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始于家庭——把握好孩子“敏感期”,就会有“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个词汇叫“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还好,简直就是孩子的标兵。其实我们不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更该培育自己的孩子,应该给他浇水、施肥、捉虫、拔草,到了季节自然会开芳花、结良果。

如果现在就让你去种地,你会怎么做?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不知所措,因为太不了解了,所以往往只会种,不会结果。对于孩子我想也是一样,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在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我觉得蒙氏教育是十分经典的,下面将带大家认识(我们常常忽略的一块)幼儿敏感期的教育。

我们伟大的主角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博士通过长期对幼儿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种能力与印刻现象十分相似,蒙博士将其称为儿童敏感期。蒙博士认为,这是人生中唯一有敏感期的阶段,这个阶段也被成为“机会之窗”,孩子对某一想具体的技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通过重复练习来达到完善。这个敏感期一旦过去,在发生这种自然且自发形式的学习就困难得多,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所以说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敏感期就应该抓住这一阶段时间,因为这个时候练习孩子会事半功倍。我常常会看到幼儿对一个物体或者玩具反复的玩耍,就是玩上一下午都不是问题(前提是他感兴趣),就是这样的原因,所以不要看着孩子反反复复的做游戏或者要求你讲故事,认为这是没有意义,是停滞,其实孩子是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学习,最著名的就是孩子爱玩躲猫猫游戏,百试不爽。我们要多去顺应孩子的需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对任何一个敏感期进行压抑,都会成为孩子性格成长发育中的缺陷,甚至演变成人性弱点,所以,家长知道敏感期的特点和处理的方法,为我们的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成长轨迹提供宽松的环境显得尤其重要!

既然这个东西这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下幼儿阶段的六个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0-6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对语言产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他们也有能力学习和流利地运用其他语言。蒙特梭利指出,婴儿需要靠近人们,研究他们的交流和对话。婴儿都从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听家长们的声音而逐渐内化,并发出呀呀的声音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都说孩子小时候最好学习语言也就是这个道理,小的时候放在什么地方,学说这个地方的语言就很快,反而我们大人要想去学习外语,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在此阶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这里主要是指语言环境应该统一。现在很多父母对待孩子讲的都是普通话,但孩子的外公外婆讲的是一种方言,爷爷奶奶讲的却是另一种方言,宝宝就会感到非常疑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说了,就会延迟说话,甚至不爱说话,影响以后的语言表达。

其次要多与孩子说话,他可能听不懂,但是可以刺激他的语言发育。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有条理、清晰地表达,如在孩子说得多、但是又表述不清楚的时候,要经常鼓励宝宝,“慢点说,别着急”;在孩子语序不正确、语音语调不准时,不用否定,只需要给孩子清晰而正确的示范就可以了,孩子会自己再去模仿的。

秩序敏感期(2-4岁)

蒙博士发现:孩子成长中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在此阶段,敏感成了他们行动的指南。蒙博士将这种现象称为“秩序敏感期”。

孩子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像现在很多孩子懒散习惯等都是在这段时期初步形成),并且规则有序的摆放对孩子的吸引力也非常大,我们应该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重视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教育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求,做到在生活中尊重、重视他们的内在秩序感

,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感觉,促进其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如在家里要孩子自己的东西要给他规定摆放位置等,制定一些规则,注意的是制定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要随意改变,因为在有序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更安全,更舒适。

感官敏感期(0-6岁)

主要对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感官刺激,感官刺激基本上能都调动身体大部分的位置。在此期间,家长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材料,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在孩子感知过程中蒙博士认为,不用当场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要希望他们第一次就摆得正确,让孩子自己在安静的状态下自己去感觉摸索,同时可以自己比对控制卡来检查是否有问题。

细小事物的敏感期(1.5-4岁)

孩子在1岁半到4岁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使孩子掌握事物的细节,表现在爱用手触摸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去感知。其实,同一个敏感期中儿童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一颗绿豆大小的石头粒、一根细细短短的小线头、一片指甲盖大的小纸屑,都是吸引孩子们的好东西。在细微事物敏感期里,那些细小的事物在孩子的眼里是无比新奇的,总能给他带来数不尽的乐趣,因此在这个时期,父母要理解孩子,

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更不能随便打断(孩子专注力的初步形成),多带孩子去进行没有过的体验,比如去新的环境旅游、玩耍等。

动作敏感期(0-6岁)

这一点最容易观察到,孩子会形成动作性程序,并且逐步精化,例如孩子爬行、走路、学吃饭这些行为都是,并且如果孩子自己学吃饭时,你看不下去弄得到处都是的场景,打断了甚至是代替他给孩子喂饭,那么你就一直追着他喂饭吧,再想让他自己吃就会费很大的力气了。我们在这一阶段应该帮助发孩子了解、熟悉这些动作和步骤,并且帮助孩子自己掌握好。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当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比如喜欢上幼儿园去玩耍,爱与同龄人一起玩耍,慢慢的不再黏着妈妈,这就说明孩子进入了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像现在有的孩子与大人对着干,不听话爱捣乱等情况就是属于这个阶段家长没有教育引导好孩子。),因为社会规范敏感期的教养有助于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规范,以及日常礼节,抓住时机教养,有利于将来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变成一个乖巧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现在你知道了我们自己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样子了吧,与我们小时候密不可分。我们常常错误的认为孩子小不懂,以至于根本不在乎孩子0-6岁的幼儿阶段,都是凭着我们的印象(好像我小时候原来就应该这样)去教育孩子,而忘记了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是去引导他的。孩子在这些敏感期内也正形成着他们的人格,所以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而我们常误认为是“天生的”。

万物生长皆有其规律,孩子的成长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