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行書?

行書的學習過程,和其他書體一樣,包括對書寫工具的認識,臨摹時字帖的選取,書家背景的瞭解及基本功的訓練、筆法的掌握,臨摹、創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特殊之處。

下面就這些方面分別闡述一個,以供書法愛好者閱讀,不足之處請指正。

一、書寫的基本功

執筆

古人說:“凡學書者,先學執筆。”掌握執筆方法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 ● 步驟與要求

1.端坐(或站立)於桌前,胸(或腹、腿部)離桌沿約一拳,左手平按桌面,右手執筆,身體自然放鬆,姿勢如抱嬰孩,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2.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夾持筆管,無名指、小指併攏由內向外輕輕推抵筆管,做到指實掌虛,筆管豎直。

3.抬高肘部使之離桌懸空,輕豎手掌使手腕平順。

● 執筆練習

用毛筆蘸上墨汁,在元書紙上畫一小點,然後按上述執筆姿勢與要求,把筆尖豎直對準紙上的小圓點,要求筆尖與圓點的距離越近越好,但不能使圓點墨跡滲化擴散。每次練習5-10分鐘。初練時手會抖動,筆會搖晃。練習一段時間後,握筆能力自然會提高。這樣既能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又能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習運筆打好基礎。

運筆

即用手腕運轉毛筆。要學會運筆,就要先弄清楚指、腕、肘各個部位的作用及相互間的關係。一般說來,指的作用主要在於執筆,腕的作用在於運筆。如書寫字徑30毫米以下的小字,由於點畫、間距較小,動作細微,而多用五指協調運筆;如書寫拳頭般大小的字,由於運動範圍擴大,而以用腕為主,指則輔之;再大些的字,用腕已無濟於事,就必須用肘來配合腕共同完成書寫。因此,指、腕、肘各部位的作用不同,但關係密切,相輔相成。

● 枕腕

枕腕有兩種,一種是把腕直接靠在桌面上,另一種是用左手墊在右腕下。由於枕腕能使腕部有依託,因而執筆較穩。枕腕運筆法適宜書寫小字,而不適用書寫大字。

● 懸腕

就是腕離桌面而肘靠桌面的一種運腕方法。因懸碗比枕腕擴大了運筆範圍,能較輕鬆地運動手腕,所以適宜書寫字徑50毫米左右的字。但懸腕比枕腕難度要大,需要經過更多訓練才能得心應手。

● 懸肘

就是肘、腕都離桌面懸空書與,懸肘能全方位顧及字的點畫和筆勢,能使指、腕、肘各部位自如地調節擺動,因此書法家大都喜用此法。初學書法者也可直接學練懸肘,紮實地打好書法的基本功。

運筆的基礎練習

● 提與按

提,就是把筆鋒往上提起;按,就是把筆鋒用力往下按。提與按是書法運筆的最基本技法。書法的點畫,線條的粗細、濃淡、節奏等變化都是在提與按的運筆動作中完成的。它是創造書法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練習提與按是為了提高運筆的能力,得心應手地與出各種完美的點畫。

方法:用筆蘸墨,藉助腕力使筆鋒由少到多地接觸紙面按下去,然後輕提,使筆鋒著紙由多到少,最終復原到先前豎直的形狀。

● 線條

線條是表現書法藝術本質的重要載體。各種書體的筆畫都是以線條的形式構成的。線條是書法的基礎,練好線條可增強筆畫的節律感,使字形更富彈性張力。

1. 橫、豎線條的練習

用筆蘸墨,橫畫起筆時筆尖垂直向右輕按,然後勻速、沉穩地向同一方向運行,至橫畫末端慢慢提起;豎畫向下運筆,方法與橫畫相同。運筆時要注意腕與肘的相互配合,用力要均勻,線條一般不短於100毫米,可分粗、細兩種線條進行練習,粗線條以8毫米、細線條以4毫米左右為宜。書寫出來的線條應平直、均勻、有力,要避免枯燥僵硬、肥腫軟弱和兩頭尖細。

2. 弧、曲線條的練習

筆管豎直,筆尖入紙後要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心線上,用手腕控制筆鋒轉動,順勢而行。運筆時切忌筆鋒絞側,書寫的線條要流暢、勻稱、有彈性。 筆法

指運筆的方法

●藏鋒與露鋒

起筆或收筆時,筆鋒藏而不露稱為藏鋒;筆鋒外露有尖稱為露鋒。

● 方筆與圓筆

起筆或轉筆處,呈方形或稜角形的稱為方筆;呈圓形的稱為圓筆。

● 中鋒與側鋒

中鋒,又稱正鋒,指書寫時筆鋒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心線上。它是書法的根本筆法,是使筆畫渾厚、圓勁的關鍵。無論哪種書體,都以中鋒為貴。

