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讀16、多聽聽國人怎麼說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譯文

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並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勳的大臣。可大王您現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現在也不知到哪裡去了。"

齊宣王說:"我應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說:"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係疏遠的提拔到關係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謹慎嗎?

因此,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後去考察他,發現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後去考查他,發現他真不好,再罷免他。

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該殺,然後去考查他,發現他真該殺,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人殺的他。

這樣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解讀:

孟子在這裡所談論的人才選拔觀一方面來自他的先輩孔子,另一方面又加進了自己的民本主義政治思想。

在《論語.子路》篇裡,子貢曾經問孔子說:“一鄉的人都喜歡他,怎麼樣?”孔子仍然說:“還難說。不如一鄉中的好人喜歡他,壞人厭惡他。”在《衛靈公》篇裡,孔子又概括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我們不難發現,孟子在這裡對齊宣王的論述幾乎就是孔子思想的翻版而加以擴展。只不過,孔子是就一般人品或人才的識鑑發表看法,而孟子則是具體到為國家選拔人才,提拔幹部的問題,所以又揉進了他“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要求國君聽聽國人的意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人民群眾的意見。

所以,“國人皆曰”也是相對的。我們應該把握的精神實質是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多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不過如此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