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人最可贵是自知


杨修

杨修,东汉末年的名士。在中学课本里你一定见过他。

他是个极聪明的人物。出身弘农杨氏,杨家自杨震到杨彪,四世三公,德业相继,与汝南袁氏都是当时的名门贵族,正儿八经的簪缨世家。


杨修自己是猜谜十级爱好者,恃才傲物,经常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


杨修之死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也不是他最大的缺点,或者说造成他悲剧收场的根源不在于此。


杨修真正的致命伤是什么呢?


杨修出生名门,在家族培养下,定是个好学的人。青年才俊一枚,东汉文坛的活跃分子。祢衡说:

“大儿孔文举,小儿黄祖德,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言下之意就是他的特别关注只有孔融和杨修,其他人不足为道。

这三人也交情甚好,才气学问相当,志趣相投,常在一起交谈。孔融称祢衡“颜回不死”,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复生”,也是真的敢夸。


祢衡三易主君,从曹操到刘表再到黄祖,终因出言不逊于建安元年(196年)被黄祖所杀。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名重天下,自负才气,对曹操多侮慢,于建安十年(208年)被曹操所杀。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是什么样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祢衡和孔融都是因恃才傲物所杀,所以杨修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杨修被曹操所杀,曹操给杨彪写信道: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顾欲直绳,顾颇恨恨。”

弘农杨氏杨德祖这个名声要比才子杨修大得多,杨修沉迷于自己才子的人设,屡次在不恰当的时机显示自己的才华。看,我杨修说得没错吧。


人贵有自知之明。杨修是典型的不自知,想要证明自己有多聪明,却选择了错误的时机错误的场合,结果自然是悲剧收场。



杨修与曹操

杨修在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曹操的主簿。杨修才华横溢,曹植、曹丕等人都愿意与他交友。杨修送曹丕王髦剑,曹丕对此剑很珍惜。杨修跟曹植更投缘,曹植的《洛神赋》,杨修的《神女赋》,两人意气相投。丁仪兄弟和杨修都是支持曹植的,多次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的文才,劝曹操立曹植为嗣。


杨修还多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提前帮曹植做小抄。曹植是日加骄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考太多次满分曹操都奇怪,知道是杨修在背后搞鬼,愤恨不已。


曹植,是清河崔琰兄长的女婿。崔琰因立嗣之事对曹操进言:

“《春秋》之义,立子为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两者选择,高下立见。


杨修犯了为臣大忌,作为下属参与立嗣之争,还揣测主君心思,干扰测试。

曹操此时没除掉他全看他弘农杨氏的面子上了。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与杨修醉酒乘车行驰道,擅闯司马门。曹操大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处死,曹植经此事逐渐失宠。

“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曹操赐死崔氏亦是对曹植的警告。


史书上对杨修之死的记载是

“操亦以修袁术之甥,恶之,乃发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杀之。”


“鸡肋”事件在历史却有其事,汉中之战,杨修从暗语“鸡肋”推测曹操有意撤兵,遂传播此事。曹操还是在犹豫是否撤兵,出帅帐就看到士兵在收拾东西。自己还没有下令撤兵,杨修猜出自己的意图,并泄露传播,导致军心涣散。杨修又一次成功解密,可曹操却不爽他很久了,借此事直接解决掉他。


为什么史书中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个原因呢?

开头说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是当时的名门贵族。汝南袁氏凭四世三公的名望,招贤纳士,成一方诸侯。而杨家也是四世三公,杨修的父亲杨彪是忠于汉室的老臣加上杨修的名气,曹操不会轻视杨家的影响力,放任杨修这个后患。曹操为了打击大族的势力,杀掉杨修是必然,也是为曹丕扫除了障碍。


杨修死后,曹操在见到杨彪时问:“你为何如此消瘦?”

杨彪回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看看这回答,姜还是老的辣。杨修比起他父亲杨彪还差得远。


人最可贵的是自知。杨修出生名门,聪慧敏捷,学识过人,身边有的是恭维的人,也许有提醒他的人,可杨修偏偏不自知。杨修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杨修在政治上的表现跟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相比确实有失水平。


主簿宜守,需要的是精明,低调。杨修却行事高调,和领导对着干。

第一,参与到立嗣之争,站错队

第二,揣测曹操心思,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帮曹植作弊

第三,知道曹操的意图,还大肆宣扬


所以说一个猜谜十级的才子不等同于一个合格的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