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除了青春期,儿童阶段也有两个“叛逆期”,家长要如何应对?


叛逆期并非青春期独有,在孩子童年阶段也会有一个小小的叛逆期出现,那就是2-3岁和6-8岁。

这两个阶段的孩子会很多事情都故意和家长“反着来”,比如让他们吃饭,就偏不吃,不让他们吃零食,缺偷着吃。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从之前的小天使变成一个小恶魔,不管家长说什么他们都不听,完全不讲道理,让家长十分头疼。

儿童叛逆期和青春叛逆期不同的是,孩子的行为会比较隐蔽,且每次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比如在一些小事上不听父母的话,破坏性强,和父母闹小情绪,或者故意做一些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来引起家长的重视。

想要做的事情就要坚持做到,不然会大哭,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就越要去尝试,父母要求的反而不愿意去做。会故意破坏规矩,层出不穷的搞一些小状况。

其实儿童阶段的叛逆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有了“我”的概念,自我意识觉醒,会对自我边界开始探索,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想要证明自己能做什么,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迫不及待的想要向大人证明自己的想法。

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缺乏建设力,所以通常用破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探索欲,而且这个时候的孩子语言功能不健全,也不会完全通过语言来交流,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并且他们也对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非常感兴趣。



这是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必经的矛盾阶段,一方面孩子渴望努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和情感上对父母又有非常强的依赖,这样矛盾的状况就会造成孩子很多看起来“奇怪”的行为,他们内心担心父母会讨厌自己,离开自己,但又控制不住想要挑战父母的权威。

由于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间不断游离,这个阶段也会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不断重复。所以这个阶段父母的态度很关键,关乎着孩子未来对自己努力的态度。

1. 了解孩子叛逆的动机和原因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长,可以说和父母是最为亲近的,想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平时就要多注意观察,学习孩子教育的相关知识,多和孩子进行交流,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想要自己尝试,独立表现的需求,尽可能多的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满足。

2. 原则问题上不迁就

叛逆期的孩子总会挑战规则,但另一方面也是在建立规则,所以原则性的规则是不能混乱的,父母在一开始制定规则的时候就要考虑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在孩子叛逆期的时候有理有据的让孩子遵守。

不要制定一些超出孩子能力范围之外的需要遵守的规则。尊重孩子的需求,有时候孩子只是要求自主行动的事情,家长不要拒绝,更不要怕麻烦或者是害怕孩子做不好就一手包办。



3. 用巧妙的方法进行引导

每个孩子的叛逆期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引导。

比如家长让孩子吃饭,他们坚决不吃,父母就不能采用激将法来让孩子吃饭,而是可以反着来,让孩子不要吃饭,他们可能就会主动自觉的要吃了。

根据孩子当时的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法总比问题多,稍微换个角度和思路就能解决问题。

又比如孩子经常会乱扔东西想要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假装看不见,等到孩子主动收拾的时候,故意做出很夸张的表情来表扬孩子,这样他们就知道,收拾东西能吸引父母的注意,而乱扔东西反而父母不会理会。

4. 耐心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和孩子讲道理,当孩子大哭的时候,父母可以抱着孩子到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听他们哭一会。

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到底是因为什么,此刻的情绪是伤心还是愤怒,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对他们此刻的情绪表示同情和理解。

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之后,再和他们讲道理。



在儿童叛逆期的时候,有2个毛病是不能纵容的,不然会在将来难以纠正。

1. 动不动就摔东西

儿童叛逆期的孩子脾气会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摔东西,或者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的知晓自己内心的情绪更不懂得正确的表达,越急就哭的越大声。

这个时候家长除了要阻止孩子摔东西的行为之外,还要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而不高兴,要引导他们正确发泄情绪。

2. 打人

在儿童时期孩子的是非观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并不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就需要家长给他们“立规矩”。当发现孩子打人的时候,家长要马上制止,并且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可以用轻拍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打人会让被打的人不舒服,让孩子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

家长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先冷静,不能发火,等孩子冷静下来再和他们沟通。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同样也在通过家长的反应来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如果家长大声呵斥或者发火,孩子也会将这种应对模式学习过来。



家长其实也需要先练习一下如何与孩子用坚定而温柔的态度说话和沟通,当和孩子说话之前可以先注视他们一段时间,眼神的交流往往比语言更有力量。

除了眼神之外靠身体接触也能传达出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比如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扶着孩子的背部。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用认真而严肃的态度,不要用童言童语,最好是平等尊重且认真的语气,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技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几个选择让他们来选。

在儿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不要问他们想不想,要不要,因为得到的回答一般都是“不要”“不想”。最好给出几个家长能接受的选项让孩子去选,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不要问孩子“你要不要吃饭”“吃饭好不好”而是问孩子“你是想要先吃这个还是先吃那个”,不要给孩子说出说“不”的机会。

采用认真的态度会让孩子知道家长重视自己的意见,从而在父母给出的选择中做出抉择,而不是一味的说“不”。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哭闹只是在寻找自己的界限,他们其实希望父母告诉他们界限在哪,界限能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会更自信,家长要给与的是孩子界限内的自由,所以即使划定界限是当务之急。

没有界限的熊孩子,内心其实是充满不安的,孩子喜欢的是能够给他们规定好界限并且充满爱的父母,高要求,高回应,有明确的界限,还能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这都是现阶段孩子最需要的。

孩子在挑战家长底线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不要对他们发火,因为发火就意味着家长被孩子的哭闹控制,更不能满足他们无理的要求,因为这就表明孩子的策略成功,下次他们还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