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难受但检查没事 专家:这是“心病”

在我科门诊主诉“心慌”的病人中,约有45%的患者有焦虑症状,7%—9%的患者已经达到了抑郁的程度。心内科医生在门诊也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主诉心慌、胸闷、气短、胸痛等心脏病症状,但经过各种检查方法都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患者不禁要问,既然检查结果都正常,那这些症状到底是怎么回事? 山西中医院脑病科专家提示: 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心脏病人”其实是患了心血管神经症,作为神经症的一种,心血管神经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专家指出,精神因素是诱发心血管神经症的主要原因。

A “心脏病人”的烦恼

专家给记者讲述了两名前来看病的患者,“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患者。”

郭女士,今年45岁,时常出现不自主的心慌,就诊时自诉,自己除了心慌还伴有心烦、气紧,甚至听到稍大一点的响动,就感到紧张和害怕,还不思饮食,整天无精打采,有时头痛,时常难以入睡。以往并没有特殊疾病。

还有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他一来就说自己常常感到心脏下面(剑突下)跳动不安,心悸不宁,其表情抑郁,自诉进食后腹胀不适,常常心烦意乱,有时还感到胸憋胸闷,不抽烟饮酒。“以上两位患者均因担心得了心脏病而来就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旦得了心脏病那就太可怕了,活不了多少年了。”

B 不是心脏病,是惊恐发作

那么,这两位患者真的是患上心脏病了吗?专家在门诊做了一下简单的体格检查,血压和心脏等体检均无异常,再进一步做了生化检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以及24小时心电图均正常。再追问发病的病史时,了解到女性患者发病前曾亲眼见到冠心病心肌梗死发作的同事整个发病过程以及结局,从那以后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并逐渐加重。而另外那位男性患者,主要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常常写材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理负担过重导致的。“至此可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考虑为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就是心血管神经症。”

对于这类病人,他们主要是心理问题,具体地说,是焦虑症中的惊恐发作。所谓惊恐,通俗地说,就是对“害怕”的害怕,病人惊恐的是即将发生的生理变化,而不是外界的变化,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

他们第一次发作的时候,往往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比如开车、散步、工作场所或者学校、地铁、公交车等公众场合,或者是在受人关注的环境中,比如开会发言、舞台表演。发作时没任何预兆,通常心跳加速,头晕眼花,有异常的感觉,此后病人就一直担心这些感觉的出现。实际上,这些身体的变化是人体为了适应外界变动而产生的自然变化。

那么,如何判断病人得的是心病还是心脏病呢?专家表示,最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不但要看病人的症状,更要看各项检查的结果。如果各项指标基本正常,那么就要更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治疗方法。

还有一个相对简易的判断方法,就是看患者忙时的反应。一般来讲,有事情、需要运动的时候,心脏病人的病情会加重,想动却根本动不了。而有心病的人,一旦有事情转移他们集中在自己身体上的注意力,病情往往会缓解,不但行动自如,甚至会不药而愈。

C 除了“心药”,还可中医调理

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专家介绍说,首先还是心理治疗。作为医生,要帮助他们提高对此类疾病的正确认识,减轻心理负担,卸下心理包袱,改善或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走出心理上的阴影,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其次,可考虑用抗焦虑的药物。“如果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并内治、外治结合可以起到良好效果。”中医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效果也非常好,心血管神经症隶属祖国医学心悸、怔仲、郁证、不寐、汗证等范畴。病因往往与情志相关,如哀思、愤怒、焦虑,其病位在肝、心、脾。病机为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火扰神明,则心神不安。此外,心脾气虚、不能养心、肾阴不足、心火内动或心阳不振、心气虚弱而致病。治疗上多以疏肝解郁、清心平肝、养血宁心和益气活血为主,且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显示了中医治疗心血管神经症具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