側鋒,指書寫時筆鋒偏向筆畫的一側。側鋒運筆容易出現一邊光一邊毛的情況,使筆畫顯得扁平、單薄,無古樸之趣。但側鋒運用得當可豐富線條的變化,展現字體的妍麗姿態。

筆法要領

無論何種書體,每一次運筆都分起筆、行筆和收筆。起筆方法正確,行筆才能順當;行筆順當,收筆才能圓滿。因此這三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 起筆

起筆分藏鋒與露鋒兩種,除行、草書外,一般多用藏鋒起筆。方法:筆鋒從相反方向逆入著紙,隨即轉鋒,使筆毫平鋪而出,即“逆入平出”。

1. 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逆入時方向偏移或用力過重。

② 轉鋒時幅度過大或筆鋒絞側。

2. 改正的方法

① 逆入時起筆要輕,行筆方向與所寫筆畫的方向大致平行。

② 轉鋒時要輕提,使筆鋒如同起筆前一樣,再按筆鋪毫。

● 行筆

中鋒行筆是運筆的基本原則。行筆注重用腕。方法:起筆後筆鋒平出,筆毫根根著紙,一齊用力,使墨在線條的兩邊均勻滲透。

1.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行筆不穩,速度或快或慢。

② 起筆後側鋒行筆。

2.改正的方法

① 行筆要流暢,速度與力量要均勻。

② 起筆後調整筆鋒,採用中鋒逆行,切忌順勢平拖。

● 收筆

毛筆字筆畫遵循“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原則。方法:行筆至筆畫末端時,回收筆鋒。橫畫收筆輕提筆鋒向左回收;豎畫收筆筆鋒向上回縮。遇到出鋒的筆畫,如鉤、捺等,多作筆勢回收,即鋒出而勢回,起筆與收筆互相照應,使筆畫含蓄、充實。

1. 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收筆一掃而過,筆力分散,沒有聚力送到底。

② 有按無提或回收幅度過大。

2. 改正的方法

① 收筆時要聚鋒,順勢而行,要留得往筆。

② 要提鋒,收時注意提按結合,邊按邊提。

二、行書臨帖

臨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應該說對具備不同書法基礎的人都得有所不同,不同的個人經驗在方法、步驟上也是會有差異的。這裡所介紹的臨帖步驟、方法、要求,是對初學者來說的,是從嚴格練習基本功角度出發的。為了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又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效果,就得講究方法。其具體步驟、方法是:

1.解散結體學筆畫

行書中有筆畫和連筆,有各種形態,在臨習全篇以前,要就單個字進行分類練習。這種分類,可以分筆畫,也可以分偏旁。按筆畫分的如點、橫、豎、鉤、撇、捺、挑、折等各類筆形。按偏旁分的如 “言”、“忄”、“氵”、“木”、“亻”、“宀”、“阝”、“辶”、“扌”、“金”、“口”等各類部首。這種分類筆形與部首的練習,一是有比較,練時印象深;二是單個練習,注意力集中,不會顧此失彼。目的是在臨寫全篇以前,對範帖的結體、用筆先有所研究、熟悉。分類以後,先用雙鉤摹出(可以用鉛筆,也可用毛筆),現在也可以用複印的辦法,分類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筆法。

2.分段臨摹打基礎

在分類個體練習之後,可以進行分段和全篇的臨摹。開始臨摹,分段字數可少一些,然後逐步增加,直至分段臨完全篇,才能紮紮實實地把基礎打好。分段臨摹如何進行呢?

第一,對臨。對臨時要求,先弄清筆法,即筆的運行、筆勢、起、收、使轉、轉折及筆畫的形態。下筆以後,用筆要符合或要像範帖的形態和筆勢筆姿,要對照範帖檢查所臨作業,反覆進行練習,直到準確為止。實際上這也解決了結體問題。在弄清和掌握熟練筆法以後,再把注意力轉移到結體和章法上來,看結體的緊密程度,收和放,上字和下字之間距離呼應、聯繫等,還存在什麼問題,並再臨幾遍。在對臨過程中,在腦子裡不斷加深對字形、寫法的印象,甚至閉起眼睛即會在腦際出現字帖中的字形。對臨階段,普遍容易產生的不足是臨摹者觀察往往不細緻,對範帖的點畫形態只看個大概就下筆了,寫出來也只能似乎相似,但極不準確。其次是也許感覺到了,但由於用筆還不熟練,表現不出來。所以對臨得好,需要時間,需要方法。初臨帖,寧願慢一些,但也要紮實一些。開始似乎慢一些,但經過幾段臨摹以後速度會快起來。切記“欲速則不達”。

