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前,有三个“叛逆期”,全熬过了,基本上就彻底安稳了


执笔:邵菲

定稿:苏子后

十月怀胎,异常辛苦,很多孕妈都指望着“卸货日”早点到来,自己就能解脱了。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不少父母发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艰难的路需要走。

据儿童教育专家介绍,孩子青春期前会有三个“叛逆”阶段,绝大多数妈妈面对这三个阶段时身心俱疲,可以说是熬过去母慈子孝,彻底安稳,熬不过去鸡飞狗跳。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第一个叛逆阶段:1岁前

宝宝1岁前的这个阶段,对妈妈们来说可谓是双重考验:自己对育儿毫无经验,宝宝却经常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此时的妈妈刚刚经历产后恢复,又投入到了母乳喂养、日夜带娃的过程中,几乎都不能睡一个好觉。但相对而言,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宝宝在刚出生之后非常敏感、脆弱,溢奶、拉肚子、黄疸、肺炎等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接踵而至。

而到了6个月给宝宝喂辅食的时候,新坎又来了。总是在担心宝宝吃这个会不会过敏?现在喂宝宝他们会不会噎着?这些营养够吗,宝宝会不会营养不良?

此外,等到8个月之后宝宝刚学会爬和走的时候,家长又怕宝宝不小心误吃了什么,又怕他们磕碰到了那里,简直是日夜都在操心。

如何安稳度过?

首先,新手妈妈应该放松自己的心态,不要对育儿这件事太过紧张、恐惧,育儿其实也没有想的那么可怕。

其次,一定要提前了解相关育儿知识,了解1岁内的宝宝,在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可以更好的解决。这样,遇到事情就不会慌,可以利用好黄金干预期。

最后,当自己搞不定的时候,及时的向家人求助,不要将压力全抗在自己身上,可以适当的分发给家人。这样自己的身心都能得到缓解,也可以更好地照顾宝宝。

第二个叛逆阶段:2-3岁

如果说带1岁之前的宝宝是心累,那么带2-3岁的宝宝,则是身心俱疲。

我国有一句老话“两岁哭声绕梁,三岁上房揭瓦”,生动形象的揭示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多难带。

宝宝到了两岁之后,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开始能清晰表达,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完全行动自如了。由此,他们再也不是那个听话的乖宝宝了,而是变得特别难带,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而是在那里玩,走路的时候不好好走,不是跑就是要抱。

而最让爸妈烦心的是,此时的他们完全是个好奇宝宝,除了问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之外,行动力更是超群,拆家功力令人叹为观止。父母虽然无奈,但真的拿他们没办法。

如何安稳度过?

首先,不要制止宝宝的行为。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的破坏大王,他们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内心好奇的表现。此时制止,无疑是给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泼冷水。

其次,在宝宝提出疑问之后,要及时的给予他们回应,并引导他们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最后,在面对宝宝“拆家”的时候,父母最好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但是,最后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干净,做好善后工作。

第三个叛逆阶段:7-8岁

2-3岁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而到了7-8岁时,则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此时,他们对待很多事物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会按着自己的想法行事,面对自己不认同的事物,也会进行驳斥,并与父母对着干。

这样一来,家长就发现他们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听话的宝宝了,由此有了“七岁八岁讨狗嫌”的俗语。

很多父母没法接受孩子的这种转变,希望他们还是之前那个,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乖宝宝。但是父母忽视了一点,此时宝宝的主要需求,已经从一日三餐,吃穿用度,转化到了精神需求了。

如何安稳度过?

首先,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

其次,在孩子的言行中,为他们“查漏补缺”,看是不是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进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最后,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弄清楚他们真实需要的是什么。有时父母说的确实是对的,但却不是他们最需要的。父母需要将自己的建议,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来,而不是强硬的说:“你错了,按我说的来。”

教育孩子,其实是一门高深的功课,很多父母觉得晦涩难懂,但其实,只要耐心、用心的换位思考,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成为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