收編者?掌握市場數據的阿里,進一步深入到製造端後,中小企業最終會不會都變成給平臺打工?

引入自動化、數字化技術,以銷定產,柔性製造,進展或許緩慢,但的確是製造業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一位紡織行業企業家對《財經》記者表示,犀牛工廠的好處在於,用大數據精準指導生產,使得資源配置更具效率,容易組織生產精準配合需求。面對這樣的數字化工廠,無法獲取精準信息的中小企業將無法與之競爭。但進入阿里的這個生態,掌握市場信息的阿里就具備極大的議價權,工廠很可能變成為阿里打工。

另一個出發點不同但類似的顧慮是,阿里此前的平臺的參與者是經銷商、代理商、個人消費者、物流等前端環節,犀牛工廠如果參與到產業的原料製造、生產加工等環節,整個鏈條打通之後,中小企業還有生存空間嗎?

阿里希望犀牛工廠的解決方案面向中小工廠。在服裝從業人士來看,它更可能的目標客戶是大中型生產廠家,這些廠家自己強在生產能力,但在流程整合、算法上必然不如阿里;此外,傳統服裝業正在緩慢得往自動化轉型,設備成本是一個大的門檻,更多大中型工廠開始使用自動化設備,更容易與阿里未來的製造體系相結合。而小工廠的優勢是低成本、靈活,但蛋糕會越來越小。當大工廠可以用差不多的價格完成小批量訂單,小工廠就只剩下生產週期短、溝通方便這些次要優勢。

場外巨頭入局,必然會引發震動。而阿里過往的成功,讓它在進入任何一個新領域之後,都會讓既有玩家擔心自己被顛覆。

一位服裝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有一個強大的攪局者是件好事,倒逼產業升級,加速淘汰低端落後產能,這對行業、對消費者都是好事。


作者為《財經》記者,《財經》記者楊立對本文亦有貢獻,編輯:馬克

轉自微信公眾號:財經十一人(caijingElev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