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音樂(2)

向陽光

隋唐燕樂,作為隋唐宮廷宴享娛樂活動中歌舞音樂的總稱,沿用的是歷史上此類音樂的名稱,以示與祭祀典禮中的雅樂相區別。隋唐宮廷燕樂,集中地反映了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燕樂,又稱“宴樂”,讌樂即宴飲之樂,專指天子及諸侯宴飲賓客時所用的音樂。

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隋唐燕樂的構成,主要包含著由中國原有的傳統音樂、漢魏以來陸續傳入的西域各族音樂和外國音樂三種成分構成的各部、各類伎樂。具體來說,大致融匯有三個方面的音樂源流:其一,是沿著漢族傳統音樂脈絡不斷沿革,而在隋唐時期仍得到繼續發展的“清商樂”;其二,是自東晉十六國、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主要沿著“絲綢之路”傳入的西域諸國音樂,其中以“龜茲樂”為其典型代表;其三,是在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漢族傳統音樂與外族、外域音樂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新樂種,例如“西涼樂”。

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從燕樂各部、各類伎樂的組織形式來看,其突出的特點在於它的繼承性和兼容性。隋唐燕樂的組織形式,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地區來源為劃分特點的組織形式;二是以演奏形式為劃分特點的組織形式。在燕樂活動中所用的音樂,包括有歌舞大麴、聲樂、器樂以及百戲、散樂等多種體裁的音樂表演。

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強盛的隋唐帝國,需要有與之相稱的宮廷音樂規模,因此,建立起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和坐部伎、立部伎。隋唐燕樂中的九部樂、十部樂的構成,體現的是以樂種的地區來源作為劃分依據的組織形式。

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這九部、十部伎樂中包括:隋初時的七部樂,即國伎(後改稱“西涼伎”,泛指流行於甘肅一帶的音樂。南北朝時,這地區曾先後建立後涼、西涼、北涼政權,它位於中西交通的樞紐地帶,是漢族樂舞與龜茲樂舞相結合的產物,為華夷音樂交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生樂種)、清商伎(為漢魏六朝音樂直接成就、生息於傳統音樂血脈之中,即漢族傳統的民間音樂。公元589年,隋滅陳,獲南朝宋、齊舊樂,隋煬帝時改稱“清樂”)、高麗伎

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古代朝鮮的樂舞。公元436年,北魏徵服北燕,獲高麗伎,即傳入中原地區。源自今朝鮮地區的古代樂種)、天竺伎(為古代印度的樂舞,4世紀中葉,東晉十六國前涼政權時,伴隨佛教東播而傳入)、安國伎(為中亞古國的樂舞,位於今烏茲別克布哈拉境內。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燕時得其樂,傳入中原地區)、龜茲伎(古龜茲國的音樂。位於今新疆庫車地區一帶,即西北少數民族的樂種,乃胡樂諸部之首)、文康伎(後改稱“禮畢”,漢族的一種面具舞。西晉太尉庾亮死後,家伎戴上庾亮的假面跳舞追思他,用庾亮的諡號文康,稱之為文康伎。“每奏九部樂終則陳之,故一禮畢為名”)。隋煬帝時,增設疏勒伎(古西域國名。地處今新疆疏勒、英吉沙二城為西北少數民族的樂種)、康國伎(為邊地的樂種)兩部,為九部伎樂。唐武德初廢除“禮畢”,改設張文收所作的讌(同燕)樂四曲為部,並將“燕樂”列為諸部之首,形成唐代的九部伎樂。太宗時又加入高昌伎(古高昌國,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是古代中西樞紐之一,為西北少數民族的樂種,音樂風格接近於龜茲樂。貞觀十四年,唐太宗統一高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西音樂文化交融的特色),共為十部伎樂,也就是說,隋朝時歌舞大麴用樂由七部發展到九部,唐代歌舞大麴用樂由九部發展到十部。隋唐“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均以國名或地名作為樂部名稱,保留了各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的傳統歌舞特色,常在宮廷的重大場合演出,顯示了“胡樂來朝”的盛大氣象。

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十部樂中,只有清商伎和文康伎是漢族傳統的音樂,西涼伎和張文收的燕樂四曲則是受龜茲樂影響的漢樂,其他都是西域和外國的民族音樂。但到後來,外來音樂經過改造,特別是新創作的樂曲逐漸增多,彼此間的區別逐漸消滅,並與我國固有的民間音樂相融合,也就是說漢族音樂、少數民族音樂、外國音樂相互交融,珠連璧合,將隋、唐的歌舞大麴裝點得異常燦爛輝煌。故而,到唐高宗時便取消了多部伎的編制,而根據音樂歌舞的特點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兩大部。坐、立部伎,多為唐朝的創作歌舞。“分樂為二部,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新唐書·音樂志》),以樂隊的演奏形式為分部標準。換句話具體來說,“坐部伎”就是坐在臺上演奏,人數少(3—12),以伴奏小型歌舞為主,對錶演者有更高的要求,特別注重個人技巧;“立部伎”就是站在臺下演奏,人數較多(64—120),主要是伴奏大型的歌舞雜伎,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唐代玄宗時特別重視“坐部”,便大力發展小型精緻的樂舞,因此“坐部伎”均由最好的樂人擔任,水平較差的歸入立部,連立部也不能勝任的則入雅樂。後來,根據燕樂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將歌舞大麴分為“坐部伎”(六部)、“立部伎”(八部),“坐部伎”與“立部伎”的用樂和舞蹈人數均不相同,曲目很多都是唐初及玄宗時期的新作。屬於前者的有《燕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小破陣樂》六部;屬於後者的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八部。“坐部伎”和“立部伎”分別以“西涼樂”和“龜茲樂”為主,其中也有“唯《龍池》備用雅樂”,具有不同的音樂風格。為了適應朝野享樂的需要,唐玄宗在國內設置了“千秋節”等節日,屆時從中央到地方文武百官放假三日,歡宴歌舞。

隋唐九、十部樂和坐、立部伎都屬民間俗樂,它們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或國家,風格自然是多種多樣的。隋初音樂家萬寶常提出八十調理論,即十二個半音輪作調首,構成十二均,每均上又構成七種調式。但這只是理論的東西,唐代燕樂中真正用調不過二十八個。

隋唐宮廷燕樂由幾種成分構成?十部伎樂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也就是說,常用樂調包括七宮、四調,即所謂“燕樂二十八調”,亦稱“俗樂二十八調”,就是在七種調高上建立四種調式,或在四種調高上建立七種調式。七宮則是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每宮(亦稱“均”)包含宮、商、羽、角四種調式。但其中所謂角調,按古音階觀念並非正角調,而是變宮調。以黃鐘宮為例,四種調式的主音位置如下:

黃 大 太 夾 姑 仲 蕤 林 夷 南 無 應

鍾 呂 簇 鍾 洗 呂 賓 鍾 則 呂 射 鍾

(十二律名)

1 2 3 #4 5 6 7(古音階)

4 5 6 7 1 2 3(新音階)

宮 商 羽 角

調 調 調 調

(四種調式的主音位置)

原因是唐代燕樂實際運用著三種音階,即古音階、新音階和燕樂音階。二十八調中的角屬新音階,相當於古音階徵音為宮的角調,所以角調亦稱“徵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