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岳飞的关系如何?

Power_G

谁说辛弃疾诗词对岳飞只字未提?看看这首同名《满江红》就知道!


笔者以前一直认为,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中,没有歌颂或者议论过岳飞的事迹,毕竟辛弃疾刚几岁时岳飞就含冤被害,而且辛弃疾的青年时代是在金国沦陷区的山东渡过的,岳飞的事迹可能听说的比较少。直到前两天微博上的一位朋友,给了我下面的一首辛稼轩的一首词,才让我改变了我的成见。


满江红·汉水东流

宋代: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上阙中的”君家飞将“,很多注释都把它解释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但是当笔者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仔细读完这首词之后,不禁脱口而出这明明说的是岳飞无疑。

首先看一下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这年春天,辛弃疾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这首词应为送一位李姓朋友去汉中任军职而作。江陵(今湖北荆州)是什么地方?当年岳飞数次北伐,都是以江陵作为根据地和出发地,也是岳家军多年驻防的地区。一直胸怀光复中原大志的辛稼轩,自从青年英雄千军万马金军大营中勇擒汉奸叛徒,投奔南宋后却一直不受中庸甚至饱受冷落猜疑,空怀满腔抱负却报国无门,心情一直很郁闷。来到这当年岳家军的大本营,触景生情,激扬文字写下此雄篇,自然而然会把平生崇拜的英雄岳飞写入词中。

再看词的内容。词中第一句写明是”汉水东流“,而李广压根没有在汉水流域作战过,李广抗击匈奴的战场都在北方。那汉水洗尽的”髭胡膏血“,必然就是当年岳飞在荆襄大地多年征战斩杀的金国士兵的了。当地人都在传说的”君家飞将“,不可能是一千年多年前的李广,而只可能是几十年前记忆犹新的岳飞!

下面两句更加明显,众所周知,李广擅长防御守关,所以不会“破敌金城

”,而岳飞擅长进攻野战,攻城略地收复失地。下面一句,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这描写的就更不像李广了,李广不擅长主动进攻,进攻匈奴曾战败被俘,关于研究兵法的记载也不多。而岳飞熟读兵书,而且灵活运用是有名的。另外李广对待部下以宽松闻名,而岳飞治军极其严格,岳家军堪称史上军纪最严格的军队,所以“冰生颊”说的只能是岳飞。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您有不同意见,也请不吝赐教。


集贤院居士

辛弃疾和岳飞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但从辛弃疾自己的经历来看,他显然是支持岳飞的。

朱熹和辛弃疾是挚友关系,那么或许可以从朱熹来探讨辛弃疾对岳飞的态度,因为朱熹和父亲朱松、老师胡寅等人都是当时的主战派——辛弃疾若跟朱熹三观不合,两人便绝无可能成为常有书信往来相互勉励的朋友,而岳飞后人跟朱熹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另据考证,后来广为流传的一篇讨秦桧的檄文也是出自年轻的朱熹之手,临死之前,朱熹还跟好友陆游一样念念不忘哀叹北伐之事,但是,就腐朽的南宋小朝廷来说,此时北伐已然无望。故每每读书至此,常常感叹英雄豪杰生不逢时。

主战派

1、议和

南宋右相张浚好不容易鼓动赵构北伐,却发生了淮西杀将叛变一事,主和派立即要求退守临安,那赵构个傻子当即允了。朱熹评论此事说:“自是之后……北伐之谋日以益衰,顾望中原,坐失良机……”,而金将韩常也说,“……昔我强彼弱,今我弱彼强,所幸者,南人未知此间事耳。”

