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与其整日抱怨,不如先检讨自己是否坚持了底线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昨天有个朋友给我抱怨说,她最近快被2年级的孩子气死了:

你指东他往西;你让遛狗他非撸猫;你说写作业他就各种的耽误时间……总之就是处处和大人作对,仿佛这样才能刷出自己的存在感一样。

现在才8岁而已,就已经如此“叛逆”,要是再大一些,本领再多一些,岂不是要翻天了?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其实,对于她家孩子之所以会这样,从几次聚会时他们亲子间的表现就可以窥见一斑。

上一次聚会的时候,我们特意为孩子而选择了户外烧烤。当时蓝天白云绿树碧草,整个环境还真的很不错。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玩的甚为开心,时而作为家长的小帮手给我们传递烧烤的用品;时而玩飞行棋之类的小游戏。

这时她家孩子非要玩手机,从而几个孩子都不约而同的转向家长要手机。

这当然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几个都婉拒了孩子,孩子也都快速的回归到各自的状态。唯有她家孩子,执着的在磨叽着自己的妈妈,一会儿哀求、一会儿发脾气、一会儿发誓说就玩20分钟等等,后来,朋友耐不住孩子的“折磨”,把手机给了孩子。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还有一次我们一起逛店儿,那天天气不算太热,所以提前给孩子说好不能买冰淇淋吃。

而且朋友的孩子前一天还有些闹肚子,所以在出发之前,朋友更是对孩子百般叮咛,又是击掌、又是允诺买其他好吃的等等。

结果到了商场之后,她家孩子依旧是这种执着的劲儿,花样百出的各种闹着非要吃冰,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朋友依旧是妥协了。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朋友和孩子之间类似这类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还会觉得孩子的各种闹腾是一种可爱,甚至可以解释为是目标坚定的执着感。

而实际上,等孩子越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力不从心。

没有什么,就是因为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无底线”放纵,让孩子知道,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最终毫无原则的,一定是爸爸妈妈。那么,他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孩子不听话?不正是因为父母说话不算话而开始的吗?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原则管教的现象:

就是原本说好要怎么样的,但当孩子一边耍赖一边提出各种无理要求时,父母多半都是拗不过而答应所求,或是用“你不要闹,我就买××给你”来做交换;

明明是孩子该收的玩具,举手之劳的房间整理,结果总是妈妈过于勤快的一边骂孩子的懒惰,一边忙不迭的动手帮忙整理;

总是说“你现在不乖乖吃饭,等一会儿肚子饿我不理你哦!”,结果还不等孩子说饿,自己已经开启了连连问模式:“宝贝,饿不饿?”“宝贝,吃点水果吧!”“宝贝,刚才没有好好吃饭,喝杯奶吧!”……

换位想想,在这般毫无原则可言的陪伴下,孩子又怎会明白“规则”是需要遵守的?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这3点是值得家长注意的:

1、底线原则

只有坚持底线原则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能真正有效果。

而为了为了养成孩子了解、遵从父母“原则底限”的习惯,父母必须自己要费时、费力地坚持到底。尤其在面对孩子的求饶、眼泪、各种反抗的时候,看着孩子这般“痛苦”,家长往往就会难耐一时的心软。

其实作为家长一定要清楚,为了孩子的长远打算,所有的坚持都是必须的。因为若贪求一时的“快乐”,接下来可能要面对的,就是孩子可能会由此变成一个蛮横娇纵、不负责任的人,长大后,也会是一个没有“原则底限”的人。

说到底,底线原则,就是要求家长说话算数。“慎诺笃信”就是最好的诠释,面对孩子,少做一些不必要的承诺,不能因为自己一时高兴就怎样,一时不高兴又怎样,朝令夕改,或者随时变化,都会让孩子从不知所措到无所畏惧。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想要孩子有坚持的品质、有听话的能力,那么家长就要允许孩子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做事,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不影响他人和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比如孩子的兴趣是画画,你非人为舞蹈更利于她练就完美体形,从而决定让孩子学舞蹈,那么孩子半途而废的可能性就极大。

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美术或是去学舞蹈的自由,她就会更用心地去做她所选中的那件。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但是,选择的权利既然交出去,最好不要过于干涉。

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在超市零食货架前说:“宝贝,你想要什么就拿什么,只能拿2件哦!”

孩子拿起了薯片,妈妈说:“宝贝,薯片上火,你吃了不好!”

孩子又拿起了糖果,妈妈又说:“宝贝,糖果坏牙,你的牙齿已经不好了啊!”

几次三番之后,孩子噘着嘴:“妈妈,你替我选吧!”

如果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不妨直接告诉孩子,在那些类型的零食里,挑选出2件。这样划定范围之后,孩子既有选择权,家长也不用干涉,孩子的成就感就会很足。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当然,如果作为家长本身已经出于各种考虑,有了决定,就不要煞有其事的表现出“民主”的感觉,让孩子去选择,然后自己再否定。

要知道,屡次的接受否定,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会受到打击的啊!

不如开诚布公的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要用这种东西,而不是那种。这样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同时也让孩子有参与感。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3、接纳孩子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们还有无数成长的空间,他们的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

所以,作为父母,接纳彼时彼刻的孩子,也要接纳此时此刻的孩子。

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不一样,父母若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去过多的限制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束缚和压抑,这才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另外,每个孩子都是无可取代、独一无二的。他们都在按照自己的速度来成长、去发展。所以,不要随便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尤其是所谓“别人家孩子”相比较,这样会让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当然,也不要盲目的认为只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就是赏识教育,就会带给孩子信心。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接纳孩子,就是要全盘接纳孩子的一切,确定他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神童”,而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不对孩子的未来做过于夸张的展望,也不对孩子的错误做出过分的指责,坦然的面对孩子的成败得失,在需要的时候,给予自己最大的帮助。

如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