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孙忠焕巜茶文化的知与行》讲座


近年整个茶界弥漫江湖乱象,排队式的饥饿营销,击鼓传花式的投机炒作,医治百病式的郎中吆喝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怎一个"乱"字了得。


所以听高官孙忠焕说茶文化,我是抱着好奇心而去的。

承认起初只是比较小人地猜测:一个官人去研究茶文化,该不会是附庸风雅、故作姿态吧?

不过,这次孙忠焕先生是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在天台山琼台书院作的讲座。


9月2号下午二点琼台书院,高朋满座,济济一堂。估计一半为他的追随仰慕者从各地赶来,一半为天台的茶友茶人茶爱好者至。放眼望去,俊男靓女不少,天台茶界的大腕大亨基本到齐,茶公茶婆们无一缺席。

由此可见,孙先生为人上的大成,虽退休离位,仍追随者甚众,无人走茶凉的况味。

讲座中,孙忠焕先生以他今年出版的《茶文化的知与行》一书为提纲挈领,从茶的基本概念、茶的功效和文化深度等维度,从茶文化的“知”到茶文化的“行”,将自己对茶文化的感悟娓娓道来。作为一个茶文化研究者角色的静心、静气、沉潜的气质由内而外,令人钦佩。


他特别推崇他的同乡王阳明心说,开头即用一大段时间阐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入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这“知”,不仅仅指“知道”“了解”,而是辨别善恶的能力;这“行”,也不仅仅是“行动”“实践”,而是“事上练”。并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述了在学习思考茶文化中的“致良知”和“事上练”的心迹,这里面,既有用心地去认知、体悟、思辨茶文化的“主意”,又可照见他经“事上练”而践行茶文化的“功夫”。

他指出,中华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茶所以能被称为中国人的国饮,不仅是茶的物质价值,更是茶的文化内涵决定的。人类发现、利用、探索、感受茶叶的历史,就是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茶文化发展又为茶产业发展增强了软实力。


天台茶文化协会主席杨廉素讲道:龙井茶是由谢灵运从天台山带过去的。

特别是以阳明心学知与行的观点,观照中国茶业,从而进一步传播推广茶文化,堪称自成体系。

他还指出,在六大茶类中,没有比绿茶黄茶更好的了,天台山的绿茶和黄茶是不可多得的茶种,并有理有据的说明了茶祖地位不可动摇,为在座的天台广大茶农茶商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兴奋剂",特别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讲座之余,我们惊喜地发现孙忠焕先生在掌握茶饮文化的诸多知识点之余,又并未落入一般茶书汇总知识的夸夸其谈和生硬晦涩,而是将个人经历和思考恰当溶入,从而使整个讲座既妙趣横生又有普及意义,既体现了智慧又有温度,此即"知行合一"吧。


天台山酒仙说:喝茶讲文化,喝酒增感情。

他说:茶无上品,唯有适者。

这样的观点朴素平和,犹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自有拨乱反正之力。

还是借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姚国坤的评论:“讲座不但有深度广度,而且少‘书卷气’的呆板,少‘说教式’的口号,将知识性、文化性和哲理性融为一体,富有亲切感和认同感,给人一种感染力,给人一种启示。它不仅对指导茶文化工作的开展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对提高全社会道德修养也有指导作用,实是一次可圈可点的讲座!”

孙忠焕先生作为一个70岁的老先生,他主张从良知上普及中国茶文化,特别尊崇他的"老有所学、老有所养(涵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模式,我们每一个人终将退休,老去,如何在退休后做个"四有"老人?孙忠焕先生这种盯牢一件感兴趣的事,潜心研究,并学有所成的做法,无疑是一种修身养性健身长寿利器,值得世人推崇。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品茶之味,悟茶之道,与其说这是一次茶文化的普及,不如说这是一次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的人生经验分享。


荐文:

知行合一话茗茶

读孙忠焕新著《茶文化的知与行》

娄依兴

戊戌夏月,我读到了一本颇有特色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作者是我的老领导孙忠焕先生,他在台州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我正在天台县委书记任上。记得1996年秋天,他到天台考察工作之际,我曾请他观看宣传天台的一个“茶道”表演。没想到时隔二十多年后,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乃至一些“茶道”表演的细节。他把这一体验写到了他的书中,在“初闻茶道”部分详细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孙忠焕先生“初闻茶道”于天台山,今天我读他的书,则又从中读到了天台山与茗茶的深厚渊源。天台华顶山归云洞前,相传系汉代高道葛玄手植的“茶祖”至今依然生机勃勃,茶叶自天台传至日本和韩国的史实,孙先生在书中交代得很清楚。他写到了唐代时到天台山求法的日本高僧最澄。最澄历经千难万险来到天台山学习佛法,他学成回日本时,台州刺史陆淳为他饯行,用的就是以茶代酒的茶宴。最澄在天台山不仅学到了佛法,还带去了天台山的茶籽。他回日本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同时也将从天台山带去的茶籽播种在日本京都比睿山麓,从此结束了日本无茶的历史。韩国的茶种也出自天台山,韩国遣唐使金大廉在中国留学时带回茶籽,种于地理山(今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边,后来逐渐扩大到以双溪寺为中心的各寺院及全国。韩国的茶叶专家实地采集样本研究比照后,证实韩国智异山华严寺、双溪寺附近都是天台山茶种的传播地。正是从天台山茶籽传播到日本和韩国的角度来说,天台山被称为“日韩茶源”。我与天台山缘分甚深,读到这些史事,倍感亲切。

在《茶文化的知与行》一书中,我看到了孙忠焕先生从高官到茶文化专家的华丽转身。孙先生曾任省政府秘书长、杭州市市长等职。作为一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儒官”,他退休后担任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从此,他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将自己对茶文化的体悟与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以一个领导干部的特殊经历、独特视野与文化修养,畅谈茶文化的知与行,写成了这本别具风格的茶文化专著,难能可贵。拿到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曾闪现过一个问题:孙先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现华丽转身的奥秘在哪里?后来我在他的书中找到了答案,这就是他自己在书中写的一段话:“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工作着是快乐的。快乐地工作着,不仅会有乐趣,还会有情趣,从而也会产生‘爱心、热心’;只有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爱心、热心’,也才会去‘用心’,只要肯用心,外行可变内行,不能会变能。‘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我想,为官从政也好,研究茶文化也好,孙先生都是怀着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去做的,高官与茶文化专家之间,有着一座心灵上直接相通的桥梁。

在《茶文化的知与行》一书中,我读到了茶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是和合文化。孙先生在“中国茶道之寓意及再兴起”这一部分,写到了文人雅士们分别按自己的心境感悟茶的内质,认为茶之质为“清”,茶之味为“苦”,茶之礼为“敬”,茶之韵为“静”,茶之德为“俭”,茶之魂为“和”,茶之品为“美”。他把“和”作为茶之魂,我很认同。“和”是儒、释、道三家共通的理念。儒家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家的“因缘和合”“圆融中道”,无不体现了和合文化。就茶文化而言,本质上是和合文化的外化与物化,诚如孙先生所说,和乃茶之魂。

文以载道,以道扬文。在《茶文化的知与行》一书中,孙先生写出了他在学习思考茶文化中“致良知”和“事上练”的心迹,所传的不仅是茶道,同时也承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作者系原台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


摄影/奚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