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白描”夺魄李公麟

无可争议,李公麟是北宋最杰出的人物画家。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是跟他的博学多才和勤奋努力密切相关的。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李公麟少年时代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读书过目成通,诗文皆精,十一岁的时候便中了进士。在绘画上悟性也极高,不仅擅长人物,还善画鞍马、佛像和山水等。他还精通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是一位学问精深的学者。李公麟进士及第,少年得志,从此步入仕途,但混了三、四十年,始终官运不济,直到六十一岁因为身体原因告老还乡的时候,都还只是品阶较低的小官员。尽管他仕途不顺,但在绘画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李公麟学习绘画是非常投入和刻苦的,早年,他把父亲收藏的大量古画都一一进行了临摹,广泛吸收各家之长,为他以后独创画风奠定了基础。他还注重对物象的观察,他特别喜欢画马,为了了解马的习性,经常跑到皇宫的马厩里去观察,从早到晚待在那里,还随时进行写生记录,别人跟他说话他总是心不在焉,嗯嗯啊啊地应付着。晚年的时候,他因患风湿病卧床不起,一边呻吟,一边还抬手在被子上画来画去。所以说,成大器的人除了天分,没有一个不是全情投入的。

李公麟笔下的人物,不仅有形,更有神采。他善于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用简练的线条加以描绘,人物便立即鲜活起来。而人物的身份、种族、年龄、职业都一目了然。从他的代表作《五马图卷》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他非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这幅画画的是西域小国进献给北宋皇帝的五匹验马,每匹马前面都有一位马倌牵着缰绳。人物和马的造型都相当写实,造型也极为精确。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五位马倌中有两位是汉族,三位是胡人。两位汉人服装、神态和气质又都有很大的差别,人物身份也就很自然地区分出来了。三位胡人服装和长相也各不相同,显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从这幅画中我们还能领略到李公麟卓绝的白描功夫。

你看,五位马倌都是以单线勾画,只在冠巾和靴子上略加涂染。再看他画的马,从马背到臀胯一线贯通,一气呵成。线条如此简洁流畅,没有一丝犹豫和重复,只有粗细和疾徐变化,可见他运笔之前心中已是非常有数,其运用线条造型的能力非同一般。

李公麟之所以具有如此深厚的线描造型能力,得益于他对“金石学的研究。他对古代青铜器上的那些装饰纹样充满了兴趣,觉得构成那些纹样的简单而朴素的线条有着无穷的魅力。他细心体会那些线条的美感,并将其吸收到自己的线条技法中来,形成了独特的线条造型语言。

我们知道,在李公麟之前,白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造型手段或者创作手法,只是画家绘制画稿时对所描绘对象形状的一种简单勾勒,正式作画的时候还要在画稿的基础上进行反复修改。

而李公麟却把这种绘制草图时使用的勾线手法提升为一种创作手段。这是他对人物画笔墨技法的重要贡献。多数人都知道“白描”这个词,但未必知道它的来源。

一般人都认为是一种不加渲染的写作手法,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说,鲁迅先生运用“白描”的手法塑造出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未必会告诉我们“白描”这个词是借用了绘画的术语。

白描手法的确非常神奇,它几乎只用墨线勾画就能让表现对象栩栩如生。李公麟不仅能用简练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还能表现出人物内在的情绪。有人在形容李公麟白描法的时候说:“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李公麟画的马也是神形兼备。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说有一次李公麟以一匹名为“满川花”的御马为模特儿作画,画作完成之后不久“满川花”便死去了。他的朋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说,这匹神骏之所以死去,是因为它的精魄让李公麟的画笔给取走了。这也是李公麟的笔墨之所以传神的原因。他有一支摄魂夺魄的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