第二,背臨。背臨的目的是為了創作的需要。許多人臨摹了很久範帖,但一旦離開範帖就不會寫了,在創作時就用不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他們在對臨時只是依樣畫葫蘆,臨摹時不記憶。

背臨是為了促進記憶,所以對臨階段就要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理解和記憶範帖用筆和結體特點,通過一遍一遍的背臨就完全掌握了。當你臨完這個帖時,你也就基本掌握這家的書體了,創作起來就不會感到困難。

第三,意臨。臨範帖的意趣,不完全求形似,但又不能完全離開範帖,得存原帖的一定意趣,又有自己對藝術的意趣的追求。如王鐸臨柳公權帖(圖98),雖然臨的是《淳化閣帖》中柳公權的《聖慈帖》,但從結體到筆法,滲進了王鐸的意趣和風格。意臨是介於臨摹和創作之間的一種手段,也是臨摹的最後階段,它要求意臨者具有一定的藝術見解,並且能比較熟練地掌握傳統的技法。如果沒有具備這種條件,意臨就達不到目的。

對臨、背臨、意臨在實踐過程中,不可能截然分開,有個螺旋形提高過程,但注意力、時間等方面必須有重點,不可亂了步驟。亂了就會事倍功半,看起來似乎進度快,實際效果不佳,反而慢了。這裡要提醒的是,一家帖都未真正熟練,就去臨另外的帖,朝三暮四,最後哪家帖也未真正掌握,這顯然是很難提高自己水平的。

三、行書創作

書法創作的規律,都是大體一致的。都要具備較熟練的傳統技法,有一定的藝術、文化素養,懂得書法創作必要的知識。行書的創作當然也不例外。

下面談談學習行書創作的步驟、方法等問題。

根據我這幾十年的習書經驗來看,我認為學習書法創作可分為模仿性和探索性兩個階段。它可以包括一個人一輩子從事書法藝術的創作過程。為什麼?因為模仿性創作,顯然指初學階段到比較熟練階段;探索階段則應指探索而形成自己個性和個人風格的長期創作過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一輩子都處在探索階段,如米芾那樣, “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可見,他以前所創作的書法還有宗師痕跡,還帶有模仿他人的因素,經過長期“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才不知何為祖,才是真正創造性的創作了。現在有些人似乎早已“成家”,“不知以何為祖”了,因為他壓根兒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祖”,沒有認真臨過幾日帖。我所以不贊成學現代人的作品,是由於他們中不少人的作品有種“天生的軟骨病”。這種“軟骨病”一旦學來就沒法治了,到你感覺到時已是“覺悟太晚”,想糾正就太難了。當然,模仿性和探索性兩個階段,沒有截然的界限。模仿性階段也有探索性成份;探索性階段更有模仿性因素,因為也在吸取前人的創作經驗。現對這兩個階段的步驟和方法作些闡述。

1.模仿性階段的創作

初學習書法的人,臨摹了一段時間範帖以後,心裡總是癢癢地想搞創作。這種心態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現在是時行見效率和重視自我價值的時代。但是,在沒有熟練掌握技法以前,這只是一種主觀願望。在創作之前必須專心於臨摹,不要急於搞創作。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範帖技法以後,可以先進行模仿性的創作。

模仿性創作,第一步可以集範帖中的對子、短語,進行模仿性的練習。如《聖教序》中,可集“松風水月,清華仙露”或“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圖99),進行臨摹性的創作,既有以範帖的寫法作依據,又可以適當進行藝術處理,大小、輕重、濃淡都可以進行適當變化。反覆進行這種模仿性創作,不僅促進臨摹範帖,增加理解、認識和記憶,又學習了創作的形式和藝術處理。這種模仿性創作,技法、格調起步就高,遠超過自己沒有根據的隨意寫。這樣經過一段時期的臨摹和模仿性創作,技法已經熟練,認識有所提高,就可以進行模仿性創作的第二步了。

模仿性創作的第二步是在前段臨摹和模仿性創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具體做法是自選內容進行創作,這又難了一步。即要以《聖教》、《蘭亭》的筆法來寫這兩帖中沒有的字。不僅如此,且藝術處理也要求高了,如同臨摹中的意臨,應有自己對藝術的趣味和要求,作品的藝術質量要求也更高了。這樣不斷進行,即會越來越熟練。

