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最近半年看了許多古典文學,發現古人真是不太喜歡出門。確實也是那時候交通不便、通信不暢,別提裹小腳的女子了,就是大老爺們出門在外也非常不安全。

除了遇到強盜啦、大浪翻個船啦、夜宿被豺狼虎豹捉走這種事,光是吃就挺讓人頭疼的。如果錯過宿頭又沒有乾糧,沒遇到天災人禍也得活活餓死。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古人外出行走,一般都會對沿途的酒家打聽清楚,實在不得已的時候,也會去找寺廟、道觀等地方投宿。再不行的話,也可能敲普通老百姓家的門。

能夠遇到這種合適的住宿地方,其實對古人來說是非常幸運的。至於吃就不計較了,主人家有什麼就吃什麼,臨走的時候再留一些錢作為酬謝。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這就不得不說起《水滸傳》裡的孫二孃,其實附近過往的人都聽說過那裡是人肉包子鋪,但為什麼屢次得手呢?就因為孫二孃的店地處荒野之中,行人沒奈何只能去那兒買飯充飢。

水滸中的好漢吃牛肉、大碗喝酒非常多,這個我在最開始聊水滸就提到過。但就像上面說的,如果遇到黑店性命堪憂,所以我們機智的古人當然還想出許多辦法。

早在之前我也提到過,梁山好漢有時候在荒郊行走,通常也會帶著乾肉、燒餅外出,在山中沒酒家的時候也不至於餓死。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帶饃饃或者燒餅出門,是古代人比較常見的方式。前陣子還跟大家聊到過西安肉夾饃,那應該不少朋友也知道羊肉泡饃吧?

據說羊肉泡饃最開始就是走遠路的人想出來的,他們帶著饃饃外出,在路上也沒手機可以玩,於是就慢悠悠掰饃。等遇到酒家的時候再討碗羊湯,可能就是羊肉泡饃的雛形了。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不過如果要用羊湯泡饃,畢竟還是得遇到吃飯的地方才行。那機智的古人也很早就掌握了醃製食物的方法,在《儒林外史》中就有大富人家坐船,僕人拿金華火腿清洗的情節。

像金華火腿啊、臘肉這一類,本身就是極耐儲存的食物。加上那時候河水也相對清澈,坐船的時候取水方便,能夠煮來吃也跟找到酒家無異了。

而且古人在坐船的時候,往往還會沿途停留。像這種大富官家,還常常遣僕人上岸買雞鴨魚肉和飯菜,拿到船中做起飯來,簡直不要太愜意。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而像《紅樓夢》中的賈家這樣極富貴的人家,出門帶的就更奢侈了,紅樓中雖然沒怎麼提到出遠門,但就是去道觀這種近處,那也是僕從極多、要帶很多食物的。

那這種大戶人家出門,帶的一般都是糕點類。賈府的糕點我之前寫過很多,不少都是很高級的茶點,藕粉桂糖糕和松瓤鵝油捲什麼的,還得裝進華麗麗的食盒裡。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我最近在讀的三言二拍裡,也有不少古人出遠門的情節,相對比較接地氣。其中有一夥山賊,他們帶的食物則以野味為主:比如“鹿蹄、野雉、燒兔等物”。

雉就是雞,而這裡的燒兔我想可能也是野兔子。在山中行走便打獵,在水邊走就捉魚,至於怎麼吃嘛?大家可以參考古天樂燒烤——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西遊記中有個情節大家肯定記得,孫悟空出去化緣給唐僧畫了個圈,後來回來師父師弟都被捉走了。還記得孫猴子化緣回來什麼嗎?是一碗白米飯,連鹹菜都沒有。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不過像唐僧這樣一心吃素的古人呢,也不是每次都那麼慘。除了受到當地國王官員款待,之前我還聊到過樵夫請他們吃野菜宴的情節。

常在外的古人不僅能識別野菜,還能找出治病的草藥,有時候受傷流血或者小感冒,還能自行醫治。這種野外生存技能,各個都跟“貝爺”不相上下。

那現在嘛,人們別說識別野菜了,不少年輕人真是五穀不分(慚愧說包括我自己有時候都分不清農作物)。還好餐館外賣越來越多,不然外出只能吃泡麵,可真就連古人都不如啦。

古代郊外餐館少,但古人出門能吃的卻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