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九口參加長征,他到達陝北時只剩四人,開國授少將活到一百歲

開國少將李中權1915年出生於四川省達縣碑牌河石家壩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裡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僅有的土地無法滿足全家九口人的溫飽,李老的童年時光,是在飢餓中度過的。儘管家境貧寒,父母依然堅持把李老送入達縣第五高小讀書。兩年後,他以全縣第一的成績,順利考入達縣中學。上世紀30年代初,在軍閥混戰、烽火四起的歷史大背景下,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家鄉人民在軍閥的橫徵暴斂下痛苦掙扎,幾無生路。就在此時,徐向前同志率領的紅四方面軍一舉挺進四川,創建了川陝蘇區,解救民眾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革命形勢的感召下,李中權懷著滿腔熱血,毅然加入了紅軍隊伍,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1933年,他被調到蒲家場擔任紅軍游擊隊1大隊政委,回到家鄉四川達縣碑牌河,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權,並且迅猛發展紅軍隊伍,配合主力紅軍作戰。

一家九口參加長征,他到達陝北時只剩四人,開國授少將活到一百歲

1933年年底,以劉湘為首的四川軍閥開始了瘋狂的反撲,殘酷殺害紅軍家屬和革命群眾。由於李中權家是當地有名的紅色堡壘戶,一旦紅軍撤離,便會首先遭到反動派的血洗。因此,在紅軍主力撤離時,他的父母毅然帶著孩子們加入革命隊伍,全家都參了軍。當時,大哥李中泮被選為鄉蘇維埃主席,在紅軍撤離過程中,帶領赤衛隊配合紅軍作戰。二哥李中池拖著病體和四弟李中柏為紅軍籌糧帶路。五妹李中珍被選為婦女主席,帶領婦女隊為紅軍搶救傷員,減少紅軍部隊的後顧之憂。從那之後,李家的命運便與紅軍、與革命緊緊的連在了一起,紅軍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為紅軍帶路、送信、籌糧、洗衣、做飯、照顧傷病員。

一家九口參加長征,他到達陝北時只剩四人,開國授少將活到一百歲

不久,李中權的父親為了掩護紅軍通訊員,身負重傷,壯烈犧牲。接著,大哥李中泮被也為革命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長征路上,李中權曾三次遇見母親。第一次遇見母親是在1934年4月。那次她在路上一見到李中權就大喊:“兒啊!你到哪兒去了“?李中權和母親談了許久,儘管母子二人都知道父親去世的消息,卻都相互隱瞞著。最後母親還是忍不住告訴了李中權,母子二人抱在一起放聲痛哭。第二次遇到母親,是1936年3月,在西康省寶興城。紅四方面軍三過雪山草地,正準備第二次進入草地的那天黃昏,李中權在一幢二層小木樓上觀察地形,突然看到母親拄著柺棍,一瘸一拐地艱難走來,後面還跟著他的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這一夜,母子談了很多,談得很晚。母親深明大義,叮囑兒子不可為她們分心。面對堅強的母親,兒子的雙眼早已被淚水所淹沒。可是母親並不知道,二哥李中池在戰鬥中犧牲了,妹妹李中珍在過草地時餓死了。

一家九口參加長征,他到達陝北時只剩四人,開國授少將活到一百歲

最後一次見到母親是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縣。李中權已擔任紅四方面軍大金川獨立二師政委,部隊正在執行任務的行軍途中。這次見面,母親長時間一言不發,不說什麼,不問什麼,只是默默的看著兒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娘兩個心裡都有預感,這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了。看到李中權傷心的樣子,通信員遲疑了一會兒說:“要不,我留下來照顧娘吧!”“部隊有任務,誰也不能離隊呀!”。這時母親說話了:“我能走,兩年都走過來了,還愁走不到陝北?”望著重病纏身的母親和幼小的弟弟妹妹,李中權心如刀絞。他多想留下來照顧母親和弟妹們,但獨立師不能沒有政委呀。最後李中權留下了自己的戰馬和部分乾糧,含淚而去。憑著驚人毅力和戰馬的幫助,母親和弟妹們翻過了雪山。到了西康草地,她再也走不動了,永遠的留在了那裡。令人欣慰的是,李中權和四弟李中柏、五弟李中衡、年僅九歲的么妹李中秋,憑藉頑強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走完了二萬五千裡的長征路,最終勝利地到達了陝北。建國後,他們又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一生革命,雙全智勇,三過草地,四次負傷,五親犧牲,六任政委,七五黨齡,八方敬重,九死一生,卓著功勳,文武奇才,輝煌征程。”這首詩高度概括了李中權將軍輝煌傳奇的一生。2014年8月4日6時10分左右,南京軍區空軍原副司令員、原第二政委李中權將軍在北京病逝,享年10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