2.探索性階段的創作

經過長時間臨摹和模仿性創作,已經非常熟練一種寫法,創作幾乎已形成習慣性愛好,這時候,為了不斷探索,就要臨摹多家的作品,但不要盲目,而要靈感性地進行。譬如歷史上許多名家,起初都學王羲之,後遂成諸家,各具特色。這裡不妨引文獻作論證。王獻之“模矩雖出於逸少,而筆勢飄飄,已而元常庭域矣”。歐陽詢“初效王羲之書,後險勁過之,因自命其體”。虞世南“得右軍之美韻,而失其俊邁”。褚遂良“臨寫右軍”,“得羲之之法甚多”。李邕“其源流實出於羲之”。顏真卿“得右軍之筋,而失於粗魯”。楊凝式“下筆便到烏絲欄”。蘇軾“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徐季海”;“中歲學顏魯公、楊風子,其合處不減李北海”。米芾“書效王羲之”,“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趣”;“妙於翰墨,得王獻之筆意”。趙孟頫“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晚年則稍入李北海耳”。董其昌“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明、祝希哲置之眼角”;“比遊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漸有小得”。這是歷史上名家入帖出帖探索性創作出自己作品獨特風格面貌的經驗。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兩位書法大家,怎樣根據自己對美的追求和趣味,有目的地去臨摹前人的作品,吸取所長,用於自己的創作中去。顏真卿吸取篆書的中鋒用筆、線條圓渾,和隸、篆的正面結構,改變王羲之欹側結構,轉折外拓,改變內擫,創作出自己的獨特風格面貌。蘇軾崇尚豐腴美,他不贊成杜甫對書法“貴瘦硬”的審美觀點,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所以蘇軾的行書處橫勢,線條豐腴,骨力勁健,藏巧於拙,外柔內剛,有豪強之氣。他臨寫“二王”後又臨顏真卿的書法,為了加強骨力又學了李邕,加強巧趣又學了楊凝式,然後融會貫通,形成“吾書如綿裹鐵”。他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從兩位著名書法大家的探索性創作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的經驗:

一是要有自己很明確的審美觀念和賞識水平。對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個性愛好有清晰的認識,從這點出發去追求創作的趨向和作品的風格,探索作品的面貌。如是豪放的,還是清雅的,或是剛勁峻拔的,或是渾厚朴拙的,等等。如果連這點都還模糊的話,自然就談不上去追求怎樣的風格和麵貌。探索創作就是為了探求追索自己作品的情趣。

二是要解決技法上如何體現,懂得並善於借鑑傳統的技法是如何體現情趣和神韻的。如筆法的方圓,筆姿筆勢;結體的點畫和使轉,結體造型的面貌姿態應如何體現;章法的疏密虛實、錯落,黑白的處理,等等。這些形式美如何體現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和麵貌。即是說,作品的神韻,可以從歷史書家中吸取哪些方面,要有目的地去臨摹和吸取,在創作中努力體現出來。在這種不斷地探索中就會使自己的作品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面貌,作品的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

三是要提高自己對藝術、文化,包括對書法藝術知識的修養。如對藝術形式美、文字學、詩詞學、書法藝術美、鑑賞等等,都應有所研究,不斷增強藝術的悟性。這是探索性創作階段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日常必須經常關心和學習的內容。當然,這不是一日能成的事,需要長期堅持和積累。

在學習行書的道路上,對學習的具體步驟、要求和方法,由於學術觀點不同,自然會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當前情況和歷史很不同,在當前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情況下,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就很不同。有人認為“傳統書法已走進死衚衕”,採取否定的態度。有人認為要用西方抽象派來改造中國傳統書法。不少人則急於要走“捷徑”,迎合某些流行色書風的需要,不重視優秀傳統,而重視“自我表現”,甚至用物質手段,取得社會某些輿論首肯,似乎這樣就擠進名家行列。這些都會影響或誘導走向不能紮實學習傳統的道路。對藝術應有自己的見解,應該有自己的道路,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急功近利、眼光短淺。既愛好書法藝術,就要孜孜不倦,講求科學方法,利用自己的長處,堅持下去,不論年齡大小,總是會有所成的,會到達成功的彼岸的。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點觀點和看法,旨在與大家一起探討交流,書藝共進,謝謝!

怎樣學習行書?


怎樣學習行書?


怎樣學習行書?


怎樣學習行書?


怎樣學習行書?


怎樣學習行書?


怎樣學習行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