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並不知道,魯迅一直以他為榜樣


藤野先生並不知道,魯迅一直以他為榜樣

魯迅一直以來給人以戰士的形象,敢於向一切“正人君子”宣戰,寫讓“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其實他又是一個正直平和的人。

魯迅到日本留學以及他選擇學醫的原因,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到日本又怎麼樣了呢?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的第一句話說得非常清楚:“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他依然沒有找到自己的路,沒有解開自己心中的謎團,失望之情一望可知。他又不願與那些“實在標緻極了”的,天天忙著賞櫻花、學跳舞的“清國留學生”速成班為伍。於是乎“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在仙台,他碰到了藤野先生,這個長相不突出“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衣著不得體“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說話緩慢而很有頓挫聲調的教授,有著極其美好而善良的人格品性。魯迅記述了藤野先生幫助還未過語言關,不能很好聽課的“我”添改講義;實事求是、嚴格認真,依據科學而不是美觀來幫我改解剖圖;關心我的心理,擔心實習課難以完成;對科學充滿好奇,希望瞭解中國女人裹腳等幾件小事,把他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足以讓魯迅說他是“偉大”的。以至於魯迅在文中寫道“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

藤野先生的言行很明顯是影響到了魯迅。我們看周曄1945年寫的散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談到他小時候魯迅詢問他讀《水滸傳》的事,面對自己的張冠李戴亂說一氣,魯迅只是摸著鬍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很有點藤野先生的味道。

在匿名信事件和觀影事件的雙重刺激下,魯迅先生認為當時的中國,太多的人早已麻木了,醫生讓他們的身體再強壯,也只是“活著”,並不能真正讓他們乃至國家強健起來。決定棄醫從文,用文字和教育去喚醒無數麻木的、早已失去理想和鬥志的人們,只有同袍們的思想覺醒了,有了民族自救的自信心,一個國家和民族才會有希望、有未來。

當他去向藤野先生說明自己不學醫學,並將離開仙台時,藤野先生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並不是說魯迅先生的學業有多麼優秀,也不是他和魯迅先生有多深的友情。在魯迅先生去世後,藤野先生寫的《謹憶周樹人君》中說:“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因此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他送給魯迅照片,也是出於一種本能,一種人性的光輝力量。

魯迅1907年離開仙台回東京,沒有給藤野先生寄照片,他也一直沒有再見過藤野先生,但他一直感受著這種人性的光輝力量,並以之為動力,努力做一個堅強有力的人,從不懈怠的人,並用人性的光輝去做青年的“人生導師”和“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

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1926年寫的,他與藤野先生不再見已近20年,他仍能清晰地回憶起與藤野先生交往幾件小事,仍能感受到藤野先生對自己的影響。寫到這裡,我不禁回想我人生中的一些老師,除了研究生導師,其他能記起名字的也已很少,憶起一些趣事的更不多,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就與魯迅先生有太大的差距,要向先生學習的東西還太多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