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中国最早的原子弹梦:蒋介石渴望一年造出原子弹,因经费不足流产

日本广岛、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攻击后,原子弹成为二战结束后举世瞩目的“新科技”。日本投降尚不满两个月,国民党重庆政府驻瑞典大使何凤山给蒋介石打了一通密电,电报内文是这样写的: “据瑞典新闻社称:莫斯科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自一九三四年,在卡普甲教授督导之下,已完成分离原子之试验。据苏联发言人称,用苏联制造爆炸性原子之方法,制造原子弹,其成本较美国所制者为廉。”十天后,另外一封也是有关外国发展原子弹的文件,也由侍从秘书以工笔楷书誊写呈给蒋先生。

这两通电报叙述内容,毕竟和中国无直接关联,并未触动蒋介石的神经,而蒋先生真正起心动念,开始积极计划着手研制原子弹,还是受到他的党内对手、桂系大将李宗仁提议的刺激,李宗仁一度为蒋介石最初尝试研制原子弹的幕后推手。

1946年1月间,北平行营上将主任李宗仁,得到了一项极为可靠的情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秘密派遣了一支技术人员队伍,到张家口采掘原子放射性原料。日本投降后,这个研发原子弹的小组中,有三十余人被中国共产党逮捕,其余未遭逮捕的人员埋名藏匿在北平。李宗仁有意寻觅躲藏在北平的日本原子弹专家的下落,希望这些日本专家协助国民政府当局研发原子弹。

李宗仁汇集了所有的情报讯息,于1946年2月1日,打了一份报告,以密电形式拍发给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由于蒋介石不放心李宗仁,故而私下交付给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代局长戴笠一项任务:查明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境内研制原子弹的详细经过。

两三天后,戴笠接连呈报给蒋介石几份密电,证实了李宗仁密电的内容。戴笠的第二份密电到达后,由国民政府军务局上校参谋陈廷缜,转呈给蒋介石。 戴笠的调查,进一步证实日本有一名叫西野的原子物理学家,日本当局并在东京设置了“理化研究院”,并且有西野专用的研究室。并从美国进口了一部离心机,专供西野研制原子弹之用。

蒋介石立即派人想把他争取过来,以免西野落入其它国家手中。据戴笠查证,西野的实验室已提炼铀元素22磅,如果能把西野争取到手,不但22磅的精炼铀掌握在中国人手上,要进入原子能研究的堂奥,显然要事半功倍得多了。

1946年7月24日,军政部长陈诚整合各种讯息之后,给蒋介石上了一份堪称完整的报告,针对从抗战胜利以来,那些自称能研制原子弹的情报来源,过滤其可行性和真确性之后,向蒋先生提出简要报告。陈诚的报告,说明自抗战胜利以后,各种有关日本科研人员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讯息,经国民党当局逐一查证过滤,其结果似乎都是“确有此事,但是查无实据”。

其实,早在李宗仁向蒋介石汇报北平遗留有日本核弹专家的情报之前,蒋介石已经悄悄计议着中国人自行研制核弹的可能性,负责执行此一计划的,是兵工署副署长俞大维。并下令拨付经费十万元法币,激活这项秘密计划,建议吴大猷组建原子弹研发小组用一年时间造出原子弹,听完蒋介石一席谈话,吴大猷向蒋先生建言,发展核弹最重要的是人才。蒋介石清楚了问题症结所在,当即向吴大猷命令选拔人才赴美国深造,在吴大猷带领下,包括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这批研习物理学的年轻学子,踏上了留学美国的旅途。

1946年6月,一个以研制原子弹为核心任务的单位正式组成,按照计划,“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和早先成立的“国防科学委员会”密切配合,展开原子弹研发作业。吴大猷等人选定的年轻学者,已经陆续赴美深造,中国的原子弹研究计划正式激活。

然而,随着国内局势的日益紧张以及内战的开打,国民党当局的军费渐呈捉襟见肘之势,为了研制原子弹而派遣的年轻学者,仍在美国继续深造之中,当局仍然持续供给经费,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徒然维持着虚有其表的空壳子,研制原子弹的组织单位不仅不再扩大,还有逐步缩减的打算。

白崇禧于1947年4月21日,呈送了一份《要件演示文稿》给蒋介石,开宗明义建议蒋介石“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蒋介石看后在这份公文上批示:“目前国库支应浩繁,外汇亦须节用,所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应缓办。”

本来计划大张旗鼓的“原子物理研究所”,最后终因内战军费支出过于庞大,蒋介石被迫忍痛割爱,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时期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即如昙花一现。计划搁置后不到三年,蒋已败退台湾,他二度准备研制原子弹,已是四五年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