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大兴狂草,他说的这些话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张芝是东汉时期的“草圣”,他的狂草书法开创了书写史上的新篇章,这当然也引起了人们对草书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敦煌地区爱好书法的人,每天照着张芝的字体进行练习,以至于“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汉·赵臺《非草书》)

东汉时期大兴狂草,他说的这些话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理性的文人赵壹很是看不惯这种现象,所以他就提笔写下了一个名篇《非草书》的文章,他对当时人们狂热地学习草书的风气感到担忧,奉劝人们不要过于迷恋草书,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的事情上来。其主要内容:

东汉时期大兴狂草,他说的这些话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意思是说草书不是圣人所创造的,当代人应当去学习古人所书才是正确的道路。另外,他强调:“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鞋跟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赵壹从人的天性、修养等方面说,学习书法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有的人天赋不同,修养不同,学习的路径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去作出选择。最后,他还说:“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这些话指出了草书写的好与坏,并不能代表人的成就。

东汉时期大兴狂草,他说的这些话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对于赵壹上述这些观点,可以认同的是,他的“博学余暇,游手于斯”与孔子的“游于艺”是相同的,还有就是书法不能“全民”大兴,也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其他的两种观点则被后人的实践所推翻,比如修养与书法、天赋与书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发表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