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可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造成胃癌的元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其可对胃黏膜造成渐进性损伤,

目前已被公认为在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腺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许多重要病症中起致因作用。

此外,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也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和胃癌重要的危险因素。

消除幽门螺杆菌不仅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也可有效预防消化性溃疡和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



常规四联疗法根除率不断下降

幽门螺杆菌是弯曲菌科下的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细菌,主要定植于幽门附近的黏膜上。

当前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过50%,对于该菌的治疗,通常采用四联(铋剂+PPI+两种抗生素)方案,但是由于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现象十分严重,根除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数年前的86%-96%,到目前的60-90%。

我国幽门螺杆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且传统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常会导致胃肠道的(例如:恶心、味觉异常、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不良事件,从而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

传统疗法应用会使肠道菌群发生短期改变,对一些胃肠道微生物群不成熟(幼童)或不稳定者(老年人、免疫缺陷者等)消除幽门螺杆菌时抗生素应用需谨慎。

益生菌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证据表明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第五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也指出益生菌菌株可能有助于减少消除疗法的副作用,提高依从性。有研究发现在消除幽门螺杆菌疗法同时或消除疗法后补充微生态制剂,可以增加消除率或降低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不良影响。


益生菌对根除率的影响

越来越的学者对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消除率进行了研究。

早些年的研究发现乳酸杆菌(如约氏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外可抑制或杀灭幽门螺杆菌。

近年来,多项系统研究提出使用益生菌可显著提高消除率。

也有多项荟萃分析研究显示应用益生菌联合抗生素的联合疗法可以降低抗生素疗法的多种不良反应,如呕吐、上腹痛、腹胀、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提高治疗的根除率,改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Lionetti的研究发现添加益生菌不能提高消除率,但是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细胞的粘附从而阻止幽门螺杆菌的定植,特别是在幼儿中或高危患者中防止幽门螺杆菌再次感染,另外有个别临床试验发现添加益生菌并不能提高消除率。

综上所述,虽然有小部分队列研究发现有益生菌不能提高消除率,但是有更强说服力的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诊疗方案添加益生菌可使效果较未使用益生菌显著提高,甚至提高至96%以上。

乳酸杆菌和含双歧杆菌更为推荐,其次为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加氏乳杆菌、布拉迪氏杆菌、鼠李糖杆菌。

益生菌在服用抗生素后半小时至两小时服用,使用疗程可以与消除方案疗程相同或者再延长1-3周。


益生菌在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益生菌分泌抗微生物物质,加强人体抵抗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非免疫屏障、稳定肠黏膜屏障;

与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细胞的黏附受体竞争结合,隔离幽门螺杆菌,防止其对胃黏膜的黏附,从而清除胃内的幽门螺杆菌;

益生菌代谢碳水化合物过程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如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和乳酸等,可以降低胃内的pH值、降低尿素酶活性,从而直接或者间接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定植和生长;

减轻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调节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免疫反应。

注:对于免疫异常、病危、肠外营养支持患者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