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五大有能力謀反自立,最後卻忠心守護君王的臣子

5、拯救大唐的讓他延續的——郭子儀

他就是唐朝大廈傾覆之際、危急存亡之時的慷慨歌者——郭子儀。大唐郭子儀:為何功高蓋世而主不疑?而且自己還不想當皇帝?

像歷代的名將一樣,郭子儀也遭到來自朝廷權臣的猜忌和讒言,有人屢次誣告他擁兵自重,唐肅宗也因此幾次急詔他回京述職。與其他節度使抗命不行的態度相反,郭子儀只要一得到詔書,每次都是當天就移交兵權,隨來使啟程回京。有次他入朝後,發現大太監程元振等人專權用事,忌憚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邊說三道四,於是乾脆上表,自請解除天下兵馬副元帥和節度使的職務,要求留在京城任職。如此這般幾次後,唐肅宗徹底打消了對郭子儀的疑慮,更加放手讓他統領軍隊,任誰在耳朵邊吹陰風也不起作用。而郭子儀也跟皇帝暢開心扉、剖肝瀝膽,好幾次君臣二人談話時激動得涕泗交流。

民間流傳很廣的《打金枝》的故事,說的是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儀,將女兒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之子郭曖為妻。有一次小倆口吵嘴,郭曖見妻子擺出公主的架子,憤懣不平的說:“你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仗著你父親是天子嗎?告訴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親打敗了安祿山才保全下來的,我父親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才沒當這個皇帝!”(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昇平公主聽到郭曖出此狂語,氣得立即回宮稟報皇上。唐代宗聽完女兒的投訴後,不動聲色的說:“你是個孩子,有許多事你還不懂。你丈夫說的都是實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下來的。如果你公公想當皇帝,早就當上了,天下就不是咱們李家的了。”

歷史上五大有能力謀反自立,最後卻忠心守護君王的臣子

郭子儀知道這事後,嚇壞了,他聽說兒子口出狂言,幾近謀反,“尚父拘曖,自詣朝堂待罪。”即刻令人把郭曖捆綁起來到宮中面見皇上,請皇上治罪。可是,唐代宗卻和顏悅色,一點也沒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儀說:“小倆口吵嘴,話說的過了點,咱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了,不是有句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嗎?裝作沒聽見就行了。”按照常理,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郭曖說的那句大逆不道的話——“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嫌天子不作!”不僅因為這句話大逆不道,更因為這句話赤裸裸地道出了真相,皇帝心胸再開闊也斷不可能容忍有人公開地對皇位進行威脅。郭子儀當然深知這裡的利害衝突,所以要把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把謀反的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於是他曲中見直、迂而能返故意演一出苦肉計給皇帝看。皇帝也知道,既然郭子儀無意謀反,以後坐穩江山還得指靠著他,所以也願意把這件事變成一出喜劇了結!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陪郭子儀敏感的政治覺悟,和大難來臨之際的冷靜和沉著,不動聲色間化險為夷。

一個聖君一個忠臣,因為二人這樣的關係,就算郭子儀有拿天下的能力,但是他還會忠心的為皇帝守衛大唐。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郭子儀說“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不非之。”其實,綜觀郭子儀一生的起伏變遷,並不是“主不疑”,而是他識時務,能夠用自己的小心將主子的懷疑安然消解。

歷史上五大有能力謀反自立,最後卻忠心守護君王的臣子

4、擊敗西楚霸王的兵仙——韓信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 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 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有人會問韓信為何不反?大概是因為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而且像李宗吾說的,韓信不夠黑,還是比較重情義。當時劉邦和項羽打,韓信只要按兵不動,等他們倆打完再收拾殘局,天下肯定是他的。蒯通當時就是這麼建議韓信的,結果韓信還是感激劉邦對他的種種的好,幫劉邦滅了項羽。當然最根本的應該還是韓信想當帝王的心沒到劉邦那種地步。

歷史上五大有能力謀反自立,最後卻忠心守護君王的臣子

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忠的最高境界是將其轉化為一種責任。而諸葛亮正是如此,他因為感激,幫劉備建立蜀漢政權。隨後,又因劉備的永安託孤,盡心盡力輔佐劉禪,他恐怕早已把此當作自己的責任了吧!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也說要是阿斗不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沒有這麼做,只是盡心盡力輔助劉禪。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234年在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其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歷史上五大有能力謀反自立,最後卻忠心守護君王的臣子

2、精忠報國——抗金英雄岳飛

像岳飛這樣一個愛惜自己榮譽猶勝生命的大英雄,為什麼在迫不得已時會身體力行去“壯志飢食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真當那些乾冷死屍是什麼山珍佳餚麼?還不是窮兇極惡的金兵逼得他沒辦法,還不是為了保護身後幾十萬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比起這些來,個人一身榮辱又何足道哉?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岳飛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準則,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岳飛馳騁沙場的英雄形象和含冤屈死的結局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能耳熟能詳,作為漢民族反抗外來少數民族侵略的代表,體現出了漢民族的血性,其忠貞不屈、矢志報國的大公無私與奸相秦檜的賣國求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功績足以讓其名垂青史,萬世受後人敬仰。

岳飛為何寧死不反呢?其實岳飛沒有反骨,也可以說志不在此。就像白起、韓信,畢生都從未染指政治。岳飛的“背上銘”精忠報國,還是突出忠,突出為皇帝盡忠,是服從。時代風氣。宋代封建儒學發展到極盛時代,程朱理學的盛行,空前強調忠君。這也是為什麼宋代以後,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謀反的現象明顯減少,成功的更是沒有(農民起義另當別論),科舉制和忠君思想的不斷強化,以及官僚階層待遇的提高(明代雖然較宋代官僚待遇有所下降,但人身安全還是有保障)使得官吏更願意安分守己。而且當時相對還算是和平年代(終宋一代,民族矛盾始終居於階級矛盾之上,所以宋朝國土內相對安定),人人都比較老實本分,沒有多餘的想法。

1、忠肝義膽——勇武傳魂蒙恬

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齊國就滅在他的手中。後來,秦始皇命令他率兵抵禦匈奴等少數民族。在他主持下萬里長城得以興建。秦始皇對此非常滿意,經常在許多大臣面前誇獎蒙恬的才能。蒙恬手握重兵,但是卻非常的忠心耿耿。沒有任何覬覦皇權的想法。但是蒙恬最後還是被冤殺了,蒙恬悲慘結局是趙高報復的結果。胡亥本打算釋放已被囚在陽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趙高的強烈反對,胡亥是非常害怕活著的蒙恬,萬一釋放了蒙恬,而深受民眾支持的蒙恬則率領他的30萬大軍為扶蘇報仇的話,就嚴重威脅了胡亥的統治。

蒙恬手下的兵力足以翻了秦朝的統治,但是在獄中卻一直等待所謂的“正義”光臨,可惜最後等來的只是要殺他的命令。蒙恬只能嘆息一聲“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一代戍邊名將就這樣吃藥西去。

你還知道哪些這樣有能力自立還忠心輔佐的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