朱熹第一位老师杨由义曾在出使金国时不肯屈膝跪拜全节而归,之后朱熹在陪同父亲时,听到了另一位老师胡寅诉说朝堂上跟秦桧争论和议的事情。这个争议的背景,是金国拿着施舍的“国书”来南宋签协议,说同意把赵佶的棺木送回来,送回赵构的生母韦氏,原属伪齐的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地区还给南宋。但不是没有条件的——除了向金国称臣纳贡,赵构还需要取消帝号和宋国国号,成为金国的藩属。赵构和秦桧面对这样的屈辱,竟然全盘接受。十月,金国排遣“召谕江南使”和“明威将军”耀武扬威的来临安签订条约,民间到处流传着“秦相公是细作”的标语。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胡寅和秦桧争论于朝堂,秦桧自然不是胡寅的对手,被说得哑口无言的他最后拿出金国的“国书”,卷了两头,唯独露出一句话“不求而得,可谓大恩”给胡寅看,这个“大恩”,就是前面我们说的金国归还的土地,河南的一部分。

朱熹非常愤怒,后来严令他学生们牢记秦相公这句话,免得后世忘了秦桧的无耻。

很快,韩世忠等武将和文官都力主抗争,便相继被罢免,随后对抗秦桧、赵构的胡铨也被宣布“永不叙用”,朱松和几位同僚上疏怒斥秦桧之流,在和议成功后,秦桧让右谏议何铸给朱松安上“怀异自贤,阳为逊辞”的罪名,调离朱松。

至此,秦桧和赵构急忙又颁布一道诏令,宣布议和很成功:“大金已遣使通和,割还故地……务存两国大体,不得辄加诋斥。布告中外,务令知悉。”明明都成了大金的藩属,却还自称“两国”,并告诉百姓说大金已经归还了“故地”,不许民间乱说话破坏两国关系——我一直很好奇,南宋为啥不灭得更早一点呢?这么窝囊的话,怎么能从南宋两个最有权势的人嘴里说出来?

2、刘秀中兴汉室与岳飞北伐、刘錡顺昌大捷

朱松在离开朝廷以后,开始教年幼的朱熹读书,有次朱熹看到刘秀三千兵马击破包围昆阳的四十二万大军一战,便问刘秀何以能胜,朱松便把苏轼的《昆阳赋》讲给了朱熹。

我们知道,昆阳一战乃背水一战,原本想要乞和的昆阳守将被对方言辞拒绝后,不得已启用人微言轻的刘秀,刘秀这个人平时看到小股敌军就很害怕,在获得重用后,却身先士卒,一人杀敌数十!最终打败强敌。

南宋这个时候处于什么情形呢?同样也是求和而不得,金人兀术夺得大权撕毁协约的时候。刘錡顺昌大捷五千精兵破十万金兵,岳飞直捣中原前锋直达离开封仅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难道不像是昆阳的背水一战吗?(这个问题最好看学界的论文,不要听信民间野史,民科、民哲和民史乃三大毒瘤)然而,胜利近在咫尺时,赵构和秦桧又开始作起张浚北伐时退守临安的打算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

从此,朱松心灰意冷,知道北伐无望,后来朱熹入仕,几次三番想学王安石变法,但在弹劾唐仲友,上书批评皇帝和右相王淮的过程中,变法提议两次由皇帝说给右相,却都被右相王淮否决了。


挑灯看剑的辛弃疾,恐怕和朱熹、陆游一道,做梦都想着振兴国家,北伐中原。他对岳飞的态度,应该是钦佩赞赏的。


肥嘟嘟的小不理

辛弃疾和岳飞从史料上看应该没有交集,所以,就谈不上关系如何了。

《宋史.辛弃疾传》记载,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市历城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召见了辛弃疾,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同年,辛弃疾直接冲到金国营帐,杀死了叛降的宋朝将领安国方,时年二十三岁。推断辛弃疾是1140年出生的。

《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十一年(1141年,公历1142年),“赐岳飞死于大理寺”。岳飞死的时候是公历1142年。

对比两个时间点就知道了,岳飞死的时候,辛弃疾才2岁,而岳飞是河南人,辛弃疾是山东人,应该没有直接的交集。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辛弃疾和岳飞都是南宋的爱国将领,抗金名将,都是大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